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耕地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在当今发展大势下,对其如何保护是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水平较低且耕地利用率不高、农业技术不发达,加之近几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的兴起,对耕地的保护更具必要性。实践中,尽管我国划出了耕地红线、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占用耕地的数量也在急剧扩张,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鉴于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且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农地用途的转变、耕地的非农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是经济发展动态演变的过程,同时耕地非农化的速度与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相关联。国家需要耕地非农化的合理正当化发展,用法制来减少不必要的耕地资源损耗。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不但需要国家的有序引导和合理监管,更需要一套透明、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来规制。在现行土地资源保障法律体系下,我国的耕地保护法规未形成体系,也不能解决现存问题,依然存在严重缺陷。从耕地非农化的表象进行分析,可借用奥尔森的个体与集体利益分析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证耕地对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首先在对规制耕地非农化理论层面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推导出需要法律规制的理论支持,即所有制理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博弈论以及分化的价值观理论,得出耕地非农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亟待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其次,对国内外农地保护概况和法律制度进行概括,并总结出农地保护法律规制的共性,其制度和法规上的优势就是具备完备的农地法律保护体系和严格规制土地征用制度,并在经济利益方面激励农民。
再者,基于国内外较健全的农地法律制度,可以看出在理论上提出农地所有权与农地保护有效性问题并无必然联系,在强调农地使用权重要性的同时提议我国应建立完备的土地规划与土地管制法律体系,并发挥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在解决措施上,应构建详尽耕地保障法律体系,加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障立法,依法确立刚性的惩罚和监督办法,强化耕地非农化的司法解决渠道,增强耕地保护意识,转变土地观念。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李宴。农村土地市场化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张钧。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以云南文山县为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张广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民事立法研究论纲--从保护农民个体土地权利的视角[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蒋晓玲,李慧英,张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5]杨一介。中国农地权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6]任丹丽。集体土地物权行使制度研究--法学视野中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7]刘卫,姚亚楠,梁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严重问题的原因是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汪军民。中国农业制度的立法基础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9]陈建新,徐宝根,陈佳骊。农业经济问题[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
[10]李凤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1]曲福田。《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徐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美】诺斯,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15]【法】H·孟德拉斯,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5.
[16]【英】哈耶克,贾湛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社,1989.
二、期刊文章类
[1]罗丹,严瑞珍,陈浩。不同农村土地非农化模式的利益非配机制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9)。
[2]蔡锦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界定[J].上海经济研究,2005(6)
[3]刘艳。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有效实现[N].鲁东大学学报,2015(2)。
[4]徐向文。耕地流转制度实践的再思考[J].社会学评论,2015(2)。
[5]黄晶。国外农业现代化进行中土地流转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25)。
[6] 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东南学术,2009(2)。
[7]杨秉晅。美国和日本的农用土地流转制度[J].世界农业,2015(433)。
[8]李平龙。论我国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之建构[N].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4)。
[9]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J].世界观察,1994(8)。
[10]孔祥斌,张凤荣,姜光辉。国外农用地保护对北京耕地保护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5(5)。
[11]蒋文华。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D].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2004(3)。
[12]张基凯,吴群,黄秀欣。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J].资源科学 2010(5)。
[13]高进云,乔荣锋。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
[14]黄晶。国外农业现代化进行中土地流转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9)。
[15]黄大全,郑伟元。海外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5(6)。
[16]刘志杨。论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保护--美国的经验与借鉴[J].发展论坛,2003(7)。
[17]郎秀云。家庭农场:国际经验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
[18]张换兆,王家庭,王淑丽。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立法和编制的主要特点和启示[J].国土资源导刊,2007(3)。
[19]邵彦敏。美日现代农地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亚论坛,2004(4)。
[20]钱文荣。不同城市化形态下的农地保护实践启示[J].世界农业,2003(10)。
[21]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发达国家土地流转概况[J].新农村,2007(2)。
[22]张曙光,张守英,张弛: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
[23]谢明。浅析村民自治潮[J].法治与经济,2008(14)。
[24]冯科,顺爱,韦仕川等。转移发展权在中国耕地资源保护运用中的再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
三、外文文献类
[1]Andrew J.Hansen.Daniel G.Brown.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America:Rates,drivers·consequences[J].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5(6):65-70.
[2]Adachi.M.and Patel.K.Agricultural Land Conversion and Inheritance Tax inJapan[M].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1999:67-75.
[3]Richard P.Greene and John M. Harlin. Threat to High Market Value AgriculturalLands from Urban Encroachment A Nation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J]. The SocialScience Journal,1995,32(2):137-156.
[4]JoshuaM.Duke and Lori Lynch:Farm l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Identifying NewOptions[J].Foo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Delaware,June2003.
致谢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时光已悄然接近尾声,对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我且心存感恩。求知欲、从善、同情心是罗素论证何为“幸福”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敦促着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奋力探索“幸福”.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使我拥有着幸福感。这些感受来自于导师的悉心教诲、授课老师的博学传教、同门之间的手足之情以及身边同学的无限关爱。
感谢庄玉瑞老师的严谨治学,感谢王伟老师的诲人不倦,感恩王静老师的关怀之情,感念张学博老师的谆谆教导。也感谢张恒山老师、卓泽渊老师、张晓玲老师、姜小川老师、封丽霞老师、髙长见老师、王若磊老师、李艳芳老师以及其他为我们传道解惑的老师们。因为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智慧才得以启迪、为人处事之路得以重塑。
在此,我必须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李雅云教授。永不忘李老师的初遇之恩、培育之情,一直以来她一直教导我先做人,后为学。没有李老师苦心孤诣的教导和每自躬亲的关怀,就没有这三年来我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和这篇论文的完成。我真挚的感谢李老师在学术上给于的精心指导,在生活上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能成为您的学生,此生幸甚!
必须要感谢的还有我年过半百的父母,他们虽历经世道之艰难,却始终支持我读书求学,那种执着与付出,使我每每遇到挫折困顿,犹豫不前时,一想到他们的品格和期望,便没有放弃的理由、妥协的资格,仅剩的恰是由于他们伟大的爱与付出所赐予的勇气和前行的力量。
另外,还要感谢三年来朝夕相处、与之相伴的同学们;感谢陪伴在身边给于我无微不至关怀和包容的女朋友,感谢同门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关心,给我家的温暖;感谢几经挫折的求学之路,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及以后的学习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