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舍勒人格价值理论的意义所在

时间:2016-12-15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02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马克斯·舍勒的人格价值观念研究
导言 第一章:价值是先天的质料性的存在
第二章:人格价值具有最高价值的善
第三章:舍勒人格价值理论的意义所在
结语/参考文献:舍勒人格价值伦理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舍勒人格价值理论的意义所在
  
  舍勒的人格价值理论作为哲学人类学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哲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舍勒的人格价值伦理学进一步否定了传统的实体论,并且通过对康德理性主义的批判,为感性情感在伦理学中挣得了一席之地。在本章内容中,笔者将就舍勒的人格价值理论对哲学史和当代社会发展的双重意义进行论述。
  
  3.1 人格价值理论对以往哲学的超越
  

  人格价值理论对以往哲学的超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实体论的超越,消解了灵魂实体永恒不变的观念;另一方面是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传统的理性主义进行了否定批判,将感性质料引入了伦理学的领域。
  
  3.1.1 人格理论对传统实体论的超越
  
  哲学史上人们对人同时作为生物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的现象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包括灵肉二元论、机械主义、自然主义等等论断,人格理论就是舍勒对这一历史性哲学问题的答案。
  
  灵魂与肉体各为两个独立的实体,肉体从属于灵魂,这种二元论的说法自古希腊以来便在哲学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柏拉图就对灵魂与肉体作出了区分,他认为灵魂相比于肉体是更加高级的部分,只有灵魂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以及领悟永恒知识,而肉体则会对灵魂活动进行干扰,因而我们要克服肉体的影响。奥古斯丁同样坚持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实体论,同时,灵魂也是一个有规定的实体,这个规定就是理性,灵魂通过理性实现对肉体的控制,而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有意义的生命的追求。但是奥古斯丁较柏拉图更为进步的一点在于,他同样重视肉体,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对人类具有积极的意义。到了近代哲学开创者笛卡尔这里,他已经将主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放置在对立与分离的关系上,而灵魂的,或者说是精神性的存在就是较之感官认识更真实、更永恒的存在。
  
  对于传统的灵魂实体论的批判,从经验论者就已经开始。莱布尼茨认为传统的实体论者如笛卡尔等人,将灵魂,或称之为精神的东西看作是完全排除了特殊性的抽象的一般思想,它是永恒的惰性的存在,不能说明运动的原因。因此他引入了单子的理论,单子具有内在的形而上学的原初动力,正是这种能动性的引入,动摇了传统的灵魂实体永恒不变的观念。
  
  舍勒的奠基于现象学之上的人格理论进一步破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观念。人格理论认为,人并不是传统意义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肉体与心灵组成的二元组合,而是由各种不同层次构成的统一体。人通过外感知可以感知到身体,通过内感知可以感知到心灵,但无论身体还是心灵,它们都受制于周围世界,因而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只有精神独立于个人的感官和周围世界,可以在纯粹的情感世界或者本质世界中无限展开。所以,精神都必然本质地是人格的,一个非人格的精神必然是荒谬的。
  
  正如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人格并不等同于自我,它贯穿于完整的行为之中,是所有差异性行为的统一。这种人格观避免了以往实体论中的精神永恒性与抽象性,它包含了理性、爱、恨、感受等等情感,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具体。同时,人格的变化性也打破了传统实体的永恒性与惰性,为精神世界赋予了自由的意义。
  
  舍勒的人格观使人格超越了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分离的困境,使精神与肉体达到了相互作用的状态。他曾说道:“我们用人格所指的是某种相对于‘我-你’、‘心理-物理’、‘自我-外部世界’的对立完全中性的东西”1.舍勒用人格理论超越了灵魂与肉体的传统关系,道明了人格概念对精神以及身体行为的意义,正如缪勒所评论的那般:“舍勒从人格那里除去了经院哲学所赋予的实体性,并且把人格规定为在他的每一个活动中都始终存在着的纯粹的现实性”.
  
  3.1.2 人格价值理论对理性主义的超越
  
  在舍勒的《形式主义》一书中,他主要针对以康德为首的理性主义作出了批判,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康德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舍勒逐步建立起质料的人格价值理论。
  
  首先,他通过批判康德的形式主义理论,并进而批判一般的质料伦理学,诸如幸福主义和善业伦理学等等,最终确立了质料的人格伦理学。康德认为所有的质料伦理学必然都是享乐主义的,如果将意志决定的条件交给质料,那么将不会产生任何实践法则,只有先天的形式法则,才能实现人格的自律性。并且,先天的形式法则不是别的,而是理性,因此,只有理性才能实现道德的必然性。感性与欲望都是强大的经验性力量,这种力量往往会破坏普遍的道德价值。那么,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人格是摆脱了自然作用的独立个体,它凌驾于感性的个人之上,它所拥有的是理性赋予的纯粹的实践法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做有道德意义的事、实现道德价值,这是理性人格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只有出于义务所做的行为才能够被称为道德行为,而出于感官、爱等感性所做的行为都不可能成为道德行为。如果我们是因为友情而帮助了一个朋友,那么这不是道德,只有我们是出于无关乎感情的纯粹义务而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被称为实现了道德价值的人。
  
  康德的这种纯粹理性的人格概念很难令人接受,虽然他的哲学诉求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但是将理性完全置于感性的感情之上的做法依旧是不可取的。因此,舍勒对康德人格理论的批判与超越既是不同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话语本身发展的必然。
  
  对于康德的形式主义理念,舍勒根据现象学的方法给予了批判。他指出,先天所指的只是被给予次序上的先天,而与经验或者超验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论是形式之物还是质料之物,它们共同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消解了形式之物,或者说理性之物的超验性,将形式与质料放置于同等的地位上。
  
  对于康德的纯粹道德律,或者说是对于传统的理性主义的统一立场,舍勒给予了更大的冲击。他提出,无论是形式还是质料、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原初被给予性。康德将人格束缚于理性的统治之下,这恰恰消解了人格的尊严性,这实际是在去人格化。因为在理性法则的支配下,所有个体的活动都遵循了同样的道德义务,个体精神的独特性被消解了,所有个体在行为中都具有了相同的属性,而这种理论原初就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
  
  因此,舍勒提出,爱、恨、自由等等感情原初的就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分,人格原初的就包含了理性与感官感受两部分,甚至感官的感受相对于理性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人格首先就是感情的存在,人格对更高价值级序的追寻就是在爱的精神的指引下,抛弃低级的感官享受而去追求美的价值、美的哲学,甚至神圣的崇高。
  
  道德也不是人格的义务,而是对善恶偏好或偏恶。我们不能断定出于友情而进行的帮助就不是有道德的行为。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引导也就不必求诸于空泛的道德法则,而通过对人格的情感引导、通过榜样人物的教化作用就可以实现普遍的道德价值提升。
  
  在舍勒这里,人格不是普遍的道德公式,而是具有特殊性的道德价值载体。通过感情的维系,人格与道德价值实现了直接的沟通,这不仅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理论,也超越了理性主义一统天下的哲学理念,奠定了感性的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借用哈贝马斯的评价:“现象学在人类学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其广度,在本体论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其深度,并通过两条途径而吸取了生存主义的现时性”.
  
  3.2 人格价值理论对社会教化的意义
  
  舍勒在他所处的年代,所要面对是战争倾轧、科技发展、人心失落等境况,悲观主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论调,因此舍勒所背负的是对整个社会心态的调整。他的人格价值理论既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对于科学技术的盲目信任,也超越了悲观主义者的对世界发展的消极态度。舍勒将人格描述为一个动态的存在,这个存在不仅仅包含了理性,也包含了情感的意义,因而人格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存在,它打破了纯粹理性主义、技术科学等对现代人的控制,用情感的价值力量为当时的西方社会带去了希望。
  
  当然,舍勒的人格价值理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社会,不仅仅局限于 20世纪,这个理论对我们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教化意义,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舍勒的人格价值理论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
  
  首先,舍勒的人格理论不仅看到了人的理性的一面,更看到了感性的一面,这使他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个人。他更看到了人的这种特殊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任何价值都不可能具有绝对的意义,因此永远也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的价值准则。我们只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追寻与整个时代相契合的价值。这种人类的有限性思想以及价值的相对性思想表明了人类自我认识的高度自觉性,这更利于我们确立符合当代发展规律的道德价值准则,而不是设置一个高不可攀的价值标杆。
  
  其次,舍勒的人格价值学说突出了人的意义,体现了道德价值对于人性的要求,这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教化意义。经济的发展使现代人每天都在疲于奔命,人们对物质享受越来越看重,而精神的空虚也越来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见冷漠,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靠看不见的网络连接,边缘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对于精神性、知识性的事物越来越失去兴趣,快餐文化席卷而来,而职业化的模式使得社会信仰不断缺失,学术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追求。社会关系冷漠以及道德的滑坡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之下已经猜忌丛生。
  
  舍勒的人格价值理论此时便显得尤为珍贵,他告诉我们情感的意义、爱的意义对于道德尤为重要;他告诫我们莫要继续沉溺感官的享乐,更持久、更能使人欢愉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追求;他教导我们相比于一个理智的人格,一个为善的道德人格更加崇高;他提醒我们价值典范与榜样在教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借用李革新博士的话:“没有伟大人格出现的时代是一个平庸的时代,没有伟大人格产生的民族是一个平庸的民族。在一个没有伟大人格产生的时代,人们要么只能向古代或者其他地方寻找,要么只能孤零零地独自生活”.
  
  在当前的时代,加强精神、情感方面的教化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以往对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投入了过多的重视,而忽略了个人人格的养成,这要求我们加强精神建设与道德建设,通过树立社会典型扩大道德价值正能量的传播,因为我们所渴求的并不仅仅是培养丰衣足食之人,更是要培养那些我们认为足以构成我们人性中伟大和高贵的素质。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