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120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探究
【绪论 第一章】阿尔都塞哲学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第二章】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结论/参考文献】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建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客观事实存在,也有其主观局限性。研究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区别解释,给出两种不同、较为彻底的区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对国家机器理论的概述和理解,开阔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内容研究领域的范围。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也存在不足与缺陷。他将历史理解为无主体的过程,没有很好地区分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拉康精神分析理论。
  
  3.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对现代社会发展及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的严格对立,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念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外延,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方向等。
  
  3.1.1 强调意识形态与科学的严格对立
  
  意识形态有两层涵义,它可以指无法确定的、头脑中虚幻的认识,也可以指对上层建筑的理解和认识。在前面第二章的论述中可知,意识形态与科学在多方面具有对立性,二者是无法转化的。意识形态无法使人们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它只是调节人们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体验关系,促使人们不断地适应其生存环境;而科学则提供真正的认识,是在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之中完成真正的认识。意识形态是对现实客体的加工,这种认识和加工具体方式是从具体的认识到抽象的升华,这是一个封闭、自我肯定的环形结构;而科学是对思维客体进行不断地认识和加工,这种认识和加工方式正好与前者相反,它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和加工过程。阿尔都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着中表明,“在重读马克思着作的过程中的扫了重大发现”,即正是由于马克思看到问题实质的存在,才认真研究了以前研究者们的重要哲学思想。“这不是一个例证:哲学是不能加以例证或应用的。”
  
  阿尔都塞在进一步阅读马克思着作过程中发现,马克思的思想在这个实质问题上的研究上,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形态阶段,另一部分则与之相独立的科学阶段,而前后两部分具有对立性,不能融合,因此也在一定意义上划分了“青年马克思阶段”和“马克思成熟阶段”,而这两者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阿尔都塞认为,科学与意识形态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他们是两种不同的问题,但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大的联系在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意识形态,同时与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且,竞争中起作用的特殊学科是那些自身不具有内在的市场价值的学科,不能产生衣食,只不过是未来生命事业中有益心智的准备而已。”①因此,从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到对科学的认识,认识从意识形态到科学是两种不同的领域,这时认识对象的变换会促使认识问题的变换,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激励人们研究其及其特征。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认识到了新的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中,马克思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其正在研究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症结,但是仅仅依靠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身是无法发现这些症结的。因此,阿尔都塞总结道,政治经济学若一直纠结于其总问题,对总问题的思考总是从原先的角度出发和考虑,那么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思考的结果还是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思考的过程,都不完全正确。因为这种思考一直都是从旧角度出发的,无法正确理解新问题。因此,意识形态经过思维的转换和加工,与现实相符合,演变成科学。在既定事实上,马克思针对科学的对立面是意识形态进行了阐释,对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在研究中认为,二者是相对的,又可相互转化。马克思主张通过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意识形态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来说,虽然所呈现的唯心主义性质不完全正确,但是究其本身来说,古典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科学的。当政治经济学所支持的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出现巨大变化和动荡,这种意识形态的伪科学才能暴露出来。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的存在,马克思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即科学的角度,对实践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发展,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上述理论都是对旧意识形态理论的一种改造和进步,对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与发展。阿尔都塞的理论源自多种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基础和超越。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对立化研究,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科学具有客观性,但是在历史唯物角度,科学代表一种意识形态,虽具有客观性,但是也是有阶级利益的含义;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利益的格局,所以科学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还有实践的意义。不仅如此,对于意识形态向科学转变的三种方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已有研究,但阿尔都塞关于此方面没有很深认识,马克思认为对于这种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转变,最基本的要转变观察的方式和方法,这种观察应从每一个有个体并且具有生命的个体出发。第二,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观点,看作是一切事情与活动的起点。第三,将意识形态与科学进行有效的转化。但是,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和科学严格对立起来,忽略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与转化关系,过分的强调了二者的对立关系与区别。
  
  3.1.2 区分了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对国家机器的研究表现为多个方面。诸如,可以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可研究其中某一方面,正如我们日常所说,“再完美的人也存在缺陷”,那么再完美的研究也会存在不足,也是就着关系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在研究发展、分析整合的过程中,能够将两者的关系更加清楚的表达出来,更加完美的体现出来,才是对国家机器研究的最主要目的。
  
  阿尔都塞认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反过来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关键点。马克思研究国家机器偏重于物质生产方式,而阿尔都塞对国家机器研究则更注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从研究重心的转变显示出其实经济基础并不是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是最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革命,是取得政权胜利的关键的办法。在葛兰西研究理论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对这个问题推断最好的回答与说明。阿尔都塞认为,应明确把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分开。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国家机器是一切革命和阶级可以利用的,任何阶级都也可以将国家机器保留下来;但国家政权才是所有阶级相互争取的核心和重点,对国家政权的掌握才是登上政治舞台的核心。所以,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无产阶级必须夺取国家政权。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家机器”,是由暴力机关统治的,用来维护政权,具有镇压性的国家机器;还有一种与之相对,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法律、宗教等。诸如,一个国家长治久安,要处理好两种“国家机器”的存在与比例协调,即要想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掌控必须取得对国家机器的控制。“然而民法把整个人类都置于它的监护之下,给自己确立世俗保护者的角色。”①在如今的各种国家机器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然,我们不能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意识形态当作一种欺骗和幻想或空想,这是对国家机器的一种争夺,进而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和空想,更不是统治阶级对人们欺骗,它是一种思想中的上层建筑,包括宗教、法律等方面。阿尔都塞还剖析了不同的两种国家机器是怎样达到协调一致的,并指出不同国家机器都是要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来服务的。在不同国家的统治中,会采取不同的“国家机器”来维护;与之相反,不同的“国家机器”为统治阶级的服务也是不相同的,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讲。在阿尔都塞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理解为简单的关系,即决定与被决定,这是对阿尔都塞研究的理解的一种有时偏颇之处,不是真正关系的凸显。如果简略二者的关系,可理解为国家的统治与维护简单的依靠“镇压性国家机器”.而实际上则并非如此。一个国家的维护,如果只是单方面依靠“镇压性国家机器”,那么对其长远发展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会导致“亡国”,诸如秦朝、商朝等。在统治过程中,更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上层建筑多数还是通过意识形态发挥其对经济基础的作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一步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更加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与功能,同时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范围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深受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理论影响,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和观点主要是其存在于个人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意识形式。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阿尔都塞更加注重在社会中将观念化的意识形态与一些社会中存在的物质实体紧密联合,使意识形态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内涵扩大化,不再单纯的理解为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发展性做了解释,并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为不同的类别等具体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使马克思所研究的意识形态理论被无限放大的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人类没有力量摆脱长期力量的制约和抵制长时段的经济循环。”
  
  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研究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的区别与关系,从深层次理解意识形态的分类与内涵,了解其表现形式,更主要的是将意识形态功能的本质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使人们对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发现资本主义国家压榨和统治人民的隐秘方法和手段。
  
  阿尔都塞对两类国家机器进行了不同的叙述与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对比。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镇压性国家机器表现形式只有一种,且比较残酷和暴力;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是多种多样,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更多种类的形式。“某种类似于跨学科的东西就具有客观而充分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又具有不定性,它只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和方法。对于科学来说,意识形态也许存在一定有存在理由的虚假,使得社会中的个体慢慢适应这种现实。在某个社会属性中,即便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进行政权的维护过程中,它们发挥着等价的作用,在统治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在统治过程中,作为主占有率的意识形态拥有着主导的国家统治地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学派理论的影响,也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例如,受到法国“五月风暴”的影响,所以阿尔都塞对法国“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做了一定的深入研究。“然而民法把整个人类都置于它的监护之下,给自己确立世俗保护者的角色。”
  
  在这其中,阿尔都塞主要研究了教育意识形态的作用,反映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并将影响说明放在学校教育上。学校教育,是一个阶级将自身意识形态传递与灌输给大众的最好途径与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学校教育,向人们传递自身的意识形态,以期培养为自身阶级服务的接班人与忠诚的“跟随者”、“信奉者”.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很彻底的将意识形态传达给年轻人,让人们从小就形成相应的意识形态,这样才能根深蒂固的为自身阶级服务与现身。人们往往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相应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灌输”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阿尔都塞高度称赞了那些在这方面做出研究和探索的研究者或老师,虽然探索的道路极为艰辛,资料非常少,甚至很多研究者深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而不能自拔,但是作为时代的先驱,他们被阿尔都塞尊称为英雄,毫无疑问,阿尔都塞也属于这一类型的研究者。
  
  阿尔都塞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进行研究,对其中的意识形态也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阐释,还将研究的脚步移到家庭与学校两个领域。阿尔都塞以家庭和学校为主要存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并不是将研究目光停留在某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上,而是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对不同的意识形态都有研究,并进行联系和比较,这对后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影响很大,使他们开始研究文学、艺术、性别、超市、快餐店等各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从而大大地延伸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领域。
  
  3.1.4 开启了西方文化研究思潮以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新视角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范围进行了扩展,并扩大了它的外延与内涵。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还对文学意识形态的研究业所深入,具有个性化的发现与发展,特别是对其中的当代西方文化以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继承和发展阿尔都塞的观点,并借助文化意识理论,对西方的文学以及资产阶级文化进行批判,为其批判提供新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这种批判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社会文学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其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语言实践。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包括对文学意识形态的研究。诸如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与批判,产生空前绝后的影响。这一思想在《论作为一种观念形式的文学》中可以很好地体现。社会文学可以进行描述,体现并研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及其在社会关系中的维护作用。例如马舍雷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的理解,使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对文学作为独特的意识形式的意识进行了分析。
  
  阿尔都塞认为,要对于一位文学家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我们很难通过一般的研究方法和阅读,从文学家所书写的文字中来找出,所以其发明了“症候阅读法”,来发掘文学家们深邃的思想。这就是阿尔都塞所说明的文本解释学也就是说指在同一类的阅读中,把所读的内容中被隐蔽或隐藏起来的内容与思想挖掘出来,并使其与社会现实相连,与其他文章产生关系。针对不同的意识形态,马舍雷主要运用“症候阅读法”,并得出其对该领域的批判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沉默”.这是因为马舍雷认为从文学着作中看出文学家的思想依赖的并不是文学作品的文字所描写的内容,更多的是文字中没有描写的,但却流露出的意思和想法。“无限反复的习惯超出了我们的意识。”
  
  因此,他主张①对文学着作的分析最好能够去中心化,不要把文学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阿尔都塞将文学看成是一个实践,这个实践与我们所理解的社会活动不尽相同,是指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的实践的观点与观念,一种非意识形态观念所表达的。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与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深受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他将意识形态内容纳入文学研究范围,从政治实践层面研究文化研究方法,并把意识形态批评看成为文化批评最重要的内容,把文化看作是表现和生产意识形态的最主要的模式。事实上在这个文化表现和生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让人们得以了解和洞察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关系和层面,以引导他们去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核心理念,进而适应其所在社会环境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模式。在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能呈现出社会的本质。阿尔都塞从这个角度,解释和剖析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详细地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进而通过其解释和剖析,对其进行批判。诸如美国,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采纳阿尔都塞的思想和观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理论的发展。其中研究者詹姆逊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传统,“要求来自各个分工部门的专家进行协调合作,”
  
  帮助人们很好地分析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詹姆逊创立了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对意识形态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一个国家的统治与发展也起着深远的影响,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对以家庭、学校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3.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阿尔都塞的相关理论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积极影响与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原创性的理论概念。原创性理论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具有不足与缺陷。作为一种理论的两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3.2.1 把历史理解为无主体的过程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表明,主体的存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觉的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其真正的存在是一种真正的主体的生产关系,加之意识形态无历史渊源但却永恒。曾有研究认为,人类在无意中把生物放在新的和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于是变异发生了,但是生活条件的相似的变化可以而且确实在自然状况下发生。因为生产关系每个人才会在相应的位置上,意识形态是靠生产关系才能发挥作用,可见生产关系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每个个人也只不过在生产关系下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社会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从上述观点中可知,阿尔都塞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其不赞同从个人的想法或利益出发,而主张从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观念方面来对整个社会的人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与考察,进行比较研究,这与马克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要想避免论点的枯燥,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个例证来说明它们是如何发挥功能的。”
  
  在历史的研究中,也就是从唯物史观出发,要将个体的人放到整个大的社会中来进行研究。诸如人怎么样,无法从某个抽象概念中获得和解释,我们只能从这个人所处的物质生产条件和关系中加以阐述和说明,所以阿尔都塞从生产关系角度理解历史时,也是深受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的启发。但是马克思虽然将生产关系看作重要的方面,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忽视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并没有否认现实中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但是阿尔都塞只是看到了意识形态对人的塑造作用,在研究中也是不全面的,对人的主体意识进行了遗漏,应该进行辨证的看待。
  
  此外,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是建立在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之上,虽然有所建树,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马克思在提出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为了其理论具有反作用即动性表现。这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唯心主义观点的学说,使之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但其理论也受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使之相关理论学说必须辩证的应用于现实社会,才能使其更好的发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在此观点基础之上,总结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但受思想的局限与时代的背景不同,阿尔都塞将历史理解为无主体的过程,使之理论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与发展的不足。据研究表明,“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观点的提出,史料上最早显示是在马克思所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着作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头脑中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意识所控制的部位,是没有客观的物质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它是根植于人的头脑之中,并不断被现实社会环境的改变,而随之形成和改变,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但是,人类社会又是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意识形态研究领域需要不断的进步与提升,以此适应社会的变迁与改革,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阿尔都塞继承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认为人类意识形态是不随着历史发展而演进的,即把历史理解为无主体过程。
  
  此种观点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是不具备现实说服力的。他们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宗教等,理解为无意识形态,将其孤立的放在思想领域进行研究,抛却了意识形态的客观现实意义与应用,更将现实社会的变革孤立,将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相分离,促使人类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形成相关历史发展的演变与进步。阿尔都塞所提出的历史无主体过程,其目的是要向人们展示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反作用性,但没有建立在客观现实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是没有独立存在的性质的,即没有单独发展的能力与能动性。据研究表明,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曾经指出,现实社会生活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现实存在,不具有人类意识形态发展领域的研究。即意识形态是孤立存在的。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任何程度,其结果只能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之中,不具有二者相联系的社会现实意义。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理论,表明意识形态研究领域与社会现实是相分离的,二者孤立存在。这种思想,虽存在一定的根源,但并不适用于现实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对马克思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印证。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使其过度脱离客观现实。它是孤立的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之外的,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3.2.2 混淆了意识形态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拉康是法国着名精神分析专家。从其早期经历可知,拉康接受过精神病学家训练,并从事过精神病治疗工作。拉康师从着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并继承弗洛伊德的大部分思想,同时对其思想进行了延伸和扩展。其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划分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绝对,在此基础之上,拉康在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结合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拉康在研究过程中吸收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观念,进而来向人们阐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思想,也就将原本在人文主义理论的思想笼罩下的理论,扩展到后结构主义思想体系下了,在一定程度上将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发展与延伸。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开始基本都是的一些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概念,并且是一种自然状态,必须被打破才能建构文化;拉康精神分析理论接下来的阶段是镜象阶段,在此阶段,人们要理解它者的概念,并理解它者存在和构成结构的原则,进而据此对“自我”概念进行构造。在这里面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概念和观念。我们要对象征界和现实界进行区分。在象征界所有的能指位置是被固定的,但是象征界与现实界特别相似,二者都是完整无缺的。但是二者也不同:现实界类似于母性的世界,我们从我们赖以生长的土地里,衍生出我们的文化;而象征界却类似于父性世界,文化也具有父性特征,而父性特征制约着所有的事情,是文化的制高点。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研究者们注重研究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和意识形态如何从主体中跳出来。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两个相关的论断。一方面,意识决定实践,实践依据意识的存在而存在。如果在现实中,意识形态没有某种特定的存在,也就没有办法将之实践出来,不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依据现实的存在而存在。即只有一个个体首先现实存在,才能够有意识形态的存在,进而才能有论断一中的实践的存在。“在我们考察这些现实之后,我们就会看到那些意识形态企图还剩下了什么。”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强调意识形态从本身来说是个体将其外部要求看成自己的愿望,而将自己确定为自己的行为和思维的出发点和中心,外部环境是真正的主体,是每个个体的绝对主体,意识形态让每个个体能够将外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和实际的社会主体,而外部环境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所以本质上说主体是没有中心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结构的载体。
  
  伊格尔顿对上述理论曾评论道:意识形态对于错误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由于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因为对于阿尔都塞来说,意识形态不是一个人完全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以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说错误认识的本质事实上是一种自我的错误认识,这是人存在“想象的”向度的一种效应。另一方面,主体只是各种结构的载体,“自我”是不存在的。
  
  为了使社会生活顺利进行下去,意识形态会通过主体产生各种“自我的幻觉”,使得无主体的事实不被发现,因而这才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秘密所在。所以,阿尔都塞理解的主体其实是虚幻的,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而这其实是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的基础。
  
  综上所述,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思想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结合起来,表明了其实意识形态的虚假主要是在于主体性的虚无。这也正是马克思对阿尔都塞理论研究的影响,也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贡献以及作用,并对之后的一些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尔都塞混淆了意识形态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后存在众多弊端。首先,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询唤理论存在诸多逻辑困难。依据阿尔都塞的理论,主体意识形态存在个体之中,但是很难解释个体究竟是怎样对意识形态的召唤进行回应的。要想说明这其中的矛盾,我们无法把主体是意识建构的观点运用其中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有意识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总而言之,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需要被限制。其次,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无法向人们证实意识形态可以得到其想要的回复。但是在阿尔都塞所赞同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意识形态能准确无误的询唤,他认为,大量的经验表明,一些通讯手段所使用的传呼机基本总能到达其想要传呼的人,而且被传呼的人总知道其正在被传呼,并且能做出准确的回复。事实上,个体会出现不能识别或无法对其作出回应的情况,而这些拉康的理论中也是会出现的情况。第三,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无法解释意识形态不断变化的情况。根据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观点,意识形态为人们的生存关系以及社会关系服务,维护相对应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被统治阶级在此环境中怡然自得,并不觉得自己在被统治的地位中,而这种情况很难想象被统治阶级会进行反抗,所以无法存在意识形态变更情况。这就意味着统治阶级可以与被统治阶级一直都会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这样会导致社会无法变化和进步。
  
  这些缺陷不是来自拉康理论其本身,而是源于阿尔都塞对拉康精神分析法的混淆。
  
  首先,两者对理论中的主体认识不同,在拉康理论中,拉康没有把主体看成是完整一致的整体,而是结合他者、本我和欲望的症候,但是阿尔都塞却将主体看成单一的整体,“但在理论上却无人对于是否需要履行这个过程提出质疑,”①这很容易导致上面的逻辑困难;其次,阿尔都塞夸大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的外在事物;再次,阿尔都塞没有深刻地理解主体的形成过程,认为主体的形成过程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准确无误地回应,这也是不合适。第三,阿尔都塞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主体的能力和思想意识都形成于客观实践活动中,而不是简单询唤的。
  
  3.2.3 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形态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存在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或政治或宗教或伦理或哲学的意识形态。所以,无论何种意识形态都将是社会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可知,阿尔都塞并没有将意识形态狭隘的限定在某一种内,而是把很多社会内容均理解成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显示出其理论存在局限性与不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将意识形态范围扩大,不局限于一种,使意识形态丧失其本身真实基本的含义,且无法证实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从另一侧面凸显了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使之被看成是一种强加于人们的结构,即意识形态是一种强加于人们的外壳结构。人们无需通过一定的过程去拥有和掌握意识,即可拥有意识,从这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并不是意识本身而是其外部力量态之外。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根据社会具体环境而变化、发展的,不能够将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相分离,使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变迁的。阿尔都塞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是把具体和抽象的意识形态分开了,认为它们具有同质性,并将意识形态在一定的事实上看成是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及其关系的一种幻觉与有失偏颇的认识而已,促使阿尔都塞过分的强调该理论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研究领域受时代与空间发展的局限,促使其没有对现实社会与思想界相关联。造成二者不相统一,互相独立而存在,这是不利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的。诸如,在深读马克思伟大思想家的着作时,如何将现实社会的表象及客观事实,同实践理论相融合,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是意识形态领域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与指导和帮助,但过分强调结构和功能,则不利于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所面对的并不是单纯的结构与经验的问题,相关意识形态研究领域将其经验获得方式或现实社会表象放在大环境背景之下去研究,使之更具有客观现实印证,总结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不足,总结经验,促使其更加完备。“他们从不把历史学完全归入其他学科的领域,反而成功地把社会科学拉近历史学的领域。”
  
  例如,阿尔都塞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使其经验理论在研究过程中自发形成。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经验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上,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不能够客观的看待历史经验教训,并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偏见与意念。这种状况,不利于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发展与现实社会的进步。经过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理论并不是完全根植于阿尔堵塞等思想家头脑中,在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群中也存在此种思想,并有一定的建树和发展。基于此种调查与研究,即对其他行业人群生活状况及周围社会环境的考察,分析事情发展缘起、经过、结果,从而总结出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经验的总结与演进。与此同时,阿尔都塞尝试运用意识形态理论去解决现实社会所发生的问题,即用意识形态理论解决社会存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方法。此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从本质上分析,则不利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的解决。由于阿尔都塞将此现实问题分析的更加思想化,而没有站在客观现实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使之缺少客观现实印证,不利于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进步,从而阻碍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此外,阿尔都塞将现实社会表现与意识形态即经验论混为一谈,使之其意识形态理论带有相当一部的局限性。虽然阿尔都塞没有将现实与意识形态的概念做具体的研究与总结,但这只是其研究发展的不足。由于相关学者对其研究也仅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环境之下,没有将其与具体社会发展过程相联系。由此,促使此类研究还有待于人类社会对其更加重视,从而总结出相关经验,知道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更好的为现实社会所服务。并促使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上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与。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