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我国养老金体系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4 共468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中国养老金体系建设及美国经验借鉴
【第2部分】 我国养老金体系优化研究绪论
【第3部分】养老金相关理论概述
【第4部分】中美养老金体系之比较
【第5部分】我国养老金体系现存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6部分】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几点建议
【第7部分】中国养老金体系建设和完善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就使得人们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导致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都十分严重,这就更加显示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目前已成为各国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测,到21世纪中叶,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球总人口的22%,达到20亿,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为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将当前的从1/10上升到1/5。

  未来全球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将日趋严重,由此对养老体系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解决,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养老金的运营,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劳动力供给充足,这是我国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能够实现持续快速高增长的关键之所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人口大幅减少,而50、60年代大量出生的人口也已基本退休,这就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出现连续下降,人口抚养比率(老年人口与劳动人_口之比)逐年上升,人口结构正在转变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改革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了新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未富先老”的特色国情,致使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发展困难重重。

  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资本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养老金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资本市场不仅是股票、债券,还包括国家发行的国债,还有REIT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VC(Venture Capital)、PE (Private Equity),所以养老金的投资是一个各类金融产品的投资组合。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每一个老百姓,都获得养老金的投资收益,他们401k账户的平均资产增加和道琼斯指数的相关系数高达98%。这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美国的养老金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资本市场要不断地改进,去提高透明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的效率和投资的回报空间,另外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长期资金源源不断进入市场才能带来市场真正的稳定和长期健康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

  因此,加深对养老金体系的研究和深化改革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一环。

  1.1.2研究意义

  一般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国外的经验表明,国家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与养老金体系的完善程度成反比。换句话说,若基尼系数相对比较低,则该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建设比较完善;若是基尼系数是比较高,则该国养老金体系建设比较落后。据世行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是0.473,反映出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养老金体系的改革,完善养老金制度,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美国养老金基金中的资金,大部分流向了 VC和PE,这也成为自1984年开始的随后30年中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的重要支柱。如果中国也可以安排好这个制度,将对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当这些资金投向有潜力的产业,基金自身也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对于我国来说,第一,由于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在养老义务上阐述国家和个人的差别,导致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性乏力,根据世行提供的算法,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国养老资金的缺口将超过20万亿元大关·;第二,“未富先老”是我国当前国情的准确写照,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需完善的养老金制度才能应对。第三,只有完备的养老金制度才能有效解决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问题,养老基金只有与经济发展扯上关系,才能享受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

  综上所述,对中国养老金体系和美国养老金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中美养老金体系对比明确制约中国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养老金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丰富了养老金体系的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推进促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发展多种形式补充养老,制定合理的保障水平和财政补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保证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降速,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在本国的养老金管理上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迫于这些压力,各个国家的养老金制度不得不做出改革与调整,由此官方和学术界掀起了持续的针对养老金制度模式的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以保罗·萨缪尔森为首的西方学者率先开展对养老金体系的理论研究。他在1958年以生命周期假说和代际交叠模型为工具,运用均衡原理,论证了政府参与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调整社会福利的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由此开始了养老金现代理论研究。

  支持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的研究有: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论证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以美国为例,由于其现收现付的养老模式,使得个人储蓄严重不足。与之相反,引入基金积累制,能够有效增加个人储蓄,加快经济发展。费尔德斯坦(1996)依据美国70年内企业收益率,论证得出在基金积累制下人们如果让个人账户进入资本市场就能够获得接近10%收益率,如果存入是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体系,它的收益率为只有资本市场收益率的]/10。从两个的对比中可以得出结论,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体系应该转向基金累积制,才能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反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有:H.沃本(1988)利用交叠世代模型得出结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基金累积制的养老金体系取代现收现付制是难以实现最优化的。尼古拉斯·巴尔(2003)通过论证得出,基金累积制和现收现付制在人口结构老龄化时,都会出现给付危机,只是两者的作用过程不同:在基金累积制下,养老基金的产出总量会随劳动者的减少而减少,而名义价值是不变的,这就导致养老金名义价值会明显比社会剩余产品价值要高,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会使养老金出现给付困难,而现收现付制的支付危机是直接出现的,但是两者在结果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多夫曼等(2000)采用世行提供的仿真工具--PROST(Pension ReformOption Simulation Toolkit,养老金改革方案的精算模型),在假设一定的条件下得出结论,我国的养老金体系隐性债务在1998年达到当年GDP总量的94%。

  罗伯特·霍尔茨曼(2004)选择35个欠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出巴西的养老金体系隐性债务是当年GDP总量的5倍之多,同时还有20个国家的隐性债务超过了 GDP总量的2倍,这些计算数据体现出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多夫曼等(2000)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转轨成本在逐年提高,据计算,2030年转轨成本约为GDP总量的0.36%,2050年将达到0.75%。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2001)紧扣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政治经济三个层面指出了目前国际上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并对完善养老基金的管理体制等问题展开比较研究。

  罗伯特·帕拉西奥等(2006)分析强调了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在扩大养老金制度覆盖面和为低收入老年人群提供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2.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庄边,中国学者开始了对养老金体制改革的探讨。伴随着人口机构老龄化加剧和目前的养老金体系中的缺陷,促使各个领域的学者积极研究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李绍光首先对西方养老金各个学派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郑功成则详细论述了养老保险的理念、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与责任等问题。

  周小川等(1994)强调了基金积累制对养老金体系的积极作用,指出当前中国养老体系向基金积累制转轨的必要性,主张居民建立个人储蓄账户,进入资本市场中运营(邓大松,2010)。

  封进等(2004)则通过用一个福利经济学框架得出结论,现收现付制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是社会保障最大化的重要保证,中国应在现收现付制基础上实行对养老金体系改革(刘昌平,2010;王晓东,2013)。

  袁志刚(2005)等运用两期时代交叠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应该选择混合体制的养老金制度,釆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的养老金运营体制。

  中国实际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养老金体系转轨的过程和方式,不能随便设立个人账户以提高储蓄,要考虑居民养老储蓄的实际情况。

  郑秉文等(2006)认为中国需要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其他条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支柱”养老金体系,主张中国选择非积累制缴费确定型的养老金制度(张松、王怡,2004;许文芳,2010;杨燕绥,刘戴,2013)。

  段家喜(2008)提出在宏观调控上的协同创新,即养老体系要保证统一,养老机制要采取资本市场化,政府要制定相关诱导政策。

  邓大松等(2000)强调建立养老年金的重要性,建议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养老金,以保障职工的养老权益,拓宽养老基金的筹资渠道(李连友,1999;杨燕缓,2003;刘昌平,2005;郑秉文,2009;李珍、王海东,201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者提出研究城乡养老金体系并轨的问题(景々天魁,2003;田雪原,2006;吴国软,2007;郑功成,2010;李实,罗楚亮,2011)在实际措施这一方面,景天魁(2003)的低保线设想、杨德清(2008)的农村普惠制以及邓大松(2010)的“新农保”的规范对与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学者们一直积极学习研究国外养老金体系的改革发展经验(穆怀中,2002;吕学静2006;孟卫军,2010;鲁全,2012;李先军,2014),为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与完善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先进经验。

  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研究不完整,尤其是在养老基金筹资、管理和投资等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很少,其研究成果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难以实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新环境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继续在养老金内研究探索,找寻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六个部分对中美两国养老金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针对整篇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对养老金的概念、作用、类型、制度、管理等理论知识进行了基本介绍,为后面的研究做出理论铺塾,便于由浅入深地对养老金体系进行探究。

  第三部分依次介绍了中美养老金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美养老金体系的制度、以及中美养老金的管理。此后通过比较分析分别总结出中美养老金体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四部分是通过第三部分的对比研究以及对中国养老金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为完善我国养老金保障体系给出详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部分对整篇文章所探讨的主题进行总结,并对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合理展望。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由于养老金制度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管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从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中,才有助于解决当前养老金制度改革中的难题,实现预期目标。因此,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分析法,全面收集论文所需的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归类,用于之后的研究中。

  本文还釆用了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通过中美两国养老金体系在发展历程、制度结构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找出中美两国养老金体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深入挖掘出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约束条件,并揭示出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本质缺陷和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借鉴美国养老金制度的长处以及它带给我国养老金体系发展的启示,结合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现状,对症下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国情的对策和建议。

  1.3.3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论文摘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