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诗歌内容的多样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9 共5129字

  第二章 《受兹室诗稿》述评

  《受兹室诗稿》是单士厘自少年至耄耋之年的诗作结集。"受兹"亦是她的书斋名,取意于《易经·晋》"象"曰:"受兹介福".此诗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总共 302 首,附诗 72 首。其中卷上 86 首(附诗 5 首),大多是写于她四十五岁前精力和才华最旺盛之时,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卷中 38 题、95 首(附诗 2 题、31首),记录的是从癸卯年至乙丑年(即一九二五年),这是她由中年步入老年的诗作,既有游历亚、欧、非的见闻,亦有游览西湖、八达岭的感触,以及对世俗社会的嗟叹。卷下 95 题、121 首(附诗 26 题、36 首),作于壬申年(1932)至壬午年(1942),多半为亲友间的唱酬之作。

  第一节 诗歌内容的多样性。

  《受兹室诗稿》收录诗作数量丰富,创作周期跨越一生,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此部诗稿主题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笔者以诗作的内容为划分标准,对该部诗稿中所收录的诗歌进行了统计和分类,得出其中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咏物诗,旅游见闻诗,亲友唱酬诗。

  下面分别就从这三种主要类型的诗作出发,来探析《受兹室诗稿》的丰富内容与重要价值:

  一、咏物抒怀诗。

  五彩斑斓、仪态万方的大千世界,天地万物皆可为有情有感之人所歌咏与赞叹,从而成就了咏物诗这一亘古不衰的诗作主题。咏物诗自古便得到很多文人骚客们的偏爱,且其创作贯穿整个古代诗歌史。早在先秦时代,屈原就创作了《橘颂》这样优秀的咏物诗,自此之后咏物诗便不绝如缕;直至盛唐,诗人们更是以天纵之才,写下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其中更是不乏优秀的咏物诗,其数量和质量尤为可观,至此咏物诗创作则蔚然成风;两宋之时,仍然不乏佳作;直至元、明、清三代,仍有众多优秀可取的咏物诗佳作。

  在探讨此诗稿中的咏物诗前,首先要界定"咏物"一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八《咏物诗》提要云:"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由此可看出四库馆臣与刘熙载则是强调咏物诗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俞琰在《咏物诗选》的《原序》中写道:"诗也者,发于志而实感于物者也。诗感于物,而其体物者不可以不工,状物者不可以不切,于是有咏物一体,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而诗学之要,莫先于咏物矣……至六朝而始以一物命题,唐人继之,着作工益。"从这段关于咏物诗的界定,可以归纳出两个必备条件:一、"以一物命题",即是须以一物为吟咏对象;二、"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这是在强调咏物诗所应该具备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侧重强调了咏物诗的艺术性。

  笔者认为应该基于这两种观点,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咏物诗。"以一种具体、特定的事物为对象,用诗歌的形式来展开一种联想与观照、进行一番情与理的比喻、象征与寄托,并且展开一种挖掘与升华。"根据上面关于咏物诗的一个界定标准,可以发现在《受兹室诗稿》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咏物诗,并且主要是集中于该书的卷上,大多都是一些写景咏物之作。单士厘陪同丈夫长期漂泊于国外,游历各国,在其诗作中难免会流露出一种思乡念家之情,如《落日》:"落日万山黄,西风古柏苍。远溪浮小艇,野烧起层冈。松菊尤漙露,楸梧未着霜。却怜秋尽燕,欲去更回翔。"诗人看见那"欲去"却徘徊"回翔"的燕,萧瑟的秋天使得燕子不得不南飞去追寻温暖,但是却留恋于这片故土,来回盘旋飞翔。这其实也在暗喻诗人自己为了见识先进的技术、开明的制度、发达的世界等等,想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但是又留恋家乡故土的不舍之情,诗人正是通过描写燕子的这份渴望与不舍来寄托着自己的相似情怀。

  诗人单士厘作为大家闺秀饱读诗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诗人都可用敏锐的目光和独到的思维将其捕获,写入诗作中,流露出对日常生活的感触。如《蛱蝶》:"粉翅翩翩绕绿苔,黑甜乡里梦初回。晓来何事穿帘幙?为报邻园花又开。"诗人单士厘以清丽的笔触描写悠闲惬意的闺阁生活,甜梦初醒,见双双蛱蝶翩翩飞过帘幙,向"我"报告邻居园中已繁花盛开。

  又如"毛羽虽未丰,顾盼已惊异"的雏鹰,这只雏鹰虽然极其稚嫩,但却拥有着"莫漫窥檐燕雀惊,草间孤兔正纵横。会当摩厉凌霄翮,一举高风万里轻"的勇气和气魄。

  再如《秋夜即事》:"未雨凉先集,无声叶自飞。遥闻云外雁,嘹唳数行归。"其诗表面是在描写作者目见秋夜云外雁阵,耳闻雁之鸣叫声,实际则是托物比兴,抒发自己身处他乡而不得归的漂泊之感。又如《珍珠兰》:"幽居佳人在空谷,摇曳明珰佩兰若。罗裳瑟瑟媚微波,手握招凉步蘅薄。凝脂缀蜡姿绰约,无端香唾随风落。玲珑仙露沐芬芳,采采江皋不盈掬。"作者多采用修辞手法,意在描绘珍珠兰之美丽和芬芳,更将其比拟为倾国倾城的美人形象。这些美丽的词藻真正的用意是在歌颂珍珠兰"幽居空谷"的可贵品质,进而抒发自己深居浅出,淡泊名利的出世心态。

  当然,单士厘咏物诗的内容与情感意蕴是丰富复杂的,远远不止这些,但由以上内容足以看出,此部诗稿中咏物诗的内容丰富,主旨颇深。诗人更是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内涵,娴熟的手法将咏物诗的灵魂之处抒发的淋漓尽致。

  二、游历见闻诗。

  单士厘随夫出国游历,途经数国,这位有着丰富异国经历的女性,选择用一种在中国历代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和底蕴的体裁--诗歌来留下她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所看所想。这些旅游见闻诗便承载着这些所看所想,是《受兹室诗稿》中一部分极为重要的内容。

  1898 年钱恂(单士厘的丈夫)被委派去日本出任湖北留日学生监督,次年(1899)单士厘便带着两个儿子首次走出国门奔赴日本,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旅日生活。在日本期间,单士厘认真学习日本语言文化,深入日本的学校和家庭,广泛了解日本的社会,参观日本的女子学校教育,与日本家庭妇女交往,结交了许多日本的知名人士。在此期间,诗人也写下了许多诗词记载这段的见闻。

  有的诗作记载着单士厘在日本的所看,即日本各处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如诗人在观赏日光山的红叶后,刻画出了绮丽多彩的画面 "欲画秋容着色山,天将奇丽难荆关。霞烘霜染轻千卉,岩际松间见一班。";在游览金泽时,留下了《题金泽八景》,记载着金泽"楼台临海案,倒影水中涵;一带松枝翠,轻霞冠夕岚。海面接湖光,秋空天籁发;万顷净琉璃,涌出团圆月……一涧泻红叶,乱山绕古松;暮云笼远寺,时漏数声钟"的美景;还如诗人在《日本竹枝词》

  中记载了日本在"新纪新年岁月新"之时,"比户旗翻旭日新,松枝翠柏接街邻;御芽出度家家祝,饮罢屠酥满座春。乙女衣装粲粲新,共抛羽子约亲邻;无端桃颊呈雅点,广袖频遮半面春"的别样风俗,让读者似如临其境般地感受着异域的风情。

  有的诗作记载着单士厘在日本的所想,这些所想大都由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引发。如,单士厘在游览箱根时,初见电车之时,发出了"云軿自昔语无稽,竟有机车路不迷。电掣汽蒸安且速,毋劳挽鹿过前溪"的惊叹。

  诗人在感慨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之时,也在思考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诸多便利。

  光绪二十九年(1903),钱恂被委派考察俄国,单士厘一直伴随左右。他们从日本长崎乘船,途径朝鲜、海参崴、西伯利亚等,最终到达俄国。后钱恂又相继被委任驻西班牙参赞、驻荷兰公使、驻意大利公使等,单士厘一直随行,历经了欧洲数国,也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旅欧诗。

  光绪癸卯年(1903)初登欧洲大陆,在经过乌拉岭(即今乌拉尔山)时,单士厘赋诗《光绪癸卯春过乌拉岭》记录下了初到欧亚边境的异国图景 :"兹拉乌斯特,产铁有矿井。制为名人像,纤细得久永。行过帕斯脱,溪山逾娟静……教堂高耸云,夕照逗残影。"丰富的物产,美丽静怡的自然环境等,引得单士厘无尽的陶醉,同时也感慨故乡却是"无此景".诗中还抒发了在欧洲初见火车时的惊讶:"萦回巧安轨,曲折堪驰骋。来往便行李,运输无阻梗。豁然大交通,天地包涵并。"诗人用朴素的笔触记下了在"曲折"的铁道上,火车高速"驰骋",给旅人们带来了"无阻梗"的便利。

  关于火车威力的赞叹,在《西伯里亚道中观野烧》一诗中再次出现:"旷原湮没几千载,今兹铁道喜交通。从此西伯里亚万顷地,民勤东作歌年丰。要使不耕之地成腴壤,火力乃补造化功!"单士厘认为这一伟大的发明是欧洲在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为广大的人民带来不仅仅是交通上的便利,还有眼界认识的开阔等。

  以上都是单士厘在国外游历的途中留下的笔迹,作为一个心中时刻挂念祖国、故土的炎黄子孙,自然不乏在华夏土地上的旅游纪诗。游西湖灵隐寺时,曰:"凌晨荡轻舠,划破湖烟碧。初日映遥岑,晓霞如绮缬。渡过第三桥,隔岸荷香袭。"只言片语中尽显诗人架舟畅游西湖的惬意和对西湖美景的沉醉,笔锋一转描写了灵隐寺"佛像仰精严,深洞气寒冽……五百罗汉堂。金装还似昔。回环作方隅,布置巧排列"的严肃和静谧,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仰、肃穆之情;还有在游览八达岭长城时所作《辛酉重九登八达岭》,如"瀚海远可眺,俯视但堡壁。二千五百尺,高度逾京国。"写出了长城的恢宏壮阔。又如"下洞上峻墙,今古两奇特。

  举手排九阊,寸眸收八极。"写出了长城的奇特不同之处,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长城对于华夏民族的重要性。

  无论是旅日诗,还是旅欧诗,甚至是在中国境内的旅游诗,都可看出单士厘所作旅游诗都在极力追求一种自我享受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在日本和欧洲看到先进的科技、教育理念,除了感叹其给自身所带来的便利之外,进而联想到远在他方的祖国,深沉地反思民族孱弱、国家停滞不前。作为晚晴封建大家庭中的闺秀,单士厘用自己独到的见解、传统的旧体诗形式来诠释自己眼中的西洋镜像和中华映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亲友唱酬诗。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诗稿中数量可观的亲友唱酬诗,有的是写给儿孙辈的谆谆教诲;有的是与家族中的姊妹、姑嫂、妯娌、婆媳之间的唱和、互赠诗文。

  无论唱和的对象是谁,真诚的挚爱真情都是不变的主题。

  单士厘写给儿孙辈的诗歌整体格调高昂,在唱和中融入世情,倾注感念。如《和长子稻孙喜晴》中借描写喜"紫燕含泥倏尔过,花猫捕蝶悄然行"的晴景,写出对"几欲成灾今幸免,关心仁爱听民评"的欢喜。又如《和长子稻孙戏咏飞机》中借咏"直上青霄气机足,依稀可听云璈曲。远镜俯视如布局,能使一一眼帘触"的飞机,实际书写出了对于"国防关塞纷相促,世界分明藏一粟。星星点点失山岳"的局势的担忧。

  士厘写给儿孙辈的诗歌情感浓厚,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儿孙们的爱与怀念,直击人心,催人泪下。1936 年春,次子钱穟孙病逝。在人生的这场盛宴里,儿子离席不告而别,面对着杯盘狼藉的局面留到最后,还恋恋不舍的单士厘必然是最痛苦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肤之痛,让单士厘沉睡在诗的梦里,怀念儿子,不愿醒来。用自己的血泪写下一篇篇锥心之作,如《阳历除夕悼次儿穟孙》用骚体抒发着郁郁难平的丧子之痛:"幸摄影之留像兮,依然愉色与婉容;终朝凝视而不得通一语兮,魂倘怳兮怔忡!"即使是两年多以后,悲痛未曾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中的哀愁与思念魂牵梦萦,作《立秋日计次子逝世已廿七个月,孙辈释服感赋》:"亲朋犹自嗟遥远,母子何堪隔死生。绕膝孙曾宁不足,时时老泪为儿倾。"这些诗句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一位心碎的母亲对撒手人寰、先她而去的儿子的痛悼之情。

  单士厘还留下了许多的与姊妹、姑嫂、妯娌、婆媳之间的唱和诗文,记录着她们之间的情谊,由此也可见单士厘作为新兴女性,拥有着自己的交游圈,为人谦逊和蔼,与人为善,交友甚广。其中提及最多的当数夏穂嫂,涉及此人的诗作多达 29 首左右。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过夏穗嫂,即为夏曾佑的夫人。夏曾佑是晚清的着名诗人、历史学家,字穂卿,多称其夏穗卿。单士厘与其夫人交往甚深,便尊称其为夏穗嫂。

  1927 年初,丈夫钱恂与世长辞,这对渐入老年的单士厘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钱恂的离世,让单士厘对世事多变无奈之外,平添了几分凄凉感。在此期间,夏穗嫂经常赠诗鼓励她。1932 年,单士厘在给夏曾佑夫人(夏穗嫂)的和诗中写道自己辍吟六载:"块然独坐悄然思,六载伤心未咏诗".

  这一丧夫之痛,让单士厘用了足足六年的时间逐渐痊愈。随着情绪渐渐好转,单士厘相继写了很多附和夏穗嫂的诗作,如《和夏穗嫂游北海公园遇雨原韵》、《和穗嫂见示原韵》、《穗嫂和予游三园诗再叠前韵》、《和穗嫂自杭州避难至京原韵》等等诗作,可以透过"况复聚天伦,共喜筹添屋","茫茫大千世,难得有知音","书痴有痴福,依旧唱和同"等诗句,清晰可见单士厘与夏穗嫂之间的深情厚谊、志同道合。

  除此还有与菊甥、张甥、罗嫂、刘雪蕉女士等人的交游诗。如,与刘雪蕉女士初识时,便是频频叹息二人相见恨晚:"清谈娓娓倾衷曲,谁信初逢乍识荆!"之后更是频繁交往,互通诗词,写下了《和刘雪蕉七夕独酌原韵》、《和雪蕉女士园蔬四绝》、《和刘雪蕉元旦遣怀原韵》等诗作。

  诗稿中记载的唱酬诗还有很多,多为与不同亲友交往过程中留下。明确表达出了他们之间的至真情谊,同时也记录了单士厘的生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