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3000字范文(6)

时间:2016-12-2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2776字
范文六:

《基于生态理性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生态理性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现代理性导致生态异化、经济理性与科技理性具有反生态性。生态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系统性、价值性、和谐性,这是生态理性的基本原则。只有使经济理性、科技理性上升和转换成为生态经济理性与生态科技理性,培养和造就生态人,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关键词:生态理性;生态文明;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推动中国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和谐的生活环境。生态理性的科学理念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又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理性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和生态理性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对全球性的生态哲学潮流做出了一次积极的响应。

  1、生态理性以生态异化为代价

  启蒙运动是在科学的名义下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祛魅化和对象化,“回归自然”又是启蒙运动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主张。当自然成为满足人类欲望的纯粹对象时,自然的价值也就仅仅体现在它的使用性和物质性上,而自然本身的多重价值和多重意义却被支离、肢解。最终在资本逻辑的统治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下,人类的永续生存和自然的生态平衡走向危险的边缘。因此,现代生态理性在主张思想和行为合理性的同时,应该摒弃以人的异化和生态的异化为代价。

  2、生态理性的反生态性

  经济理性以追求功利主义为基本方向,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目标,普遍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准则。在经济理性的影响下,自然界很容易被功利的阴影所笼罩,致使自然本身的规律和价值被丢弃,成为功利主义的对象和目标,形成凡是有利用的我们便据此而行动的行为准则。德国的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社会资本逻辑主宰的过程中构建了科学的生态观和自然观,其提醒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丢掉、践踏自然规律的结果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

  与此相反的是,生态学具有一种不同的理性使得生态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反生态性。这种反生态性使得我们意识到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和依赖性,忽视经济的匮乏性而进行努力反倒最后成就了绝对的、不可逾越的匮乏。这种绝对的、不可逾越的匮乏又会进一步对原始的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或者不可重组的自然资源进行破坏,结果导致人类生产的破坏性远远的超过了人类生产的创造性,生态经济无限制的匮乏下去。因此,“新常态”

  下现代化生态理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都在倡导中国特色的生态理性,都在呼吁对现代生态理论开展新的启蒙运动。

  二、生态理性的基本原则

  生态理性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从而进一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1、生态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在破坏规律后果严重性上表现的更加突出。所以有效解决生态危机,走出生态困境根本原则的首要条件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生态理性在遵循自然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一基本立场,它要求我们克服“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克服功利主义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生态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系统性

  自然规律具有系统性特征,生态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系统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长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而产生的人化自然关系,是自然规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在确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系统性上,构建人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生态理性就是以遵循自然规律系统性为视角来看待自然界、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这是生态理性提供的认识人与自然系统理论及方法的哲学视野。

  3、生态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和谐性

  恩格斯在批判达尔文关于为生存而斗争的思想时明确指出:“自然界中无生命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生命物体间相互作用则既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作,也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作,也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绝不允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因此,和谐性是自然规律的重要特性。自世界进入近代阶段以来,人类不断的向自然索取和进军,大肆鼓吹“人定胜天”,这种张扬理性的结果必定导致生态异化和生态破坏,进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运动一样是辨证统一的,既有斗争性又有和谐性,是斗争与和谐的统一。如果只单纯强调二者的斗争性,就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和无限的破坏;如果只单纯的强调二者的和谐性,那么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会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所以片面强调任何一面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断层。生态理性,是人与自然既斗争又和谐的生态理性,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摆脱以人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中心的狭隘视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探索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理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生、共存、共荣、可持续等方面所达成的普遍共识。

  三、生态理性的实践塑造

  实现美丽的“中国梦”,需要张扬和塑造生态理性,而实现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生态化需要张扬和塑造生态理性的人格。

  1、实现经济理性,张扬和塑造生态经济理性

  经济理性把自然功利化,使自然沦落为纯对象性的有用物,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经济利益,结果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经济理性对自然资源和资本进行榨取、生产、转化,从而尽可能多的获取利润,严重忽视、甚至不管不顾生产转换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在当前阶段,我们必须将生态理性融入到经济理性之中,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落实“两个必须”的、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生态现代化之路。

  因此,当前我们需要张扬和塑造生态经济理性,建立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2、实现科技理性,张扬和塑造生态科技理性

  在科技理性的认知下,自然界被单纯视为蕴含丰富资源的宝库,依赖于技术主义,人类可以无限制竭取自然资源,那么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是必然的结果。为了克服科技理性,关于人与自然、生物及环境的“生态系统”概念被学者们提出并引起广泛的重视,它们在运用“生态系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的生态思维,进一步形成了生态价值观。要解决科技理性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把生态价值观融入到科技理性之中,必须把生态道德的理念树立在科技理性之中,努力打造科技与自然、社会的科技共同体。生态道德援于科技理性,凡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及美丽自然建设的科技都可以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因此,科技必须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生态化,必须自觉地担负起促进自然生态天蓝水绿、山青花香的使命,担负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享、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3、打造生态人,培养和造就生态理性人格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生态理性的人格就是生态人,这种人格最终也必须转化为生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和思路”。生态人从本质上说是促进和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生态需求和生态维度,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然人强调自然的支配性,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约;经济人强调经济理性的支配性,受经济规律的制约;生态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呼唤、呐喊的是人类必须承担、必须履行保护、热爱自然、珍惜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要想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集聚、润滑、整合作用。

  四、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张扬、塑造生态理性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现代化的生态人,提升经济理性向生态经济理性的转变,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王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 张云飞: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3] 张云飞:生态理性: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诉求和精神动力[Z].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2013.
  [4] 程宏燕: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文明视域下科技文化的必然走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5] 邢有男: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历史内涵与当代创新[J].学术交流,2008(8).
  [6] 娄金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本体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
  [7] 韩风春: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之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8] 李欢、周建超:论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阈[J].广西社会科学,2015(7).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