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6 共66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发展探讨
【导论】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导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

  "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解释了人从自然和依赖于自然,人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生命,但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了性质,从而改变自己,马克思指出,人类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是简单地解释了谁依赖于自然,更重要的是,谁能够把自然优势,改变性质。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因此,性质和使用过程中的转变,克服盲目性,自私,绝对不是为了眼前利益,一味地盲目征服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人既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价值主体;利用两者的自然权利,有责任保护自然。 "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不能创造任何东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在实际活动中,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否则,人的本性会遭到报复。可以得出结论,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与不合理使用和非人性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实现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认为,只有放弃劳动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异化。马克思在这里描绘人物的社会场景的和谐发展,是因为劳动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导致一个人的自己的本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离异化可以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社会能和谐相处。

  马克思"人与自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为全球化的新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在人与自然,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有科学合理的共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在自然环境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实用,坚持唯物主义,创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

  30 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1978 年至 2006 年 28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 9.67,远高于世界经济的约 3.3%,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国的外汇储备,1978 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09 年已经达到 18 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生产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中国的开业标志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截至 2008 年,中国的 GDP 已位居世界第四,在外贸总额排名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其次,民生已经显着改善,人民相对舒适的生活进入了整体。收入和住房,可以提高最好的两个项目的生活,例如,从 1978 年到 2008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也大大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30 年间,绝对贫困率从30%下降到 2.3%.中国目前领先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第三,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市场不是政府,制度在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已基本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的出现。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北美第三大酸雨区。水流污染令人担忧。

  工厂企业废水超标排放;市政浪费了大量的排放设备,却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造成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城市污染蔓延到农村,转移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土壤退化,植被破坏,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增长。

  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深度和综合的实践活动,它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理念必将以彻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并为中国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发扬地更加闪耀,表现出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我们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新要求之一,实现改革开放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新形势下我党的一个伟大的目标和创举,以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表现。实践提供了从理论的生态理念的前提,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在实践中,也有我们需要打破仍存在的不少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法制,严格执法,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在移动消费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努力,甚至在此期间冲突,有奋斗,有反复。总之,相对于实践中的困难得需要更多方面的理论研究。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

  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我们认识到,由工业文明创造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我们的国家的过程中,我们要总结的优点和人类经验的利弊在处理的性质流程之间的关系,避免各国经济发展的弊病,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的构建。

  (一)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发展应该是人类的和谐发展与自然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的。供应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将加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危机将进一步恶化。对人类环境的生产原料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整合,实现生态和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发展经济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增加"分离"的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使经济系统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趋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自然,社会的相互团结,相互矛盾的过程。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初级阶段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与国情和战略目标,在发展路线,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战略方针和政策,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当代人生活在科学技术为人类利用自然开采出来的。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人类不再有原始自然的和谐。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法律和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盲目的权力规则用于技术发展中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恶化和严重的社会分化,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由个人欲望和利益的驱动致使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突和差异,但我们要努力使客观严格的指导和控制走向真正的统一,从而满足群众最根本利益。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和谐统一。

  (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制度支撑。

  政府应建设生态文明,以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这关系到人类发展的生态问题,政府职能转变,应以服务为导向,从过去的行政指导,以转变为服务导向,创造生态文明。

  进一步改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中国政府在 20世纪 90 年代后期作为环境指标列入做了很多政府官员的评价体系的前期工作,对生态和环境官员的性能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政府官员的环保意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呼吁保护环境的行为起了作用,这个步伐应该加快。

  环保部门要组织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周年。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与环境相关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各级应承担的社会活动组织群众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公共纪念活动,通过会议,发表纪念讲话,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等,使环境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引导群众争做环保活动者。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这不仅是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和约束机制,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政府应通过退出援助机制,解决单纯依靠企业的重组和退出的行业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面对解决。对于那些消耗高,污染重的工业部门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业限制或撤销的政策,绿色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使用两个手段的政府和市场,建立生态补偿时给予资源产业资本或开发资源的人足够的物质补偿或基于股票的薪酬的一定百分比的法律机制,为实现真正的公平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中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仍是付诸实践比理论研究重要的阶段。因此,在现实中发现的存在的不足和过去的经验教训总结,为中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未来,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是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须为生态文明建设,总结环境教育模式的参考。环境教育模式是一种不同的方法,以人,以达到环境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审查办法的目的和总结。应该是从"从环境科学概念,内容主题的各个领域选择,他们为一体,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发专业知识的环境教育。通过培训环境教育的专业知识,使国际,国内先进的环保教育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真正落实,最终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这是环境教育的实施还以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以解决环境问题,并把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环保事业的形式给学生,形成环境价值观,道德和责任的教育。"独立展开的环境教育课程应涵盖学科相关的知识,每个年级也就是既要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又实现了学习目标。我国目前独立的环境教育课程的条件尚不成熟,它应该建立在现有的渗透教学模式下,通过教育与课程紧密结合,以弥补缺乏的理念。在某些情况下,要特别进行环境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贯通,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围绕一个主题,在扩大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环境问题,组织讨论,探索和收集各种信息,有针对性地探索来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加强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在帮助我们当代和子孙后代能在保护环境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我国低碳生活建设。

  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而且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因素之一,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未能参与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会给国际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这可能是由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合作的不利影响造成的短视和不负责任的影响造成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也有很多矛盾。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聚集资金和先进技术,缺乏资金的发展中国家和技术落后。因此,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及舆论的分歧较大的利益之间的差异之间,其实质是国家利益。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发展追求的是一种舒适,优美的环境,而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仍然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他们向更远的目标迈进,在贫困和人口压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负荷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无疑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即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掠夺性开采,而发达国家以比市场价格低很多的价格买入。一方面,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资源的缺失;在另一方面,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但是,反过来,通常都是发达国家来指责发展中国家"破坏全球环境。"发达国家还使用环境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为借口进行贸易保护,限制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以此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却在极力推卸环保责任,从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稳步提高。

  他们认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位越来越不可动摇。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在全球环保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对中国有敌意,担心中国的经济发展撼动其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制造各种借口阻碍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上世纪 80 年代末,西方一些人在传统的"中国威胁论"的基础上,炮制了一个新的"中国威胁环境论。"从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上看,主要是从工业国家引起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开发不当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发展中国家都滞后于经济发展,若有高科技的发展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仍然占 65%以上。资源消耗占世界 80%的世界消费量,他们应主要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负责任。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应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应有的作用,并应加强相互合作。发展中国家应该得到更多的财政援助,用以提高经济实力,以保护环境,达到开发和保护不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增长为代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人类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以精神高度负责的态度,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在国内和国际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例如目前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根据中国的能源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这三种关系的投资,出口和消费,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低碳经济,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朝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近百年中,气候持续升温,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目前的国际气候变化社会关注,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类活动,如许多人类活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这是由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引起的。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面临着改革开放 30 年来新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式,但在同一时间,全国的气温也飙升。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低碳经济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种类型的经济形式的所谓低碳经济是低碳,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低能源消耗,低排放和污染,目的是继续实现经济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低碳发展,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近年来,中国逐步降低煤炭消费,不断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严格控制开采和使用煤炭的燃煤发电,大力发展先进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与此同时,中国必须发展低碳的能源,这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与化石燃料相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促进低碳经济起到了显着的作用。一辆汽车的年均耗油量两万吨,约 5000 公斤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还会有很多其他有害气体。因此,大力发展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控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的技术落后,有限的研发能力是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中国应积极寻求外部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增加内部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如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回收,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同时,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生产领域。

  通过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我们适度消费和低碳消费,例如,鼓励居民减少使用私家车,多使用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政府应引导消费者低碳生活,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建立和完善低碳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一方面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通过税收和其他财政措施,另一方面要遏制高弹性的主要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例如,烟草和高端化妆品和奢侈品,如制定严格的高消费税,促使人们减少这种高碳消耗。同时,中国应加强与温室气体排放和技术交流的控制国家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能源技术合作的平台。一方面,以促进我国开发的技术转移;在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互惠互利,技术共享和资源整合局面的形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