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互联网时代下A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环境及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0 共7412字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下 A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环境及分析

  3.1 A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国内银行个贷业务的互联网模式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究竟当前的环境对其发展是利是弊?本章节利用 PEST 分析框架,通过对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s)、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以及技术环境(Technology)等四个方面的外部因素,分析互联网时代下 A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简要总结产业外部的竞争环境。

  3.1.1 政治法律环境

  (一)国家政策扶持个人信贷领域。2010-2012 年,国内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分别为 7.9 万亿元、7.5 万亿元、8.2 万亿元,2013 年虽然略显宽松达到了 9.0 万亿元,但较 2009 年的 9.6 万亿元相比,信贷规模总体呈收紧趋势,表明了监管层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考虑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确保信贷规模的健康度,同时,监管层多次出台政策,加大了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小微商户和个私业主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的推动。

  (二)房贷市场仍有较大潜力。从近年来调整中的房贷市场来看,首套房首付 30%、利率调升至基准利率,二套房首付提升至 60%、利率变更为基准利率 1.1 倍,三套房贷停办,这对于占银行信贷盘口重要地位的房贷用户而言,抑制较大,可以说民众的贷款需求仍存在很大的释放潜力。通过银监会对全国多家重点银行的房贷风险测试,显示银行对房贷的抗压、抗跌性方面较具韧性、弹性,这或将促成未来房贷市场的再次敞口。

  (三)贷款新规相继出台予以规范。2009 年 7 月,银监会发布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2012 年 6 月,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全面风险治理架构和审慎资本监管要求,标志着中国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推出。这些新规对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法规框架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强调“实贷实付”来强化商业银行的用途管理,通过强调全流程控制来实现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强调理念更新来构建商业银行良好的信贷文化。

  (四)网络贷款未来发展模式定位。由于《商业银行法》第 37 条要求贷款合同应为书面合同,而且《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表述“银行在发放个人贷款时,要通过面签制度来鉴别个人身份,了解借款的实际用途,调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所以银行网贷业务必须要与面签结合,这意味着网络贷款的发展将与线下贷款业务有机结合,未来发展模式无疑更为明确。

  (五)互联网金融扶持政策清晰。2009 年 11 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另外,已经出台的《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等,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在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这对合作型的银行网络贷款业务而言,益处较为明显。

  3.1.2 经济环境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未来 5 至 10 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稳增长、保就业、控物价,国内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7.5%左右,将处于稳中求进阶段,在宏观调控的持续作用下,经济将回升、企稳、向好明显,企业及居民户正常的经济、商业活动将整体波动较小,整体融资环境将更加健康、有序。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4 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12.8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7.4%,国民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2.3%,3 月份环比下降 0.3%,物价基本保持平稳;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6.2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2.0%,市场销售稳定增长;一季度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7%,3 月份环比增长 0.81 个百分点,为“全面深化改革”起了好步、开了好局。

  与数据递变相比,国内经济环境中仍有一些问题,如: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在扩大内需及改善民生方面政策连续显现效应,但金融财政风险则较为凸显,这也是 2014 年起稳定信贷政策、调整金融结构的重要出发点;关于社会管理、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经济社会突出问题仍有待强化解决;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经过金融危机洗礼显著增强,但创新能力仍旧整体较低。但是,我国企业及居民户的融资需求较为强烈,融资方向较为广泛,经济趋向利好的形势是银行存储业务稳定开展的有力保障,对于网络贷款业务而言,经济和金融的转型,恰恰是变革利好之际。

  3.1.3 社会文化环境

  首先,民众网络习惯的改变。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民众传统的社会文化模式,当前互联网的民众使用率逐步居高,社会习惯向网络化靠拢明显。截至 2013 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 6.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5.8%,较 2012 年底提升 3.7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超过 5 亿人,年增长率为 19.1%,手机上网在新增网民中的比例高达 73.3%,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总体而言,国内互联网发展主题已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这也是近几年政策和环境变化对互联网使用深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论文摘要

  其次,电子商务走热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剧了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新的主体,辅之以消费购物类电子平台的大面积衍生,这种快速发展尤以近几年为甚。2013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 9.9 万亿,是 2010 年的近 3 倍,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增长至 18 万亿元,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

  最后,国内信用环境整体水平较低。截至 2013 年末,国内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 5921 亿元,较 2012 年末增加 993 亿元,不良贷款率 1.0%,比 2012 年末上升 0.05个百分点。征信体系的信息灵活度不足、抵押物变现存在较大障碍等问题困扰借款人及银行机构,社会整体诚信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打造。国务院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要求央行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社会信用环境将有望改善。

  综上所述,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其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是功能多元化的便捷平台。对于银行个贷业务而言,线下贷款业务受系统、经营机制、人员编制、网点密度等因素,不能满足众多借款人及企业的融资需求,开辟网络贷款业务,可以作为未来银行贷款业务渠道开拓、提升效率、“放眼未来”的举措。

  3.1.4 技术环境

  目前,国内银行网贷业务仍存在较多的技术瓶颈需要突破,这是阻碍个贷业务“触网”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大数据处理能力要求更高。银行自身有大量的客户交易数据及外界交互数据。银行原有的静态、孤立的系统使大量的信息成为睡眠信息,急需对现有数据结构进行重构,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挖掘客户信息。

  其次,互联网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提出全新要求。需要持续运营的系统,满足客户“7×24 小时”的受理需求;还要有强大的客服团队,对纯线上产品即时响应和落地服务;更要求渠道协作,实现渠道互通、全面协作。

  第三,银行网上银行系统有待完善。虽然多数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已经开通并形成一定规模,但是业务水平与信贷业务的连接性还相对较差,业务种类有限、服务繁琐、安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旧突出,很多银行的信贷业务并没有网络对接端口,致使窗口服务仍占据主导,对于整体信贷工作的效率提升产生一定的阻碍。

  第四,网络贷款功能相对较为滞后。从目前部分银行的网贷业务来看,网络提交信息后随即转入线下操作,使贷款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并没有真正实现网络预审、评估的相关技术介入,导致网贷“不受宠”仍旧明显。目前银行网络贷款的系统功能相对较为有限,大多无法做到对有效的客户提交信息及时跟进。总之,个贷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范畴,目前在技术上仍旧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但网络贷款在银行间的发展尚属于近几年内发生的事,所以仍留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在建立网络贷款窗口的基础上,除了必须线下进行的面签等环节,应尽可能将预审、评估、还款对接等功能逐渐移师网络,但需要实现系统、管理的相应调整,从未来发展角度看,这种调整确属必然,应尽早实施。

  3.1.5 波特五力模型产业外部竞争分析

  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竞争优势,凭借技术向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才是关键。可以预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互有侧重、各具优势,将形成长期共存的格局。线上业务作为新兴的服务模式,短期内投入巨大,难以迅速成为盈利主体,但作为战略性业务,需要从观念上高度重视,从资源上重点倾斜,从行动上着力提速。目前能够高起点、大规模投入的仍是大型商业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供应能力和资金价格优势的仍是大型商业银行。未来,同业竞争仍是未来致胜的主要战场,谁行动快,谁对接新兴市场充分,谁就能够有效抓住互联网新兴企业,抓住大型渠道与大量客户,就能控制未来银行个贷业务竞争的制高点,在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胜出。

  目前 A 银行在产品创新与竞争中领先于同业,只要确保优势地位不动摇,仍可一较高低。具体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如下表 3.1 所示:

 论文摘要

  3.2 A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经过前面对 A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分析,本节将利用 SWOT 模型,结合A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总结出 A 银行个贷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具备的主要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提出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3.2.1 发展优势分析

  第一,客户资源优势。截至 2013 年末,A 银行具有经营网点 2.3 万个,拥有 4.4亿个人客户,是国内金融业经营网点最多、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最大、客户群体覆盖最广的商业银行,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充分认可,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第二,品牌优势。A 银行注重塑造贷款整体品牌,2009 年,A 银行在“金钥匙”品牌下设立了“金钥匙?好时贷”个贷业务品牌,率先建立完整的个贷品牌体系,连续荣获“优秀金融品牌奖”、“卓越竞争力个人贷款银行”、“最佳个人贷款银行”等多项殊荣。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提升企业形象,2012 年 7 月,A 银行正式将“金钥匙?好时贷”升级为“好时贷”,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第三,积极创新网络运作产品。从 2011 年开始,A 银行开始探索与第三方公司的跨界合作,创新近似互联网运作的产品业务,先后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消费保捷贷”即小额信用保证保险贷款,与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合作推出“车联贷”即个人汽车消费联合贷款,正在与华安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助学保捷贷”即个人助学保证保险贷款,前两项产品合作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实现了“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客户申请的批量导入、客户授信的系统审批、信用风险的有效转移”等预设目标。近期,A银行又在设计开发“网贷通”、“网捷贷”等依托互联网运作的产品。总体上看,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市场占有,目前都领先于四大行同业。

  第四,着力搭建网络营销平台。从 2011 年起,A 银行就开始研究、启动了个贷营销与客户服务系统建设工作,主旨是将目前相对封闭的以管理、控制为主的信贷管理系统,改造成为生产与管理一体的业务操作系统,尽快实现A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外系统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该系统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打通零售客户的外网、手机等终端渠道的业务申请渠道;支持合作商接单和批量导入贷款数据等,提高个贷业务电子化接单比例,减少客户经理信息录入量;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全天候、不受地域限制的信贷服务功能;提供多项信息校验功能,保证客户录入信息的准确性,提供预审批功能,减少客户经理审核客户贷款条件的时间。该系统平台一期工程已于 2013 年上线,实现了 A 银行个贷业务流程的重大变革,以及个贷业务作业模式的重塑,打造了业内首家利用互联网,集营销、生产、管理于一体的个贷业务系统。

  第五,构建系统智能处理模式。在“消费保捷贷”、“车联贷”、“助学保捷贷”等新业务中,A 银行创新了个贷自动化业务流程。在其客户筛选、营销、征信、审核、贷后管理领域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完成,达到了快速筛选、批量营销、联网征信、高效审核、贷后管理全覆盖的效果。实现了银保互联自动征信、自动评级、自动审批、自动催收、自动理赔、自动数据交互等功能,对审批条件进行参数化改造,实现了系统批量自动审批,保证了审批流程客观、高效,具备一个工作日完成全流程运作的能力。

  第六,贷后管理模式领先。一是转换管理模式。A 银行搭建了“以总行客服中心集中外呼为龙头、以个贷中心集约管理为核心、以经营行属地催收为基础”的三级分工、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全国个贷自动语音和人工电话催收在总行层面的集中远程作业,“分类分级”的贷后矩阵式立体监管模式逐步成型。二是创新管理工具。优化、推广了个贷用途风险监控系统,尤其是在民间借贷、高利贷、资金掮客、资金流入证券账户等高风险预警方面,提升了系统自动识别能力。完成了个贷用途风险预警系统的推广工作,实现了风险监控和处理的自动预警、流程化处置。三是强化约束机制。

  既紧盯不良贷款压降,亦紧抓关注类贷款压降,既积极清收不良,亦严控贷款迁徙,资产质量全面向好,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大为增强。经过几年的努力,A 银行个贷资产质量已经由同业相对落后转变为同业领先、稳定可控,稳健经营态势进一步巩固。

  3.2.2 发展劣势分析

  第一,个贷业务科技支撑薄弱。目前 A 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个人与法人为一个系统,现行的个人信贷制度体系大都沿袭法人客户信贷机理,导致个贷业务系统适用性差,在界面设计、调查、审查、审批等方面没有适应个贷业务特点的规范模板,不能灵活实现风险预警、统计分析、抵押品管理等功能,且开放性较差,升级改造成本高。

  第二,欠缺一支稳定和高质量的个贷从业人员。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法人轻个贷”传统思维影响,尤其在基层行层面,A 银行对个贷业务管理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足,从业荣誉感和收入待遇普遍较差,因而不能形成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导致业务骨干流失严重。

  第三,个贷业务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力度较弱。具体表现为:一是未在总行战略层面清晰制定出发展个贷业务的主要目标和切入点;二是政策的延续性不强,当业务出现局部性的风险或国家对房地产等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时,往往在政策上对整个个贷业务出现摇摆,发展大规模紧缩甚至停滞(如 2004-2008 年),导致在市场恢复期和兴旺期同业加快步伐时,A 银行往往很难迅速启动,与同业差距逐渐拉大;三是在信贷规模、奖励费用、考核机制等各项资源配置方面,向个贷业务的倾斜力度不够。

  第四,高端客户群有待提升。虽然 A 银行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但主要的金融服务范畴和客户群还是集中在城市郊区、农村和不发达地区,高端客户资源相对匮乏,有待进一步提升。

  3.2.3 发展挑战分析

  互联网个人融资市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个人信贷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参与者将利用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蚕食传统银行的部分个人融资业务。

  (一)新型融资模式的巨大冲击。在互联网融资模式下,优异的个人客户融资体验,快捷的授信效率,透明的竞争价格,独特的授信条件,都将促使更多客户日益转向网络模式融资。A 银行个贷业务如不能及时转型、改进,势必被分流部分传统个人融资业务。

  (二)多元融资主体的明显冲击。在互联网金融时代,A 商业银行不再能够独家垄断客户的信息和信用,金融行业的进入壁垒将被逐步降低,金融业务监管的门槛将被逐步逾越,互联网企业利用所掌握的客户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优势,以及更宽松的监管、用信管理,对 A 银行客户融资供应形成分流之势。

  论文摘要

  (三)技术模式创新的不断冲击。互联网技术仍在快速创新中,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之中,未来趋势与影响目前还很难预测。但可以预料的是,互联网企业对客户的需求更为关注,创新更为快捷,专业程度更高。目前许多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服务模式,对客户已经形成了很高的粘性。A 银行虽然个贷产品体系领先于同业,但在系统支撑上仍弱于同业。随着互联网融资信用度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不仅将对隐蔽的民间借贷和公开的典当行业形成客户争夺之势,势必与 A银行逐步形成争夺之势。

 论文摘要

  3.2.4 发展机遇分析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鲶鱼效应”,会促使 A 商业银行抓住机遇,加快个贷业务经营战略转型,扬长避短、激活潜力,实现更大的发展。

  首先,互联网企业将扩展市场需求。目前互联网融资业务主要侵蚀的是民间借贷业务,主要介入的是目前商业银行受技术限制和风险偏好限制,多数难以介入或不愿介入的个人(包括小微企业)无抵押担保信贷业务,形成了信贷市场的有效补充。受资本金、资金与资金价格限制,互联网企业更期待凭借自身优势,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展个人融资业务。对 A 银行来说,这是一块新兴市场、增量市场及未来市场,加强合作将为商业银行创新增长点,为试水更多的网络金融业务奠定基础、拓展空间。如阿里金融目前小额贷款利率 18%,虽然其资本筹集能力很强,但仍不满足于这一资本回报水平。如其转型做担保业务,以 5-10 倍的担保作为杠杆,以商业银行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利差为空间,与商业银行合作,其资本获利将数倍于直接放贷。A 银行“保捷贷”系列产品就是利用这个赢利空间,创新了部分市场需求,故“合作”将成为未来个人融资业务的主线,“多赢”将成为未来合作发展的原动力。

  其次,商业银行自身潜力将得到更大激活。A 银行目前仍具备品牌信用、资金规模、风控能力、技术平台、专业团队,尤其是资金价格的优势。只要自身优势不丧失,竞争优势仍很明显。目前,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线上,商业银行的优势在线下。受我国经济、教育、客户生活习惯发展不平衡影响,初始阶段,新业务需求集中在对互联网接触充分的青年人群,而资产富有的中年人群,仍倾向于保守的、可见的线下融资模式,线下融资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仍是主流。即使国外先进同业,也多采取线下线上模式并行的方式。相较而言,打造线下优势,比打造线上优势难度更大。只要 A 银行着力创新技术与服务模式,强化线上服务模式与技术的创新,弥补线上服务能力的不足,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A 银行仍将占据个人融资业务竞争的优势地位。

  3.2.5 SWOT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章节对 A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现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的深入分析,以及上述 SWOT 框架分析,最终总结出 A 银行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个贷业务所具备的主要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具体的分析结果见表 3.2),这将成为制定 A 银行下一阶段个贷业务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

  论文摘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