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提升农村干群整体素质是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重要方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1-17 共6820字

  5.3 促进农村社会利益协调是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关键环节。

  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构建是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地使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得到控制和解决。因此,必须从畅通利益表达入手,化解利益矛盾,加强利益保障。

  5.3.1 畅通利益表达。

  干群之间出现的众多不和谐现象与农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必须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为农村群众提供完善的利益表达与沟通平台。

  第一,规范乡镇人大代表的产生、监督和罢免。

  乡镇人大代表作为农村群众利益表达最正式、最有法律效力的代言人,必须突出乡镇人大代表的广泛代表性,增强农村群众利益表达能力。因此,必须扩大农村群众代表在乡镇人大代表中的比例。首先,严格把关当选条件。当选人员应该与农村群众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真正了解农村群众疾苦,反映农村群众意愿。其次,加强监督。当选的农村群众代表只是意味着当下能而不是意味永远能代表群众利益,他们必须接受广大农村群众的监督。最后,规范罢免。

  第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提高信访效率。

  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为抓手,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直接体现,更是密切农村干群关系的最好行动。

  一方面,将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范畴,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

  通过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有助于打破"以信访看信访"的狭隘视野,真正抓住信访工作的本质,找到解决信访问题的出路。一方面,必须明确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构成部分、实现手段。将农村群众的信访工作做好,将问题与矛盾化解在基层,能够为推进群众工作全面进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成立群众工作部将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这有助于更好地反映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但是必须形成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对群众工作部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界定,从而提高农村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将创新信访工作责任落实制度作为完善信访工作的关键措施。

  通过将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提高了农村干部对信访工作的重视,但仅有重视是不够的,必须创新责任落实制度,把农村干部的责任落实到位。目前有一些成功的做法,为解决信访工作中"瞒"、"堵"等现象提供借鉴。例如,山东省临沂市通过发放便民联系卡等载体创新的方式,将解决问题推向第一线,让干部成为化解矛盾的直接责任人;江苏省建立了通报制度和约谈制度,解决突出问题和重点事项;青岛胶州市对待信访工作的态度由注重减少信访量转变为注重信访问题解决的质量。因此,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农村干部个人身上,走进农村群众,让农村群众进行评价,真正由"群众看干部脸色"转变为"干部看群众脸色".

  第三,正确发挥大众传媒舆情引导作用。

  大众传媒不能只为赢利,还应该树立"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发挥正确的舆情引导作用,让农村群众的利益表达成为有声表达。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将一部分注意力转焦于农村,关注"三农"问题。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工具,可以通过创新节目编排形式,留出一定的播出时间和报刊版面以农村群众为受众对象,向农村群众宣传国家有关涉农方面的政策,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政府也逐渐增强了利用网络的能力,加强互联网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网上政府、电子政府,实时传递和受理农村群众的利益诉求。

  5.3.2 化解利益矛盾。

  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矛盾的调节工作来提高化解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的能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加强和完善农村干群矛盾排查预警。及时地察觉、预告处于潜伏状态的农村干群矛盾,做好排查预警工作是掌握调节、处理矛盾主动权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当中,避免发展成为严重干群冲突的重要保障。全面、详细地掌握农村干群矛盾状况,准确地估计、衡量农村干群矛盾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是做好排查预警工作的基础。这就必须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人大、村民自治组织等形成强大的排查预警组织网络,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基础性作用,多方排查影响干群矛盾的因素,深入剖析干群冲突产生的根源。

  第二,重视并积极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人民调解是指在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主持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用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的方法,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解纷争的活动。"[1]

  这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管理、服务、教育和约束的基层民主活动。基本组织形式是调解小组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其他调解方式相比,化解矛盾是它的基本功能。它能够将法律与社会公德两种行为准则方式有机结合,不具有强制性,但又不显随意性,既能够迅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又能使得法律知识得到普及。因此,必须依托乡镇、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发挥好人民调解的积极作用。

  第三,增强农村社会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随着由农村干群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增强农村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该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的新常态。首先,将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常态化,与排查预警等结合起来,常提常抓,而不是出了问题后的一时兴起,进而增强一定范围内的可控性。其次,避免事件发生后不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满足于各种"表功绩"而不寻找和克服造成事件发生根源的现象和错误做法。最后,注重农村干部应急能力的提升,这是提高农村社会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提高农村干部在情势研判、领导执行、组织协调、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

  5.3.3 加强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缺陷在短时间内难以克服,为很好地保障农村群众利益,需要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入手,建立合理的农村群众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健全农村群众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社会公平度。

  合理的利益补偿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农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竞争机会、条件的平等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公平。因此,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出发,健全利益补偿首先是要加大政策向农村社会的倾斜力度,为农村群众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竞争机会和条件。此外,必须加大对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农村与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方面的均衡供给与发展。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分配、再分配国民收入,进而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一项安全制度。因此,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首先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化。立法是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必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力度,健全保障金征缴、使用、发放、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滥用保障金等危害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进行详细界定,严格规范利益行为,加强执法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偏低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瓶颈所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应增强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转移支付能力,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差距,实现农村群众在社会保障福利面前的真正平等。

  5.4 提升农村干群整体素质是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重要方面。

  干部和群众作为农村干群关系的两大参与主体,他们的素质状况深刻影响着二者关系的和谐程度。而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干群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期待和要求,因此,加快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步伐、创新农村群众素质提升机制成为增强干群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

  5.4.1 加快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步伐。

  农村干部作为干群关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掌握着和谐干群关系的主动权,并深刻影响着干群关系的发展方向。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成为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关键是要把好选人用人这个源头关,建立包括选拔、培养和考核三个方面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约束,才能打造符合农村实际需要和满足农村群众意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一,严格选拔。

  做好农村干部的选拔工作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既要考虑现实需要,又要着眼未来,不断优化整个干部队伍,满足农村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长远需求。

  首先,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必须坚持的科学选人标准。农村干部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因此,选拔农村干部,要全面认识和分析选拔对象的素质构成,将对才的考核与对德的考核结合起来,也就是既要考虑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工作能力,也要考虑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避免出现德才偏失的现象。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就是要把那些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科学文化水平高、服务意识浓厚、责任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员选拔到农村干部队伍中来。

  其次,拓宽农村干部选拔渠道。

  只有广开门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才能选拔出具有合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符合一定专业要求和工作经验要求的农村干部队伍,推动农村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从掌握先进管理技术的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选拔干部,达到优化农村干部年龄结构的目的,实现工作经验与工作活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后备农村干部培养,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破解农村干部"留不住"的人才瓶颈,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科学文化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的优势,提高农村治理水平。

  最后,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优化选拔方式。

  农村干部的选拔不仅需要严格按照选拔标准、拓宽选拔渠道,还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选拔程序,优化选拔方式。目前,农村干部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任命、推荐、选举等方式。任命是组织人事部门在广泛考核的基础上,以组织直接任命的方式选拔干部的方法。推荐,包括自我推荐、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等,并最终由领导审批通过的选拔方式。在实际选拔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第二,重视培养。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不仅依赖于人员的严格选拔,还依赖于对队伍成员的培养,因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不会自发形成。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突出实效的原则,对农村干部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是提升整个干部队伍素质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

  首先,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战略任务的高度进行认识,并创造有利条件。

  整合农村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并形成体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编写适应农村干部不同需求层次的教学材料,突出法律法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应对群体性等突发事件的丛书编写。加大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和完善培训基地建设,实现农村干部缺有所补、学有所教。

  其次,确定教育培训内容。一方面,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理论修养水平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突出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和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三个自信";另一方面,加强技术能力培训,突出实际工作能力。农村干部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带领群众致富,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困难的必要准备。

  最后,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以党校教育培训为主,专业委托培训机构为辅,按照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采取案例式、情境式等多种先进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行专题式、小班制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第三,加强考核。

  考核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衡量农村干部对和谐干群关系贡献程度的重要方式,只有落实考核才能真正区分农村干部的素质高低。

  首先,树立正确考核导向,明确考核内容。

  ***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打破了唯 GDP 至上的一贯考核倾向,明确了必须树立的鲜明考核导向和考核内容。在由唯 GDP 至上的政绩观催生出的唯上是从、消极无为、急功近利等错误政绩观指导下,农村干部患上严重的"政绩焦虑症"即被单纯追求GDP 所束缚,导致形象工程层出不穷,忽视民生改善。破除唯 GDP 至上,并不是放弃 GDP,不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将它放在合适的位置来看待,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旨在帮助农村干部树立、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追求切实改善民生,造福农村群众的正绩。

  其次,遵循考核评价基本原则,形成科学考核方式。

  在明确考核导向和确定考核内容的基础上,遵循客观公正、系统全面、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考核评价原则,形成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方式,将真正勇于、敢于面对问题、化解矛盾的农村干部选拔出来。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农村干部进行考核,避免打人情分等不公平现象。遵循系统全面的原则,就是要综合分析农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全面考核农村干部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所做的贡献。遵循注重实效的原则,就是要突出结果导向性的考核指标,注意显绩与潜绩、基础与发展并重。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更新考核理念和方式方法,以农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最高标准。

  最后,合理运用考核结果,优化激励保障机制。

  考核结果本身具有筛选功能,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干部的素质状况,进而为合理使用干部提供依据。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奖惩、晋升、工资待遇等挂钩,有助于增强农村干部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采取注重政治成长与提高经济待遇的方法对那些依照为人民服务工作要求,真正遵循为官有为基本准则,践行干部是人民公仆行为规范的农村干部形成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5.4.2 创新农村群众素质提升机制。

  创新农村群众素质提升机制对培育现代农村群众,提高农村群众的能力和地位,发挥农村群众的积极作用,进而和谐农村干群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宣传、教育、引导、提高等提升农村群众素质机制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引导农村群众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因此必须把对农村群众的教育引导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一,增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群众教育引导的重视程度。

  基层党组织要将提升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作为和谐农村干群关系的重要目标和战略课题,对新时期农村群众的素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加强农村干群互动,增强教育引导的实效和水平。一方面,通过赢得群众认同,加强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既是现实的,也是最讲感情的。要想掌握农村群众的真实情况,取得农村群众的信任,必须在感情上靠近农村群众,与农村群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在拉近与农村群众距离的过程中找准教育引导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另一方面,维护农村群众根本利益,给农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将解决农村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引导。

  第二,突出教育引导重点,实现农村群众教育引导由虚变实。

  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水平有限、民主法治意识不强等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充实、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农村群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各种能力。

  首先,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科技素质。

  文化知识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人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农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他们对新知识、新成果、新技能的消化、吸收能力,影响着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程度。因此,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基础,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使农村群众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成为提升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注重民主法制教育,增强民主法治意识。

  培养农村群众民主意识有助于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助于对农村干部进行监督,推进管理民主化进程。开展农村群众法制教育,不仅仅是要农村群众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而是要真正增强法律自觉意识,并最终养成法律习惯。

  最后,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树立现代思想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日益取代传统小农生产经营模式的形势下,农村群众只有树立起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才能更好地面对市场、融入市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的经济,信息成为一种关键性、必不可少的资源,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就成为增强农村群众适应市场、驾驭市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以农村信息服务站为依托,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成为培育农村群众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作用,指导农村群众利用信息机浏览相关网站、栏目,了解有关农村生产生活的最新市场行情和先进技术。

  第三,规范农村群众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接受教育的途径增多。除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方式外,网络越来越受到农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然而,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以农村群众现有的科学文化水平难以辨别繁杂信息的真伪。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的规范管理,重视并且抓好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对农村群众的积极教育引导作用,提高农村群众的鉴别能力,避免人云亦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