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91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探究
【绪论 第一章】阿尔都塞哲学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第二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结论/参考文献】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建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阿尔都塞是一位在意识形态理论上有所建树、并具有个性化的伟大哲学人物。其相关研究理论发展有一定成果,对后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并对后来的研究者们有一定的启迪、引领作用。阿尔都塞面对法共党内僵硬的统治与缺少人文关怀的现状,以及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完全解释党内一切事物的迷茫等,仍不惧艰难,提出具有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另辟蹊径,选择对马克思着作进行重新学习与思考,发现新思想,建立一套新的理论,其在此方面贡献树立了意识形态领新的里程碑。
  
  2.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
  
  受各国发展水平及历史条件制约,相关学者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例如马克思、阿尔都塞、葛兰西、拉康等对“意识形态”的解释也不相同。
  
  部分学者界定意识形态的真伪问题,也有学者从社会角度出发,研究意识形态问题。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意识形态”这个词定义数量在十六种以上,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在这些学者中,传奇人物阿尔都塞却没有对“意识形态”做出明确的定义。阿尔都塞根据事物都有其具体特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用途中进行了不同应用与解释,以适应历史潮流发展及其演变的趋势。
  
  阿尔都塞曾经说,“意识形态是依附于人类世界的表现,同时也就是说,是人类对真实生存条件的真实关系和想象关系的多元决定的统一。”
  
  即看人的生存关系与想象关系,前者与后者的关系,都处于包含与被包含的状态,双方所演绎的场景更是虚幻、不可触摸的,是一种无尽的想象。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论着中。阿尔都塞明确表示,意识形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殊存在着,起到的作用也为历史而服务。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着作中表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一种表征”,这不仅是对前一种说法的肯定,更是一种补充、超越,也可认为是“一个意识形态命题的实力,即跨学科口号的实力。”
  
  2.1.1 与科学相对立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与科学二者关系之上的体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立性,如二者的含义概念不尽相同;二者的功能具有很大的区别;二者的认识论路线不一样;二者的阶级属性也不尽相同。
  
  首先,在意识形态与科学的概念上进行系统的区分。对二者的概念进行根本区分,阿尔都塞将马克思所有着作划阶段,分为初期马克思主义、后期马克思主义。这种“认识论断裂”的兴起,奠定了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共产党内解释一切的基础。基于阿尔都塞对两种“意识形态”的不同解释与阐释可知,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没有明确的解释,或者说没有具体的定义,有的只是依据具体的用途与场合,所作出的“定义解释”不相同。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什么又是科学呢?科学就是与“意识形态”相对立而说的,提出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即意识形态与科学具有对立性,不共存。要建立意识形态就要完全抛弃科学,反之亦然。其次,二者的功能具有很大差别。意识形态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与现实存在相联系,而科学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第三,二者的认识论路线不同。前者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抽象阶段。而科学的认识路线则相反,在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抽象概念,以“一般”的存在为研究基础,从客观实践出发,确定自身的科学性。第四,二者的阶级属性不同。科学是没有任何欲望的研究,是一种纯研究,不掺杂任何的物质利益驱动;而意识形态则相反,其存在不具有客观纯粹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存在的。此外,意识形态开放性程度不同,而科学则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2.1.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着作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这是一个具有原创性、个性化以及创新性的概念。研究者们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是对其涵义的分析与学习、确定及发展、研究与提升,同时,对它所表现的作用及贡献、分析和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机器”是由马克思提出,指国家为了统治、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进行一些强制措施的实行,诸如对警察、法院等部门的运用与调配,进而对不良行为的武力镇压,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家机器”这一概念不仅丰富了原有的理论,更拓展了研究范围,并有所延展。
  
  阿尔都塞研究表明,国家不仅需要警察、法院等部门来维持统治,还需要意识形态层面来维持其思想上的统治。综合来说,国家应包括警察、监狱、部队等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暴力性手段组成,包括教育、法律、文化等意识形态的行政部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二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二者在统治的强制性与暴力性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其次,二者在统治的强制性与暴力性上的区别。即“旧唯物主义误把感觉作用看成是被动的,因而把活动基本上归之于客体。”①“国家机器”是指强制性的国家职能,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将前者进行发展与延伸。例如,某国发展表现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但实际却是相反的,“国家机器”则只表现为一个具有强制性的国家。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及贡献,影响十分巨大。主要表现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再生产生产资料;第二个部分为再生产劳动力。这两个部分中,前者为物质,后者为软实力。而生产力的再生产,首先要有物质基础作保障,才能进行优质劳动力的再生产。优质劳动力的再生产,区别于普通劳动力生产,要求质量高,品质优,不仅要求在生产的劳动力要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健康的身体,还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与认识,在精神上具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不仅如此,还要对劳动力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技能的习得与熟练化程度的提高。对这些劳动力的教育引导、技能的传授,都要依靠相关教育部门或是学校来进行,进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高质量性。只有高质量的劳动力进行再生产,循环往复,才能实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结合。如果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如果只依靠暴力手段,诸如警察、法院、部队等部门的武力镇压,那么这个国家的统治则会缺乏人文性,必定不会长久。一个国家的统治,不仅需要外在武力的保证,还需要意识形态的参与,确保生产关系顺利进行,在真正意义上使国家长治久安,稳态发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促进了该领域理论的发展,更将马克思“国家机器”理论进一步发展深化。马克思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理论研究是不全面的。马克思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中表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如何进行反作用,通过具体职能进行反作用,在马克思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表示,而阿尔都塞则将目光聚焦于此,对如何进行反作用研究做了详细说明。阿尔都塞将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进行相应区分,认为“国家机器”是一种机械机器,是一对零件的硬性拼装,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冰冷的统治工具。综上所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仅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还丰富了马克思的研究内容,扩大了研究范围,为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拓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特征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来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例如受到马克思、拉康等人的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对阿尔都塞理论影响最大、最深远。马克思初期在其着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有所论述,而阿尔都塞从理论研究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系统的论述,并分析出意识形态理论具体特征。
  
  2.2.1 意识形态是物质的存在
  
  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一般认为是一种思想观念,是精神层面的世界,常人不可触摸的,与实际生活相脱离。“马克思把自己叫做唯物主义者,但不是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阿尔都塞经研究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具有物质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中的宗教概念主宰着整个世界,并与这种宗教、概念进行抗争,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拯救国家的统治。此外,还不能够依当前研究者的做法,那样是不能使结果得到改变的,必须要“以暴制暴”、“以思想制思想”、“以物质对抗物质”的方式来解决,这样才能真正的改变现有的世界格局,使当前的现状发生转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反作用于物质。阿尔都塞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意识形态做出了进一步解释与阐释。意识形态是一种设想、想象、幻想,但不是独立的存在于人脑中,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然而,阿尔都塞只是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不意味其本意就是物质,不能相混淆。研究者认为,意识形态只是一种想象,并不具有物质性,但是意识形态这种想象是来源于何处呢?是否能够凭空产生?答案是否定的。人人都有世界观,并通过世界观来指导其实践,诸如基督教徒虔诚的去教堂做礼拜、弥撒、祷告等仪式,这种以不间断的活动来支持自己对神学世界的想象关系。这些人所做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物质性。因为这些活动都是物质的存在,都是观念行为套入行为之中的,即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阿尔都塞经过系统的研究,认为意识形态存在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国家机器”为前提,与“强制性国家机器”相联系,并将二者进行并列比较。通过对比总结出这强制性国家机器是物质的存在,以及这些机器是人们表示自己生活方式的途径。尽管这种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借助于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人们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换而言之,虽然意识形态是人们的一种幻想,但是物质存在是其幻想产生的一个前提。因此,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承载,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却永恒
  
  阿尔都塞经过研究,认为意识形态虽然没有历史,但是却得到了一定的永恒。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实际活动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出发点,是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着作中表示,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幻想以及虚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正如“真理是由实践来检验的”.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道德与宗教等等形态不再具有独立性。我们通过对马克思的理论的研究分析可知--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即物质生产的存在才产生了相对应的思维。意识形态不能凭空创造出自身,必须依据于物质的存在。“这样的集合体发挥着实践准则的功能,”
  
  马克思在研究理论中表示:意识形态自身不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与交换发生相伴随着而产生的,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即意识形态是随着物质生产之后而产生的。通过上述理论可知,意识形态在其发展内容上是不具有历史性的。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马克思理论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本身没有系统的论述与研究,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在马克思研究的空白点进行着手深入研究。阿尔都塞的创新点在于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出关键性的论断,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的总体结构不因现实物质关系或物质交换的改变而改变,即总体状态下具有稳定性、恒定性。弗洛伊德曾经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无意识是永恒”的着名论断,阿尔都塞在研究中结合这一论断,提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却永恒”.虽然马克思主义对其理论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但阿尔都塞从其对立角度出发,发行新观点。马克思对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意识形态进行理论驳倒及批判,但在阿尔都塞看来,此历史时段的意识形态已具有一定的永恒性。这一论断结果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研究相同,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即意识形态是永恒的。阿尔都塞认为,虽然意识形态依赖于国家机器或者社会实践而存在,但是却不因某一个国家的统治灭亡而消失不见。“它支配了人们面对他们社会和个人生存的实在对象和实在难题、面对他们的历史所采取的态度和具体立场。”
  
  因为物质关系的变化而自身发生变化,但却始终不会消失,而是永恒的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存在于某一处。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中“自我”并非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主体,他不会随着其他的物质消失而消失,具有永恒性,“意识形态”才是其思想和行动的主体。阿尔都塞在阐述“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却永恒存在的时表示,当个体在表达自我的时候,不是将自身的现实世界的展示,而是将自身的生存与生存关系进行表述和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虚幻的,还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所以说意识形态具有永恒性。
  
  马克思、阿尔都塞的理论研究中都认为“意识形态”不具有历史渊源,但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有了超越,认为其具有永恒性。“都来源于宗教的和道德的意识形态,而后者又都是实践的意识形态。”
  
  诸如一个人,无论其出生以前还是出生以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在个体生命萌芽时期,生命个体就被家庭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体出生,其发展不仅受到家庭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受到学校意识的影响;踏入社会后,还要被社会意识形态所认同,否则他将很难正常的和他人交往,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与引导,则很难从事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建立任何一种实践关系。
  
  2.2.3 意识形态把个体转变为主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自身才是生活的主人,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更是彰显个性的时代,人们会觉得是自我在主宰着自己的一切,由自己进行一切事物的支配。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则认为这种“想当然的想法”是错误的,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因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思想上的想法与做法,都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支点,即主体是作为个体的意识形态的根基。阿尔都塞认为,如果意识形态将个体当做生活的主人,生活让其自身决定,那么就是在欺瞒人们,迷惑人们。即使我们看在眼里的东西,摸在手中的感觉,肉体上的疼痛感或舒适感以及内心的情感的感受状态,我们的想象都可能是虚幻的,也都可能是假的,并不是真实的感受,而是由意识形态所支配。“在马克思看来,推进力不是精神而是物质。”
  
  即使被告知自己就是生活、思想的主宰者,支配一切的个体,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这也就是无意识的真正目的所在,将自身的需求“自然合理的”加之到人们身上,并为自身服务,并伴随发展的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通过自身特点,将想法以正常合理的方式传达给人们,使个体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成为独一无二的主体。而“主体”一词,在个体看来,自身的主体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因素限制的;而在“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来,个体是被动的主体,不具有自由性,是由自身操控着一切,并将一切安排成理所当然之事。阿尔都塞认为,在个体出生之前,是一个主体;当个体出生之后,仍然是一个主体。出生之前,家庭意识形态影响着生命的个体;出生之后,“意识形态”借助一些教育类途径进入个体思想,个体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成为一个具有真知灼见、良好发展前景的自由人。在个体成为“这个特定的人”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始终掌控着一切,最后形成的主体仍是意识形态。阿尔都塞结合了其他学者的理论,认为一切意识形态构成了意识形态并保持其自身的作用。统治阶级也就是通过对该领域的掌控,将被统治阶级真正臣服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之下,从而在统治中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心甘情愿的臣服于自己的统治。因为人们已经觉得自身就是主宰,就是一切,其实这只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的自然迁移。
  
  2.2.4 意识形态等于幻觉或者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觉得是自身在主宰自己的一切,包括生活、命运、接触的事情、处理办法,都由自己来做决定且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和控制,由自己进行一切事物的支配。这种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就是幻觉或暗示。阿尔都塞研究认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并没有真实反映出现有生活状态与实在,所表现的是一种虚幻的反应,由意识形态所支配的想法或感受,即“意识形态=幻觉(暗示)”.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将虚幻当做现实生活的状态,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将自身利益需求累加到人们身上,并不被个体所警觉。在生活中,我们常面临两个骗局,一种是由他人进行骗局的布设,对个体自身进行欺骗。在这种骗局中,如果个体发现施骗方某些端倪,那么可能会识破当前的骗局,可解释为人们作为个体识破了意识形态的虚幻。这种对真实生活有一个正确、真实的反应,正确的反映个体生活状况与人际关系。另一种骗局即个体对个体自身欺骗。可解释为自欺欺人的一种骗局。当个体进行自欺欺人时,个体自身不会警觉,而是认为“自己主宰自己的一切”是无比快乐的,只有自己最懂自己,不受其他因素限制,但这往往是一种异化生活中的自欺欺人。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处在不断地异化之中,那么我们在异化的生活之中体验到的感受与快乐到底是不是真实生存状况的反应,是不是人际关系的真实反应,我们不言自明。人们在自身的骗局之中,无法分辨出真实与虚幻,将虚幻的感受与生活当做真正的生活状态,二者进行了颠倒。
  
  意识形态包含着宗教。在正常宗教信仰中,采取自愿信仰的宗旨,不进行强制信仰的原则,这反映出一种自我欺骗的生活骗局,并沉迷其中不愿醒来认清世界。总结来说,在阿尔都塞研究理论中,当处于别人欺骗中我们可能识破骗局,突破意识形态的牢笼;如果处于自身欺骗中,则会很难意识到自身的骗局,并处在无尽的满足感中。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精神学派分析理论中认为,不是个体的意识形态在支配着人们,而是个体的无意识在进行分配和掌控。阿尔都塞认为,虚假离我们远去,意识形态才是我们个体的真正的主体。
  
  2.3 走出意识形态之路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之路是十分丰富和全面的。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相关的领域研究十分深入和彻底,不仅深化了意识形态的研究深度,而且丰富了马克思研究的相关领域。
  
  事实上在这个文化表现和生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让人们得以了解和洞察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关系和层面,以引导他们去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核心理念,进而适应其所在社会环境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模式。在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能呈现出社会的本质。
  
  2.3.1 实践的三种形式
  
  实践共分为三种形式,具体如下:
  
  首先,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物质是人类社会生产与发展所离不开的产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质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二者之间的活动,同时也是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保证。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切实离不开物质,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人类在实践结束时,得到了相应的结果。
  
  即在实践开始时,已经把实践作为目标的形式存在,而这个目标形式的存在又为人类活动指引着方法与过程,促进物质与实践二者关系的和谐发展。“哲学家们向来称作是追求认识的那种过程,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样,是客体恒定不变,而一切适应全在认识者一方面的过程。”
  
  本研究结合社会与自然界二者的关系,来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类社会也不会存在,可见人类社会是依附于自然界的存在而存在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不断向前发展变化,转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进,构成了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以上在叙述了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作用的同时,人类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制约着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演进与发展的,并在实践中孕育和创造了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
  
  诸如,人类社会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物质进行建造,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人类需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演进,影响着自然界客观发展过程,使之人类社会的主观因素应用于自然界的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即人类社会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并不断的改造自然界。
  
  其次,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社会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二者之间关系的活动,更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例如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意识形态指导下是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属的性质和运动形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意识形态指导下是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别于自然形态的运动形式。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意识形态下指导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即建立在社会存在和自然界发展的基础之上,促进了实践活动向前发展与演进。其缘由在于实践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基础,占有相当比重的地位。这是由于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诸如,人类社会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实践所表现的形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本质,深刻反映出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其缘由还在于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特征。例如,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实践表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并加深了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根源。与此同时,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实践促使人类变成能动的自然产物。总而言之,意识形态指导下实践促进了人类社会超越自然界,为其进一步演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诸如科学实验的尝试性与科学实验的探索性,并在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有所运用与发展。随着意识形态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例如,人类社会为满足日益需求的社会生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设备,以适应人类社会需求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充分运用科学实验的良好成果,将其实践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将客观实践与科学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3.2 理论实践促使意识形态走向科学
  
  马克思认同达尔文提出的人类用有计划的和无意识的选择方法能够产生出而且的确已经产生伟大的结果这一论断。阿尔都塞从这个角度,解释和剖析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详细地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进而通过其解释和剖析,对其进行批判。首当其冲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构状态。围绕主体问题进行长时间深入的研究,但又与弗洛伊德的研究不完全一致,对无意识理论进行了较大区别的研究。阿尔都塞在马克思等人研究基础之上,对意识形态的镜像功能进行相关研究与推论,将个体转变为一个主体,并且都是具有反射作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继承和发展阿尔都塞的观点,并借助文化意识理论,对西方的文学以及资产阶级文化进行批判,为其批判提供新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这种批判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社会文学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其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语言实践。与此同时,这种镜像结构原理具有两方面的反射结构,即本身是意识形态的一种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其发挥一定的功能。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十分深入的,也十分具有代表性。但值得一提的是,阿尔都塞在自身的研究中过分的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功能,这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和总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