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导论

时间:2016-08-26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11315字

  导论

  一、选题来源。

  本文的题目是在认真考虑二十世纪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的基础上,以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而产生的。作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门新兴学科的生态观学,其产生是必然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结果,也是人类伦理道德发展本身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改变了道德方面的思维方式,诠释了全新的伦理概念,并且使人类社会的道德观从整个生态领域中得到扩展。人类的未来生活一定是生态化的,生态观将成为基于人的行为的内在道德。因此,反复思考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盲目性,寻求人与自然的新的生态模式之间的和谐,还需要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的概念,它需要得到合理的学习与研究。

  毫无疑问,在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是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主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中国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也遇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建设。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伴随着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促进地球和人类文明化的文明。因此,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解决生态问题迫在眉睫。一种新的生态世界观,即思想与生态文明相适应,它旨在引起全人类的环保意识,希望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可见,对于生态思想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态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因此生态学研究不能抛开意识形态和历史断层去探索。

  人与自然的生态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我国传统文化爱物节用的生态思想,西方敬畏生命等生态伦理思想等。将古今中外的各种生态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去探索一条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意义。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努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文明和谐,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之一。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到 2020年时,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得到实现,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及消费模式,建设大型循环经济规模形成的生态环境,使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得到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显着改善生态环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扩大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建设,这是统领国内外大局,践行科学发观的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重要的理论支撑。

  2.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必要的。然而,工业文明所提倡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使人类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牺牲生态环境,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人们不合理使用土地,森林,水,矿产等资源,致使生态环境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河流、湖泊、森林、草原面积不断缩小,沙化,荒漠化加剧,赤潮频率增加,空气污染问题愈发突出,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导致能源在慢慢枯竭等。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安全。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必须加强对生态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探索和研究,从中吸收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危机。

  对生态危机理论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如余谋昌的《生态哲学》、胡筝的《生态文化》、徐艳梅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有的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危机产生的原因;有的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技术等方面去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有的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认为文化危机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实质;还有的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但是,不能忽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所阐释的生态思想,它从更深层、更具体的方面来挖掘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对策。

  然而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具体研究在还比较薄弱,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2.生态文明含义的解释。

  关于生态文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讲,一是指工业文明形成的发展产生更高层次的文明形式。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在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另一种形式。有学者给生态文明下这样的定义,所谓生态文明的定义,指的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尊重和保障生态环境。目标是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这种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文明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二)国外研究状况。

  生态问题既然是一个历史问题,因此也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生态思想。

  对生态问题的研究,现代西方社会已经从原理到实践取得了较大的跨越。卡森女士是一位美国学者,在她的着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认为应该呼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所有生命生存的权利,从此拉开生态学的序幕。 20 世纪以来,欧洲的"绿色运动","红""绿"联盟,女权运动等活动产生的较多,他们都看到了资本主义内部结构的矛盾,但也强调,发达资本主义深化异化,环境污染以及掠夺自然资源的趋势。这些运动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其代表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着名的代表作,《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作而产生的名篇佳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人对自然的统治和人与人之间的统治关系,对自然的统治不应是历史的目标,而是掌握生态文明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霍克海默、阿多诺之后,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又一着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单向度的人》和《工业社会和新左派》等。他在生态哲学和生态问题的领域提出了"解放自然"的口号,他认为自然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自然实质上是政治斗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理念,在他们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经不起作用,当代的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生态危机已取代了经济危机。其主要代表有莱斯、阿格尔等。莱斯于 1972 年和 1976 年出版了《自然法则》、《满足的极限》等作品。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和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异化是导致生态问题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他还认为,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已经不能解释为何资本主义能继续存在和发展,我们不能向社会主义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危机理来论批判资本主义,而这个新的理论是生态危机理论。阿格是莱斯的追随者,他的《论幸福和被毁灭的生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在莱斯意见的进一步发展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除了对生态问题研究的学者外,还有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这一问题有密切的关注,如国际会议在里约热内卢,斯德哥尔摩,约翰内斯堡和在联合国举行的会议,在会议上所做的声明和宣言,通过的白皮书文件等,都表明全世界都在关注生态问题。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主要表现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的实际有机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在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有关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和整理,并通过研究,对事实形成科学的认识。在中国的生态思想中,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继承和马克思的生态发展理念的分析和概括。

  第二,综合学科研究法。指的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该学科已经不再是单纯用一个学科知识,而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局面,这种方法是利用从整体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结果进行的全面研究某个问题。当代对生态问题的研究已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对生态危机的研究,并积极借鉴生态文明和经济学,生态学等为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扩大生态文明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生态文明研究的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质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许多国内外学者,他们认为,生态问题是新问题,是在20 世纪后才出现的,在这之前,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是找不到论述生态问题的观点的。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思想是后现代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生态问题未在马克思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是反生态。事实上,概念是对事物、现象和规律的一种抽象和概括的形式,对于同一类事物,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概念,从而反映事物在不同层次,不同的角度,人们具有不同的理解。"生态"一词没有产生之前,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被讨论过。我们可以说,在生态伦理学产生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提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思想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的一切,包括身体和意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人的本性等,都与自然界密不可分。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衣食之源,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东西,人类永远无法从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提供的生产资料中分离,自己提供给自己生存的条件,破坏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人类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为人类造福。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的,依赖于自然的,但与自然存在的物质是不同的,由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所提供的维持其存在现有的自然条件,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条件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合理的物质变换。这也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核心所在,是我们对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统一的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统一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将自己的本质体现在自然上,按照自己内在尺度生产,使自然成为人的产品;另一方面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变化,人们在不断变化自然性质,也将改变他自己的性质。自然界的人力和物力转变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资料,改变了自然本来的面貌,让自然向更加适合人生存的方向发展。

  环境哲学中,人与自然之间到底该如何排序成为争论的焦点,有两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本质规定是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世界上的唯一主体就是人,客体是没有价值的,通过主体赋予客体价值,客体的价值属性就是对主体的有用性,所以,人可以对自然界立法,而不是自然界对人立法。

  (二)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中的生态思想。

  恩格斯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根据辩证性质揭示了自然界的联系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性质,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等的过程,辩证自然观自此创立。恩格斯研究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的产生及特点等问题,而这些研究的丰硕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指出,由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且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的物质世界,那么自然的法则是,这个物质世界是自然的,不是人类的创造结果。立法也不是由人进行的,而是自己本性的立法。唯心主义颠倒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所以自然的规律不是固有的本性,而是人给予的。这一方面黑格尔是典型代表。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承认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但他的错误在于,这些基本的规律是由思维规律强加与自然和历史的,而不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的。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人创造的,是人的仆人,不论愿意与否,都必须遵循一个思想体系,这使得自然的辩证性质变得神秘。只要我们将黑格尔理论中被扭曲的关系顺起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对自然规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需要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了解自然界的本质,不加任何其它外来成分。恩格斯认为,在古希腊哲学家中,自然的辩证性质是不言而喻的。经过 2000 年后,唯心主义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重返"不言而喻的事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确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客观实在性。恩格斯对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茫茫宇宙,到底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还是由"上帝"、"神灵"居住的非物质世界?天体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告诉我们,今天人们认识到,有一个宇宙天体存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是三个层次的物质,但在银河系的结构层次的物质之上。科学已经证明宇宙对象由普通的化学元素或基本粒子组成。同时,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以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含有无限多种的物质形态,出现了新的进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对历史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自然史,另一个是人类史,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也互相牵制。学习自然史是了解人类史的基础。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产物,与自然混为一体,人们不能企图改变和控制自然世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自然世界的规律,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的控制。因此,我们只有真正看清人类社会,才能深入了解自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认识了自然。"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一)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马克思概论中提出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属于自然界漫长发展中的一部分,历史的形成亦是自然形成的过程。恩格斯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人是和这个自然环境共同存在和发展的,只不过人是自然界其中的产物。两位伟大的哲人不仅从自然的角度去研究和证实了人生于自然,而且也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高于自然。从他们两人的观点中可以总结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产物。"恩格斯还指出我们身体的每部分都是来自于自然并一直存在其中的。我们通过一些自然科学书籍和各种史学书中的科学研究也了解到: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既是统一又是相互影响的。"恩格斯表示:我们自身的头脑和血肉都存在于自然中,成为组成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以及对动植物对比发现,自然界的形成和人类的构成极为相似也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这就证明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类以自然为依托,将身体与灵魂寄托与自然,离开自然人类就将失去生存之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就是有机与无机的结合与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生。人类在自然界中,要受到自然界客观性的约束也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反映世界世界被人类反映,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就是能动与被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反映与被反映的统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具有生命活动的存在物,作为自然人,人类即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人人类能发挥巨大的能力,另外,人类作为自然人如同生物受到外界各种限制和约束,他所改造的对象不依赖于他而存在。 这也就是说人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者客观条件下进行发挥。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认识和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好好的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虽然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但依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企图控制甚至征服自然。恩格斯也曾警告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的能力和现状中,对于自然的利用和开采也应该有节制,这些行为还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界全面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把人与自然对立的做法,绝对反对人类对自然过度的开发利用甚至是破坏,反对对于自然界毫无敬畏之意,企图征服自然,对自然抱着唯利是图的态度。人类与自然相辅相成,对立又统一,因此人类与自然就应该和谐相处。

  (二)人与自然是通过生产实践辩证统一的。

  中国的古代就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但是人却不能脱离自然,因为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社会。那么人和自然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自然影响着人类,人类也反作用于自然,二者相互影响。自然可以没有人类的存在依然是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但是人类却不能脱离了自然而生存。没有了自然我们就失去了属于自然中的一切的东西,没有了阳光,我们看不到明媚的晴天;没有水,我们的生命岌岌可危;没有了洁净的空气我们甚至无法生存……所以,人和自然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人类与自然是怎样辩证统一的,重点在于人类是用怎样的方式去影响自然的。毋庸置疑,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也就有了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类和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就是他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实践,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的实践多种多样,最基本的实践是生产实践,这是关系到人类存亡的最首要的问题。任何时候,物质才是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上。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所有的实践活动和自然无关,他把原本紧密相连的整体一分为二地看待,割裂了他们的统一性。这种观点不是理性的,是偏激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赞成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这种以人为本的观点是建立在不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以人为本是错误的以人为本。自然是人类的起源,人类不应该忘本。马克思主义中的观点是辨证的发展,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理论才会得到人类的认可。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根据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还是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把生产实践活动的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根据生产实践活动分类的依据区分什么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类生产实践活动。

  例如我国提出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是在社会发展中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部分。这种发展通常会在两种社会中出现。一种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类与其它物种同自然和谐地相处着,生物圈挨得很近,我们热爱自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也相对稳定。另一种就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已不需要再去费尽心思的破坏自然去满足物质欲望,人们的思想素质逐步提高,能有意识地去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保护,与自然和谐共处,才会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只有在自然中成长的人们才是身心最健康的人。

  第二种和第一种完全相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境遇中。看看我们的乡村,河流已经不再流淌清澈的河水,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污臭的毒水,我曾经看到发黑的护城河里还有浮游的鸭子,不禁感叹鸭子多么可怜,人类自己亲手毁了自然。物质世界富余了,人类头脑越来越灵活,破坏自然,索取自然的点子是越来越多。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时代慢慢来临,自然的灾难也自此开始。恩格斯曾警告过人类,也许今天人类仍然陶醉在对自然界无尽的改造之中。每胜利一次,自然界都会报复回来。现在我们正在面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问题,如果仍不知道悔改,等待我们的将是不堪设想的后果。这种生产实践的方式给自然造成了灾难,自然反过来作用于到人类的正常生活,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三)资本统治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真正社会根源。

  自从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加剧,并且愈演愈烈。马克思主义有判断失误的时候,他们曾经错误地认为,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越是进步越是可以同大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力落后就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历史,就会发现,这其中的错误。我们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与自然非常和谐地相处着,进入了封建社会之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依然是大于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情况就完全改变了。这就要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上去分析,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地这么严重。

  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财产私有制,个人创造的财富属于个人自己。从人的本性上来分析,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越是得到的多就越是再想得到更多。人的欲望是永远的不到满足的。欲望是生生不息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本家们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目的就是为自己进行资本积累。他们在看到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根本就顾不上环境的问题,环境和生态问题在资本家看来远远比不上资本的价值。从资本主义刚开始的时候,资本家就已经大肆地进行原始积累,只要资本主义的制度还在,这种情况就不会改变,因为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是按照周期在不断地上演,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势必会造成物质上的极大地浪费。这就出现了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不仅过度地破坏和索取自然,更有甚者是他们把这些索取到的东西一部分都浪费掉了,自然界中最珍贵的东西毫不珍惜,这怎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制度是这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不会避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有专门的工业区,农业有专门的农业区,工业和农业不接轨,并且越来越疏远。工业和农业的这种变化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城市和乡村的巨大矛盾,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尤其是生态破坏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马克思主义就这些问题也提出过措施和解决途径。那就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生产方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尤其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实现共产主义。设想一下,共产主义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人们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社会形态下的人不再为利益奔波,他们每天考虑地是怎么让自己有意义地过好每一天而不是怎样去积累资本。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不会去破坏自然,他们会想尽办法和自然和谐相处。但是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还远远达不到共产主义的物质水平。这种社会目前还是不能实现的。

  就目前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犯的严重的错误,在极力地改善自然环境,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但是他们的方法实质上是保护了自己破坏了别人。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他们这样做无疑最终还是会危害到自己。

  比如说,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有污染的重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污染转移给别人。现在看来,他们这种对环境的进步意识几乎是等于零的。

  (四)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已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利益,从这一点还可以看出,人类生活的社会制度也会影响自然环境。人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封建社会,大部分的人类思想闭塞,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为疯狂的活动就是进行资本积累。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不是孤立地存在,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按照社会角色的不同特点对自然界做出不一样的行为。如马克思所说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会经历很多阶段,最终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也是最好的形态。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地相处。原始的生产力之下,生产方式也比较低级,对大自然的开发程度不高,这一时期,人对自然就像是孩子依赖母亲的乳汁一样,人类还处在婴儿期。随之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的眼界和活动范围活动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和自然的关系便开始有了矛盾,人类就像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处处与自然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但是最后难免本末倒置。至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矛盾发展愈演愈烈达到顶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我们所期望已久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自然真正达到了统一,这时侯人和自然融洽地相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完全的变化。"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深刻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充分反应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是建设"两型社会"的行动指南。同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相比较,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系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辩证统一。

  (一)实践性。

  实践可以发现真理,也可以验证真理,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实践的作用。任何真理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能叫做真理,只能叫做理论,理论可以是错的,但是真理必然是真的。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都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世界人民认可的。在马克思之前的很多的观点是把人和自然的利益对立起来,认为人类的利益的满足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马克思主义推翻类似的观点,阐释科学的生态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的实践也应用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的自然越来越多地被烙上人类的痕迹,所以这是一场变革的实践。

  (二)科学性。

  主观性理论不具备说服性,当今世界,唯心主义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来自于客观事实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客观性。自然界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的意愿行事,这样最终会得到惩罚。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革命性。

  我国的古代先贤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告诉我们在穷途无路的时候就要不失时机的进行变革。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欲望膨胀,破坏自然成性,不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论述了终有一天将结束资本主义制度,用共产主义社会取而代之。所以这就注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革命性。

  (四)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在阐释人与自然的问题上是非常具有系统性的。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找到了各个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劳动的作用,认为劳动是起了一个纽带的作用,无论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社会之间。

  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论述完整,具有非常高的系统性。马克思曾经发问,人类是怎样利用的自然,后来得到的答案就是"劳动".是人类通过这种形式利用了自然,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劳动是一个基础因素,至关重要。而社会关系也在在劳动过程中孕育而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相处的一些列的关系和纽带的作用,真正做到系统系地看待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