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白马非马”问题在中国的命运

时间:2016-12-16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834字

  第二章 "白马非马"问题在中国的命运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有着十分丰富的逻辑内涵。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为我国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和思维财富。在中国逻辑学发展史上,公孙龙"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所蕴含的逻辑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白马非马"引起了逻辑学界关于这一命题的广泛讨论,从而推动了中国的逻辑学不断深入,不断丰富,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一节 在同时代的影响。

  和其人一样,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议题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存在着诸多争议。《庄子·秋水》篇曾经把公孙龙评价为"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在庄子看来,公孙龙只不过是一个通过改变人的意念来迷惑人心的辩者,但是这种所谓的辩者的局限性在于,他们最多只能在口头上辩论过其他人,却不能让人在心里真正服气。可见"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在庄子看来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逻辑学家,公孙龙通过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研究、继承和发展,通过"白马非马"命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正名的逻辑思想,使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作用。"白马非马"命题在当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逻辑课题,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马非马"作为公孙龙的经典论题,他也曾因为这一论题的提出而自诩不已。我们也肯定公孙龙的这一伟大业绩,对于他的这部巨作,以及脍炙人口的"千古难题",我们认为,在他煞费苦心的同时,至少为同时代以及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可综合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白马非马"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在战国末期,七雄争霸,七国间战争频繁,纲纪颓丧,社会极其动荡不安,是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公孙龙的学术活动正好处于这一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在公元前 260 年的长平之战后,战国时期的封建兼并战争进入了决定性的阶段,在接近统一的大环境下,公孙龙所倡导的以正名实而化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正好顺应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潮流。

  当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极度混乱的名实不符的状态,名实散乱是那时社会政治状况的突出特点,公孙龙十分厌恶那种社会环境。公孙龙指出当时国君普遍存在的用人方式就是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他认为要依人才的特点和长处来选拔,因而极力推出他的着作《白马论》,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加以推广,从而理正名与实的关系,宣传他的名实主张,以达到统一天下逻辑思想的目的。他提出"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之论,假物譬喻,以守白辩,谓白马非马也".

  二、"白马非马"丰富了前人的正名理论思想

  公孙龙极力推崇"白马非马"并不仅仅在于在该命题本身,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阐述和思考来表达他关于名与实的主张。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已提出了"为政必先正名"的政治主张,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而在《论语·颜渊》中主张"扥等级分明的三纲五常,进而解释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法纪".

  可见公孙龙的正名思想和孔子"为政必先正名"的治国主张有着相同的社会考虑。

  从"白马非马"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孙龙认为"白马"和"马"属于拥有不一样范畴和内涵的两个事物;"马"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种群,属于一个统称,然而"白马"指的只是颜色为"白"的这一类"马",客观存在的"白马".因而不能把"马"和"白马"混为一谈。从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孙龙力推《白马论》中"白马非马"的真正着眼点并不在于"白马"与"马"二者本身,而是在于通过对"白马"与"马"的研究,进而阐述正名主张,这只不过是公孙龙在"假物取譬"而已。

  在公孙龙看来:所谓"正名",实质上是将名和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以确定,换句话讲,就是说其"名"要符合其"实",即"名副其实",不能名实不符。

  同理,这样的名也只能专门用来指代这样的实。如果混淆了彼和此,那么必然会导致名与实的错乱,甚至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公孙龙通过他的《名实论》集中阐述他的有关正名理论,而《白马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论,并提高了其现实可行性。

  三、"白马非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语义学价值

  语言和符号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汉字具有丰富的含义,而且能够形象生动地形容外部世界,表达内心思想。

  如果公孙龙的本意确实像某些学者所言旨在阐明"白马"和"马"的差异,那么他实在完全可以把该命题平白地表述为"白马有异于马",结果自然也就避免了当时及其身后许多人对他的误解和非难。或许有的人在理解"白马非马"的过程中,将其归咎于公孙龙的纰漏,但是在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因为《白马论》已经很明确的否定了这个假设。

  《白马论》一文采用的比较独特的对辩形式,从主客两个角度来对"白马非马"进行了研究分析。后人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同一疑问:文中的客是否确有其人是不是公孙龙在刻意安排一个可以很好表达自己观点的虚拟人物最终人们得出结论:文中的客是公孙龙的有意安排,其中与客的对答也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公孙龙的观点。同时客的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社会上一些人们对于"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立场。

  第二节 对后世的影响。

  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所体现和蕴含的逻辑思想是中国逻辑发展中十分重耍的一部分,为后世的学者们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理论素材。

  公孙龙通过形象生动而且贴近生活的传统的说理方式阐述其"白马非马"命题,是易于被大众所理解的,当然也就更容易引起大众广泛的争议。首先在这一命题中"白马非马"这句话就能十分清晰地体现出公孙龙对概念、语词、语客体、类属等方面的见解和思考。体现出人类已经开始从抽象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避免了只通过直观观察来了解世界的局限性,在这些方面"白马非马"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对后世的思想就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其次,这一古老的命题也从结构主义角度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究。具体而言,在现代的哲学问题论证中又将"白马非马"这一学术性结晶提及探讨的领域前沿,在一定意义上也将这种具体的学说进行了抽象化的变动。关于这一点,学者拉波尔特曾经说过,人们将并不孤立的状态进行孤立化的设想时,这一问题便已经进行了抽象化设定。非但如此,现象学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观点性的提及,具体来看,胡塞尔指出,颜色作为一种色彩并不能单独的或者依据具体而存在于世间,相应的,这也是一种抽象。以上两种观点,均从现代化的哲学角度入手对于白马非马问题进行了论证,换句话说,即这一中国古代命题在现代的学术史上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最后,就本文来看,"白马非马"问题即便已经出现于世人面前千百年,但在如今这个哲学思潮繁荣的年代,这一古老的学术问题又必将引发新的一轮争议热潮。这种古典的学术观点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今天的哲学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将会引领素材的新颖性。

  本章小节。

  虽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问题存在很多争议,但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逻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他以现代人的眼光,将一个普通人认为不合逻辑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