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生态危机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5.1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1.1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福斯特看来,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调和的矛盾就是生态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只有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转向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除生态危机,维持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说,解除生态危机,就是要变革以追逐利润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翻在此经济基础上建构的上层建筑,建立一个真正能够代表整个人类价值追求,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新的社会制度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正义。
福斯特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社会主义遭受了挫折,暂时处于低潮,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不容抹杀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当中,以公有制为主体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能够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危机,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有着强大的自我净化的功能,它能够自己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虽然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面对生态危机,我国积极做出了回应,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我国发展战略当中,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解决生态问题,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1.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长远之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当中,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由此可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日益恶化的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现实需要。
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资本全球化也成为必然,我国要发展,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不能离开世界。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我国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资本在我国的发展也将成为必然。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是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是既要人民富裕,又要环境优美的小康社会。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雄厚资本的同时,警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
客观来说,我国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人。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客观原因,我们在过去的经济建设当中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此外,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当中,资本以它强大的魔力征服了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们,为了获得一己私利他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当前利益、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他们往往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甚至有些地方唯 GDP,只污染、不治理。因此,我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②,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5.2 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价值,增强生态危机的意识
5.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生态主要是指某一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或其它生物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环境则主要指独立于某一主体对象以外的所有客体总和,生态强调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环境强调客体,因此,生态的囊括范围更广泛于环境。2000年11月,国务院批准正式发布实施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根据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与特点,紧紧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地区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是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根据和要求。本文不仅研究以人类经济运行为主体产生的人与1进行分析,强调生态资源与区域经济运行的配置作用,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①。也就是说,生态学是以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生态系统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着各种功能。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地理条件看,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气候湿润,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物种丰富,生态环境较好;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交通不畅,降水少,气候干旱,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缓慢,一旦破坏,极难恢复,生态环境恶劣;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地形复杂,有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位于东西部过渡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综合土地、农业、林业、水土等因素,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被划分为八个不同的区域。(1)东北黑土漫岗区、(2)北方土石山区、(3)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4)黄河上中游地区、(5)长江上中游地区、(6)南方丘陵红壤区、(7)青藏高原冻融区、(8)草原区。上述八大区域有着共同的区域生态举措,但由于各自的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经济发展等情况的差异,在全国的整体区域发展中,只能实施有重点、有步骤的分类区域生态对策,才能达到最好的效益聚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长江和黄河上中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林、草地荒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等七大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区域和重点工程的生态重建。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西北防风防沙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
5.2.2 加强生态基础教育
文化是特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今天出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紧密相联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的需求得到了解放,同时一种消费主义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中,真实合理的需求逐渐被无限的物欲追求淹没,奢侈之风蔓延,挥霍浪费严重。这种不适当消费模式导致的资源浪费,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生态教育,引导人们进行合理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第一,要遏制”虚假消费“.当今中国正在刮起一股奢侈消费的旋风,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中国奢侈品消费暴涨的背后是一种畸形、不自信、不成熟的消费行为。一些人在消费时采取了”追潮流“、”赶时尚“的”一次性“消费模式,这是一种纵欲式的、以炫耀为目的的”虚假消费“,这种消费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因此,增强生态文明意识,首先要遏制”虚假消费“.
第二,树立”绿色节约“的消费理念,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要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消费方式,要在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抑制人的膨胀需求和无尽欲望,发展一种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是在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以环保、节约理念作为指导,坚持购买和消耗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是一种理性的消费模式,既符合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也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要从关心和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出发,注重对商品的环保要求,以消费取向和行动对整个市场形成环保压力,促使企业采取绿色循环生产模式生产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从而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的普及。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注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机制。具体而言,要开展全国范围的生态环保教育,普及生态环保知识,逐渐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态责任感的形成,把保护生态环境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积极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公益广告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将环保知识和环保方式渗透到千家万户,加强生态道德的影响力。要研究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人们的知识结构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道德教育。在普及生态文化教育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从人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实践中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切实做到善待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以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使生态环境朝着有益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良性方向发展。
总之,要通过生态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促使人们在正确的消费意识的指导下,从过去那种铺张浪费、追求排场、损害自然、环境污染大等多种非理性的消费模式中解脱出来,以自身行动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