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25 共5423字
  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业
  
  随着现代旅游业对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日益凸显,人们逐渐把旅游业提升至产业的高度来加以分析研究。尽管国内大多数学者赞同旅游业是一项产业的观点,但关于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却没有达成共识,仍然存在多种不同的表述。
  
  马波认为由于旅游产业外延宽泛,具备消费趋向性的特征,所以它可以被看成是服务旅游者的经济系统①。张辉将旅游产业定义为是一个配置行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链接而成的,不论为旅游活动提供的是直接服务还是间接服务,只要是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行业和企业都是这个配置产业的组成部分②。李天元基于需求方面的考虑,将旅游业界定为:一方面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有利便捷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③。
  
  在对上文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本文认同旅游业是一项产业的观点,并将其概念界定为:借助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设施,围绕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及服务,以便满足其多元化需求的综合性产业④。由此可见,从产业角度可将旅游业概括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者间接服务的行业与企业,其本质属性是最大限度地追逐经济利益。
  
  2.1.2 文化产业
  
  在我国早期学术研究当中,并没有针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概念的界定与范畴的划分,一般都是直接引用西方的文化产业定义。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看法,但是有一种观点却普遍受到学者们的青睐---文化产业是一种借助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产业,即文化产业是融入了经济、文化的因素的综合性产业。
  
  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文化产业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在结合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决定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和文化产品服务三大领域①。
  
  2.1.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
  
  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概念,本文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研究侧重于分析将文化产业融入到旅游产业当中去,把文化因素渗透到旅游产业,使得旅游产业逐渐产生新业态、新产品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
  
  当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将会产生文化旅游业这种新型产业形式取代原有的产业形式,通过这一融合过程,旅游产业得以优化提升,获得 1+1>2的效果。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物文化旅游产业已经萌芽,发展前景可观。
  
  两大产业的特殊地位以及固有的市场关联性决定了二者是可以融合发展的。两大产业均是“朝阳产业”,二者融合发展的前提显而易见:首先,两大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其次,两大产业具备融合的市场契合点;最后,两大产业现有业态及其融合后的新业态能够满足并提升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籍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早提出系统论。他认为“互相有联系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就是系统,一个整体是由多个存在关联与制约的部分构成的”②。
  
  系统论对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系统理论的视角方向来看,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实质就是凭借开放的产业系统,不同的产业要素进行竞争、协作、共同演进,逐渐成为新型产业的发展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系统论,采用系统论思维分析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力图阐释两大产业融合的过程与本质。
  
  2.2.2 创新理论
  
  美国学者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的同时,将创新的概念界定为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他指出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内部要素创新实现了创造性毁灭③。
  
  创新理论在指导旅游产业的多种融合实践中,主要是凭借创新思想来实现的。对于旅游产业融合来讲,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出现延伸、渗透与融合发展,以创造新产业、毁灭旧产业为目的,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产业创新。作为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对于深层次了解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有着重要作用,借助于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创新,积极探索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两大产业实现融合化、跨越式发展。
  
  2.2.3 产业边界理论
  
  将系统理论中的边界概念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由此得到产业边界的概念,即产业边界是由产业经济系统诸多子系统构成的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界面。产业边界具有动态性、模糊性、渗透性三个特征。
  
  2.2.4 产业共生理论
  
  产业共生现象最初是在经济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产业共生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提出的新概念。经济学视角下的共生特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最为广泛接受的关于产业共生的定义是:指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以及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
  
  产业的深入生长使得产业融合成为具有产品服务、贸易模式和社会经济整体运作特征的崭新的发展手段(European Commission,1997),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将目光投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问题。国外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三方面:遗产旅游分析、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分析、归纳性分析。
  
  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Cheryl M.Hargrove(2002)探讨了遗产旅游的概念,通过分析遗产旅游拥有广泛市场的原因,继而阐述了遗产旅游作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可观地发展前景。Chhabra(2003)认为遗产旅游资源原真性会成为产品质量、游客满意度的制约因素,景区的自然性与原真态的高低成为遗产旅游成功与否的直接决定因素。
  
  Kaley(2004)把渥太华的音乐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土化旅游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意义。
  
  旅游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Khalid S.AL-Hagla(2005)基于文化可持续性的视角,指出可持续性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所在。同时,明确文化旅游的两种兼容方式,第一,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第二,文化可持续性对文化旅游资产的保证作用。AsliGurel Ucer(2006)认为文化旅游能够成为促进地区文化价值观持续发展的工具与手段,但是它必须同时具备基于公众的长远利益以及经济产品和社会福利的可量化性、原真完整的文化历史体验性。
  
  归纳性分析。以 Valene Smith(1989)为代表的学者对文化旅游业融合过程展开了研究。Taylor(2001)针对旅游与文化展示及民族工艺品开发的关系做出研究。Median(2003)基于微观层次的案例研究,更加清晰的阐述产业融合分别对小范围与游客产生的不同影响。Valerie Iorn-franc(2007)进一步拓展既有研究,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升到地区宏观经济层面、社会效应等角度更高,内容更加复杂的研究领域。他指出地区旅游的发展会受到相关计划和管理的影响,而文化旅游改革又与许多其他经济因素有关,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Yuko Aoyama(2007)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3.2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机制研究。钟建辉(2005) 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旅游的精神内涵就是文化,而文化的价值又外在化为旅游,因此,促进旅游和文化相融合,应该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业。曹诗图(2008)指出为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就要整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二者有效互动。
  
  王生鹏(2009)等学者对甘肃永龙展开案例研究,认为甘肃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的体验性,突出黄河文化以及黄土文化。张辉、黄雪莹(2011)指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因是旅游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方式手段产生推动作用,旅游方式、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才是促成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定因素。赵磊(2012)运用PEST 模型分析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立足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视角探讨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张海燕(2013)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以产业内外驱动因子为指导,以行业共同体作为基础,在协作与联合的主导下实现有机融合,通过动力机制的构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成具备开展文化与旅游双重功能的新型产业。同时,指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力,即市场机制影响、游客多样化需求、政府指导等因素。黄细嘉(2012)构建出集融合的路径、模式、动力于一体的产业融合机制,是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渠道,丰富了产业融合基本理论。
  
  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型。田祖国(2002)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分析得出为实现旅游产业与体育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避免融合进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因地制宜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以便诞生的新型产业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刘艳兰(2009)以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开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意识对于推进产业融合至关重要的观点。史建强(2014)认为文化不仅是旅游行业的核心要素,更为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底蕴和内涵。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在满足前者发展需求的同时可以带动后者的繁荣与兴盛。并且通过全面分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流形势,针对当下旅游业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提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高燕(2014)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概括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采用对比研究分析法,将甘肃省与作为案例地的云南省进行细致的比较,从而探索出甘肃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栗悦(2013)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以产业融合、产业链理论为基础,探究与把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着生产技术、产品、业务、市场四大融点,尝试建立两大产业融合模型。在融合过程中,两大产业的产业链载体基于不同融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创新,形成新兴的文化旅游企业。
  
  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路径。汪清蓉(2005)认为要从市场、资源以及制度三方面进行深度立体整合,探索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董桂玲(2009)结合旅游产业与动漫的融合模式进行研究,得出二者在产业功能上相互补充有利于达到产业融合的目标,产生具有融合性质的产品体系结构。麻学锋等(2010)认为,其他产业由于自身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等不同,同时与旅游业的关联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融入旅游产业的路径可以归纳为: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四条路径。何建民(2011)归纳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三条路径:第一,旅游业与目的地的形象、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第二,旅游业与目的地的旅游相关设施、活动融合发展;第三,旅游业与客源地、中转地、延伸地的政府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付瑞红(2012)把秦皇岛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创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发挥政府功能、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渠道实现融合发展。
  
  第四,融合的对策分析。徐仁立(2012)通过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张琰飞(2013)指出在信息化条件下,技术有助于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发现,在信息化条件下制约武陵山片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主要因素,随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推进该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第五,融合的效应研究。杨颖(2008)认为旅游产业的融合在促使人们对旅游业再认识的同时,还带来了旅游功能模块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产业竞争格局。杨娇(2010)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增强了旅游产业竞争力,还促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延伸发展。张辉和黄雪莹(2011)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具备重要的积极效果,拓展市场并优化其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推动旅游企业走向集团化发展道路。
  
  2.3.3 研究述评
  
  综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关于两大产业的研究内容深入、扩展性强,研究成果繁多,对于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已成为宏微观经济学相联系的重要研究领域。遗憾的是关于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化分析研究比较匮乏,现有的理论研究仅仅是对融合现象的简略描述与讨论。另外,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多半是通过总结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实践得出来的,重点讨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设计过程与服务过程,涉及的定义大部分是旅游产业名词或者是文化产业的名词,例如创意、服务、市场、旅游形象等。因此,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展开系统、全面、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内来看,既有的研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学术界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而且实践研究多数集中于融合现象、融合形式、融合对策等问题,明显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其次,结合具体案例借助数据模型对地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更是较为稀少。对于以单一区域内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所涉及的区域也只是云南、山东、江西等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而把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最后,学者倾向于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涉及到定量研究。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就要强化对关于两大产业融合基础理论分析,重点采用实证研究,以便不断完善研究架构。
  
  2.4 本章小结
  
  本章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定义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同时,展开相关文献的述评,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标签:旅游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