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互联网金融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0 共12410字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2.1 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发展影响

  2013 年,“互联网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搜索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变革与金融创新相互融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是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综合作用于金融领域的必然结果。

  2.1.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当前,各方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不同观点,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有人从狭义角度,仅把第三方支付、人人贷(P2P)、众筹等互联网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当作“互联网金融”,而将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金融创新排除在外,称之为“金融互联网”。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Inernet of 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传统金融行业与“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的金融服务业态。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服务创新,无论创新的主体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金融机构,都可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2.1.2 互联网金融的形态特征

  在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线索和机理,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业态多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即“开放共生、虚拟运作、智能交互、敏锐洞察、柔性服务、弹性运营”。

  具体来说:开放共生,即市场参与各方沿金融服务价值链结成产业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动态共享信息,形成开放共生的“云金融”生态系统,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一点触发、多点对接、全程协同”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虚拟运作,即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虚拟运作越来越成为主流,面对的客户、经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交易的渠道都在向虚拟化的方向演变。智能交互,即创新以自助服务、流程作业、网络交互、智能决策为核心的营销服务模式,搭建与客户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提供智能交互式的服务体验。敏锐洞察,即基于云计算、搜索引擎、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的运用,对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敏锐洞察客户的行为模式、消费理念、兴趣爱好、风险信息,为实施精准的客户营销、产品定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柔性服务,即面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方便快捷、实时互动、体验自然的“自定制”柔性服务,尊重客户对渠道接入、门户界面和服务内容的自主选择。弹性运营,即搭建随需调整、灵活组装、自由扩展的弹性运营平台,支持连续的运营服务、频繁的业务创新和快速的规模扩张。

  2.1.3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两条主线

  互联网企业通过自身交互性、及时性和平台性的优势开发金融服务,依托大数据技术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金融机构则越来越多地将金融业务加载在互联网平台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快转型升级。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形成了相互博弈、交叉促进、跨界发展的局面。

  一、互联网企业涉入金融领域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金融领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众多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及产品快速涌现,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有网络支付、网络融资和网络理财等三种。

  论文摘要

  首先,第三方支付行业竞争激烈。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方之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商业模式日益成熟、交易规模不断放大、支付创新层出不穷,在我国支付结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开始向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全方位渗透。一是竞争主体日渐丰富。截至 2013 年末,获牌企业达到 250 余家,既有老牌的支付宝、财付通,也有新兴的新浪支付、百付宝等跨界参与个体。二是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获牌企业业务类型已覆盖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货币汇兑、预付卡发行受理等多项内容。三是行业应用不断深化。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着眼于深挖行业应用,推动电子支付的行业性渗透。

  四是支付结算手段日趋多元化。第三方支付机构借助手机、固定电话、有线电视等支付终端以及微信、地理围栏、二维码等新技术,提供了电子现金支付、卡通支付、二维码支付、移动支付等丰富多样的支付手段。

  其次,网络融资企业不断涌现。主要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人人贷(P2P)。截至 2013年末,已经涌现出 2000 多家 P2P 网络借贷公司,交易总额达 1058 亿元,较 2012 年规模增长了 4 倍多。从运作模式上分为线上纯网贷(如拍拍贷、红岭创投等)和线上线下混合(如宜信、贷帮等)两种模式,目前以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居多。由于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较大的套利空间,如今已经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资金以及平安集团等金融企业参与其中。二是电商及供应链融资。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阿里小贷、京东和苏宁等。

  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云四大电子商务平台,截至 2013 年已累计向近 65 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发放贷款 1700 多亿元。京东商城以及苏宁也联手银行先后接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其中京东供应链金融 2013 年底上线,头一个月就累计放款超过 10 亿元,实现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多流合一。百度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百度小贷也已获批,目前正在筹备。三是众筹融资。涌现出点名时间、追梦网、淘梦网等一大批众筹平台。四是贷款垂直搜索。提供贷款产品搜索比价服务的金融垂直搜索平台也在加速发展,融 360、好贷网、安贷客以及百度即将推出的“金融知心”是典型代表。

  第三,网络理财时代渐行渐近。自 2013 年 6 月支付宝联手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以来,截至 2014 年 2 月仅仅 8 个月,开户用户超过 6000 万,货币基金累计申购超过4300 亿,迅速成为中国最大公募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这标志着我国网络理财正式获得公众认同并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2013 年 8 月,苏宁易购的易付宝以及近期的百度“百发”也开始涉足货币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除第三方支付或电商企业开拓网络理财业务之外,各大基金公司也纷纷入驻淘宝等电商平台,尝试理财产品网络平台直销。

  同时,泰康人寿、太平洋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都开始在网上销售理财型保险产品。2013年,“三马”联手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筹建完成,宣告保险产品销售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二、商业银行涉入互联网领域

  在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的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也被迫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融资理财、电商金融、移动金融、社交金融等领域不断发力。

  论文摘要

  第一,开展线上融资理财。传统融资理财业务的线上拓展,日益获得各大商业银行的关注。当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电商合作型。平安银行牵手 ebay 推出“平台小额贷款”,核心是通过 eBay 提供的卖家交易数据,利用大数据原理分析每个卖家商铺的经营情况、信用等级等信息,由平安银行为卖家提供融资服务。二是平台金融型。

  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借助第三方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宗商品和市场商圈管理方等平台客户,将开发的“资金支付管理系统”与后者的交易系统实现对接,从而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上线 9 个月以来,贷款余额近 13 亿元,覆盖了三农、商贸、航空、租赁等 20 多个行业。三是 P2P 小贷型。商业银行开始涉足 P2P 网络小额信贷和资产管理领域。招商银行于 2013 年通过“小企业 e 家”金融服务平台试点上线P2P 网贷业务,仅一个月就实现融资金额 1.3 亿元。

  第二,进军电商金融领域。2012 年开启了“金融电商元年”,各大银行纷纷进入电商领域跑马圈地。现阶段,银行试水电商主要采取自建电商平台的形式,以建行“善融商务”、交行“交博汇”为代表,都是银行主导搭建的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交易平台,引入 B2B 和 B2C 商户入驻,同时提供融资、支付结算为一体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工行以构建全流程金融服务模式为总体目标,推出主打 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品牌旗舰店的 B2C 商城。中行推出“中银易商”,以电子商务云服务、O2O 服务模式(线下业务线上推广)、移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商社区化平台以及在线融资平台服务为发力重点。中信银行推出“金融商城”和“E 中信”,将基金、理财、信用卡、缴费及贷款等通过线上办理,并整合中信集团的医、食、住等八大类产品和“分期购物商城”为客户提供电商销售平台。民生银行成立的“民生电商”试图通过“体外培养”模式,来克服体制内的弊端。

  第三,争相发展移动金融。移动金融融合了渠道性应用、支付性应用、载体性应用和增值性应用,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纷纷发展的重点。一是渠道性应用。2010 年开始,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各大银行竞相发布客户端版手机银行,涵盖账户管理、转账缴费、基金理财等多种功能。二是支付性应用。利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完成支付,主要分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三是载体性应用。

  通过对手机的多功能整合,实现手机代替现金、银行卡、票据等的便捷应用。四是增值性应用。基于手机客户端,为客户提供位置信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等增值服务。招商银行推出了集积分兑换、电子优惠券、影院、餐饮、娱乐等增值服务为一体的手机应用程序。

  第四,试水社交金融。利用社交网络与客户建立新型互动关系,培养社交金融圈,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一是拓展社交工具应用。众多银行纷纷通过微信、微博、圈子、在线互动等方式建立关系型社区,为客户提供口碑推荐、产品评价、销量排行、在线客服等即时交互服务,如招行的“i 理财”、农行的“互动 e 站”、各行的微信客服和微信银行。二是创新社交金融产品。加强与微信微博、人人网、网游公司等社交媒体合作,社交金融产品日渐丰富,如:光大推出“微博缴费”,只要发布相关微博就能跳转缴费页面;招行推出了国内首张微博信用卡,给予获得“新浪微博达人”

  称号的持卡人同等积分奖励。

  2.1.4 互联网金融推动人类社会发生深度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在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各领域中,发生了深度变革,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特征日益凸显。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网络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人类生活方式日益互联网化,以“在线常态化、购物网络化、社交虚拟化”为特征的互联网生活模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经济蓬勃发展,传统商业模式被深度解构,产品服务向虚拟化、个性化发展,营销模式向精准化、交互化方向转变,产业竞合向开放化、众包化方向发展,服务对象向碎片化、规模化市场转变,由此催生了大量具有互联网特征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供给端来看,以开放、聚合、互联和智能为特征的移动互联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从根本上再造了传统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对金融服务过程中渠道接入、资金结算、信息处理、客户交互、风险管理的方式也产生了颠覆式影响,为互联网金融业态兴起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市场端来看,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电信运营商、银联等第三方机构向结算、理财、融资、担保等核心金融服务领域广泛渗透,倒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借助于网络技术,不断深化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双方竞争合作、互利共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网络与金融相互融合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2.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快速介入金融领域,给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不仅削弱了传统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地位,也将推动其经营方式和行业版图发生根本变化,迫使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化经营。

  2.2.1 对银行业传统业务造成的直接冲击

  互联网金融以其在成本、效率、信息和体验上的巨大优势,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了较大冲击,直接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支付主渠道地位动摇。第三方支付加入后,支付市场上支付服务的提供主体由原来的银行一家独大发展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并存,支付渠道从以物理网点为主发展为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并存,支付工具也由传统的“三票一卡”发展到多种电子支付形态。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创建了特有的信用中介模式,为网上交易安全提供了信誉担保;建立了完善的跨行支付结算系统,突破了商业银行跨行支付的瓶颈;创造了灵活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依靠不断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支付体验和金融需求。2013 年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了 160 亿笔/年的业务量,已与商业银行处于同一数量级。

  第二,传统中间业务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发展倾向日渐加剧,在基金和保险代销以及收单等领域,都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形成明显替代。国内基金销售渠道中,商业银行代销渠道的份额虽然占到 60%,但呈不断下降趋势;随着新的网络机构渠道的加入,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还将持续缩小。以汇付天下旗下的基金支付平台“天天盈”为例,目前已拥有超过 200 万注册用户,已与近 50 家基金管理公司和 3 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建立了合作,基金产品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同时,随着保险公司网销业务的开展,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日益密切,商业银行传统的代理保险业务同样面临冲击。收单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市场推广、机具维护、中小商户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引发存贷款分流。存款方面,主要是网络理财业务造成的存款分流问题和网络支付业务带来的存款转移问题,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实现信用担保支付过程中,需要进行个人客户存款与支付机构备付金存款的两次转换,在这过程中如果不能营销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户,则面临一定的存款流失。贷款方面,网络贷款目前还只是银行贷款的有益补充,银行的主流大企业贷款业务尚未受到明显冲击。然而,伴随着未来银行与网络融资企业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的激烈竞争,基于交易数据积累、业务实时监控和创新征信手段的网络融资贷款,将给商业银行贷款带来有力冲击。

  2.2.2 对银行业的深层次影响

  首先,迫使传统银行面对技术性脱媒加剧的局面。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机构凭借其掌握的大规模客户入口、高效的资金处理方式、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削弱了银行作为主要支付结算渠道和产品代销渠道的地位,造成渠道脱媒。交易结算资金大量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越来越多的投资借贷行为以网络理财、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资金在银行体系外流动,形成资金脱媒。智能搜索引擎和海量数据挖掘技术有效又低成本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获取了大量本应由银行掌握的客户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削弱了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垄断,造成信息脱媒。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更多金融交易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客户不直接与银行发生接触,银行客户关系的排他性和客户忠诚度下降,形成客户关系脱媒。

  其次,促使传统商业银行步入多元融合的时代。随着金融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银行业开始有选择地进入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领域,综合化经营、金融跨界融合成为互联网时代银行业重要的特征。另外,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为一种潮流,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基于客户价值链条,从线上向线下金融增值服务延伸,银行业传统业务由线下向线上迁移和拓展,线上与线下的服务与应用逐步走向贯通融合。金融与商业生态的融合加深,商业银行根植于社会网络、经济网络、产业链条,融入各种商业生态,提供金融增值服务。

  第三,深刻改变银行业市场格局。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业的价值取向、资源禀赋、角色定位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竞争的支点将从客户关系、资金规模、网点覆盖转向网络技术、数据积累、平台入口和客户体验,市场各参与方将在综合实力、定制化服务、渠道便捷性等方面展开激烈比拼。从同质化的竞争转向差异化的竞争,从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向商业模式的竞争,从资源实力的竞争转向综合能力的竞争,从行业内部的竞争转向产业联盟的竞争,最终由竞争走向合作,形成基于生态系统各取所需、互补发展、共享共赢的格局。

  2.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判

  互联网的竞争就是数据量化的竞争,大数据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启重大的时代转型,引发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其原理在于:一是交易数据不是大数据,必须是有行为数据后才能称为大数据;二是大数据的样本越丰富,维度越多,场景越多,时间周期越长,则应用越精准;三是大数据不用加工,真实量化和记录就可以;四是大数据的应用是过程应用,而不是结果应用;五是大数据既可以满足群体诉求归纳,也可以满足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分析,满足差异化服务要求。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技术和渠道的革新,而是颠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全新业态。但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的需要,未来互联网金融仍不会取代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更多的是二者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2.3.1 互联网企业难以取缔商业银行

  从金融发展史看,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在金本位时代,这种融通的中介是传统商业银行;在纸币流通时代,是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而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又扩大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比尔盖茨先生有一个著名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 21 世纪灭绝的恐龙”。很多人对此耳熟能详,但却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一个作为前提的上半句,那就是“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时至今日,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电子化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电子渠道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主渠道。如 2013 年末,A 银行的电子银行分流率就已达 70%以上,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已经不到三分之一。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基于 IT 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完全可以取代传统商业银行的功能,但这仅仅是技术层面。互联网金融要真正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受制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银行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调节和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稳定离不开金融稳定。只要中央银行体系没有改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通胀的职能继续存在,商业银行体系作为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也就继续存在。

  其次,商业银行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中枢,在保障社会资金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贷关系的产生以信用为基石,在资金融通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对于信用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更高。以互联网企业的重要专利之一“人人贷”为例,实施平台担保将加大借贷资金的成本,而不进行担保则将大大增加风险隐患和损失概率。互联网金融如果舍弃银行信用体系而自建信用体系,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在大额信贷业务、集成式金融解决方案方面,银行体系仍然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大额的、复杂的金融交易,需要高程度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法律顾问、会计审计、评估评级等专业团队的共同支持。与此同时,在最基本的贷款之外,商业银行还能提供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多种融资工具的组合,设计包括信贷、投行、租赁、信托等在内的立体融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而这一点,互联网企业还难以做到。

  2.3.2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一)客户群体扩大化。不同模式的互联网经济,可以催生不同的新客户主体

  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诞生了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小额贷款业务,数百万的网店正逐步成为交易链条上的融资对象;互联网的交互性、透明性,催生了“人人贷”融资模式,个人可直接参与融资。未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平台在收集海量客户交易信息后,均可将部分参与者纳入合作对象;Facebook、QQ 等社交网络,也可将传统金融业务网络化。

  (二)融资主体多元化。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占据着个人融资市场的主体,银行发展主要依靠吸收社会储蓄、专业化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金融牌照的行政垄断等三个要素,阻止了其它市场主体的介入与竞争。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方支付、电商、社交网络的加入,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与逐步开放,必将更深层次冲击银行对资金流、信息流的垄断优势。

  相较银行,这些新兴互联网公司对客户行为的信息流、物资流有了更强的搜集、分析与控制能力。此外,金融市场逐渐改革,阿里金融、“人人贷”等新兴机构开始成为市场参与者,银行垄断优势将进一步被蚕食。

  (三)客户体验最优化。未来,效率提高、价格透明,客户体验与客户评价(在社交网络的分享)成为银行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判断标准,“以客户为中心”从理论真正开始走入实践。客户不再是产品的被动接受者,银行通过网络,可提供经验丰富的金融顾问,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通过丰富的移动终端、自动机具、网络平台,可让客户快速了解与体验产品。客户可以在 Anytime (任何时间)、Anywhere (任何地方)、Anyhow (任何方式)与银行联系,真正享受 3A 服务,也可以通过 C2B(个人对银行)方式,提出金融定制化需求,并得到快速满足。

  (四)客户信息共享化。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信息孤岛”将汇聚成“信息河流”。客户信息的共享涵盖银行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政府将从公共服务角度出发,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建立更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提高个人信息透明度;商业银行将整合所持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交易与融资行为特点,快速推送适合的融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佳的服务,通过建立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统一存储客户行为的数据,客户产品营销将更为精准与有效。

  (五)营销渠道多元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促使不同渠道偏好的客户轻松接触银行,银行可打造自有互联网渠道,也可与第三方渠道互联互通,共同开展业务。

  自有互联网渠道方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门户网站,可让客户联网直接面对银行;平板电脑、移动手机、智能电视等数字输入革命,可让客户随时随地提交产品申请;银行通过改造自助 ATM、提供营业网点自助输入设备,便利客户办理。第三方渠道方面,可与电子商务公司、保险公司、汽车厂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实施客户共享,联合拓展业务。

  (六)成本定价趋低化。在互联网深度发展时代,客户购买任何东西都可以“货比三家”,融资价格也将更为公开、透明,传统“暗箱”式融资定价难以为继,加之利率市场化,净息差收窄,比拼利率定价将成为过去,削减运营成本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所幸,互联网金融的科技革命,提高了运营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成本,增加了客户群体、扩大了市场容量,金融机构整体效益仍可以保持快速增长。

  (七)流程数字化。出于相沿成习的原因,至今的传统银行业个人金融服务尤其是融资业务,仍需要客户提供大量冗繁的纸质材料,银行内部则实行“伪电子”流程,电子流程与纸质流程并行,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时代,科技创新将彻底打破传统落后的作业方式,数字认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作业,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现代融资服务。如:个贷业务只需网上提交申请,系统评估客户信用,网络视频约谈,数字认证签约,系统自动放款,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得到网络金融服务。

  (八)决策智能化。这在个人融资方面较为突出,如建立在信贷流程数字化基础上,信贷决策流程将最终智能化,通过流程标准化,审查、审批由计算机系统依据内嵌规则、数据做出判断,少量情况下再由人工介入,审贷效率大幅提高,“1 分钟贷款”或将成为行业标杆。信贷决策智能化还可以消除较多内部的能力风险、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

  (九)服务人性化。互联网金融强调双向互动,银行不再因客户违约才“关心”客户,而主动充当其财务顾问的角色,积极提供解决方案。除金融信息外,借助网络可查的水、电、煤气等社会公共信息,以及纳税、抵质押登记等个人信息,银行可以辨析客户经济状况,进一步判断客户是否临时资金周转困难,是否需要做一份财务重新安排,或者严重情况下及时采取资产保全措施。通过客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记录,银行可以分析其社交群体,提高社交网络诚信压力,促其保持更为良好的信用记录。

  (十)队伍素质高端化。互联网金融或许是金融业的一次用工革命,未来,一大批业务人员将从具体的资料录入、审查、审批、催收、抵押登记、放款等岗位解放出来,将从枯燥、乏味的操作员向金融咨询专家、营销专家转变,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同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的融资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需要一大批熟悉互联网新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方案,且可高效实施的高端人才,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养。

  (十一)组织机构扁平化。互联网的发展,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促进管理机构的改革,使得金融机构组织扁平化成为可能。IT 技术与信贷业务流程结合是扁平化的典范,如 A 银行近两年相继开发的“车联贷”、“保捷贷”等产品,实现了银行与合作机构双方系统与渠道的无缝对接,营销由基层上移至总行或一级分行,全部操作甚至包括催收都由总行直接完成,分层经营的模式被彻底打破,实现了总对总的直接经营,以及客户的批量直接营销与批量直接导入。

  论文摘要

  2.3.3 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方向

  尽管目前互联网企业想要取代商业银行还是很难的,但其存在也会刺激商业银行主动做出转变,对于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金融行业,银行业单纯靠传统的利差赚取利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必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加快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智能化趋势将更为明显。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和用户界面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渠道接入的智能化变革,体验式智慧网点、交互式网上银行、移动智能终端是银行当前服务渠道创新的重要方向。以定制化、标准化、集成化为方向,实施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改造,成为银行应对互联网时代快速金融创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变革挑战银行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模式,基于对客户信息的挖掘和行为特征的分析,可实现客户的分类管理和客户营销的智能化。利用开放技术平台和流程模块调用、执行监测和决策规则引擎,银行将逐步走向流程运行的智能化。基于开放共享的信息集成平台和挖掘分析工具,银行可以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促进其资源的优化配置、风险的集中管控和价值的深度挖掘。

  论文摘要

  未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将是一个以物理网点为支撑、以互联网金融为平台、以客户自助服务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可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构建起“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全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键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发展模式可以有以下三种:一是零距离银行。金融是一个几乎没有物流成本的特殊行业,未来的银行服务完全有可能、也应该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银行的绝大多数业务将实现电子化,把各类非现金业务搬上电脑、手机与平板,通过价格、服务、营销等方面策略,实现客户运用网络平台来办理金融业务。

  二是智慧银行。智慧银行的概念可以初步理解为,将银行建设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具备透彻的感应度量、全面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洞察三大能力,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从而帮助其打通供应链各个环节,成为客户的全能财务管家。三是全功能银行。未来银行在金融服务中的角色,近似于信息行业中的系统集成商,主要职能是联合各类第三方机构,整合各种不同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方案。如,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为电子商户提供融资、现金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服务;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为客户提供移动商务综合化解决方案;通过与管理软件提供商合作,为客户提供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增值服务;通过与教育咨询行业合作,为客户提供出国金融、留学汇款等一揽子服务等。

  2.3.4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有效防范风险,维持金融稳定。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才刚刚起步,在充分肯定互联网金融行业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信用数据更为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等优势的同时,对于“安全性”这一任何金融行为都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不可忽视。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不仅面临传统金融活动中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面临信息技术引发的技术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虚拟金融的业务风险。以第三方支付为例,目前针对银行的支付结算法规有 60 多个,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基本上不受监管,导致其信用风险和安全风险尤为突出,信用卡非法套现和用户资料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再如 P2P 网贷,一直游离于监管部门的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主管机构的“三无状态”,平台数量处于野蛮增长状态,带来了风险的集中爆发,接二连三出现了天使计划、淘金贷、安泰卓越、优易网等“跑路潮”,诈骗资金从几百万到数千万不等。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发展中将有两点不可逾越:一是符合监管要求,任何经济金融形态都需要在监管框架下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二是有风险自控能力,互联网金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风险防控机制应该如何建立,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资金提供与需求的双方渠道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于信用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更高,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传统银行的经验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力,将解决好目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客户身份认定问题,即怎样保证客户的真实性。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信息透明度和交易成本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是由于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使得当前的网络信用环境无法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身份认定的障碍将影响信用体系的建设。二是交易的真实性。互联网形式下的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如果资金的流向与实物配送一一对应、严丝合缝,且交易额度不大,那么交易风险基本是可控的;但如果钱物分离,或者形成资金池与资产池的对应,金额也超出一般水平,那就另当别论了。三是反洗钱。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为反洗钱增加了不少困难,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成为洗钱活动的新型载体;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网络洗钱更为隐蔽,全球化程度更高,如果不能管控洗钱风险,互联网金融也将受到限制,不能健康发展。建设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既可以弥补银行信用体系的不足,又有利于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要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约束和控制机制,在实现路径方面,可分三步走:首先,依托互联网建立支付中介平台,开展与其他资质良好的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企业等的广泛合作,通过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向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支付服务。在支付领域中,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实名制身份认证,明确参与各方权责与资金安全保障机制。第二步,做信用中介平台,为资产管理业务服务,实现理财等金融产品以电子渠道为主进行销售。当前金融市场形态多样、交易活跃,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银行应借助在资金、渠道、客户、风险管理、IT 系统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原有的商业模式,通过信用中介平台的方式打通多元化融资渠道,丰富理财产品线,同时依托平台提供的实时动态,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和管控,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第三步,做信贷中介平台,先从小额做起,推进实现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通过信用积累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信贷平台上,通过整合挖掘企业和个人的实时交易数据和信用记录信息,可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综合管控,有效降低风险并提高互联网模式下的融资服务能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