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梁启超已矣,《饮冰室诗话》连同这位饮冰室主人的其他优秀著作,明显带有他那个时代的印记。列宁有言:"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不论是对政治家梁启超,还是学问家梁启超而言,都是同样适用的。梁启超对于近代文学的革新,可谓全面彻底,其中,诗学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方面。
早期出于为政治服务,梁启超不停地寻找一条适合国情的诗学道路,由此发动了"诗界革命".这是一场有理论、有阵地、有创作实践的诗歌革新运动,以黄遵宪、谭嗣同、蒋智由为代表的新诗派诗人,他们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敢于冲破几千年来自我封闭的诗歌旧传统,在诗界中开辟新大陆,独创异境,这种精神十分值得称道。
而梁启超倡导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诗史观"的诗学理论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他要求诗歌创作反映新内容、新理念,这对于扩大诗歌的审美范围、革新诗歌创作题材、丰富诗歌的思想意蕴,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其次,诗歌提倡运用新语句,以俗语、口语入诗,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为诗歌自由话、散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五四" 诗歌革命的先声。再次,梁启超号召以诗存史,在诗坛也确实产生了一批反映民族危亡,呼吁变法图存的诗歌作品,这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物心理、情感表达、行为方式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实材料,生动地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当然,我们在肯定"诗界革命"的贡献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随着维新派在政治上的失败,"诗界革命"也逐渐衰落,不论在诗歌理论,还是在诗歌的创作方面,都没有留下足以令世人自豪的作家和作品,因为梁启超只变革诗歌内容,不变革诗歌形式,他无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虽有些诗人在这方面做了难能可贵的探索,但所取得的成果甚微。
后期的梁启超,越来越倾心于传统古典诗歌,开始冷静地注视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吸收中国传统诗论和借鉴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情感论"诗学观。欧游归来后的梁启超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去,同时开启了自己第二个诗学时期。首先,他强调:"如今我们提倡诗学,第一件是要把'诗'字广义的观念恢复转来。"这里所谓的广义"诗",指的是涵盖骚、乐府、词、曲等各文体的中国文学史原始诗的概念。现代诗学要求诗歌创作不拘于格式韵律,梁启超恢复诗的广义概念,意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事实上,梁启超倡导"情感论"的诗学观,从诗的表达艺术和审美特征上入手,实为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随着中国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现代诗学也在这个过渡时期逐渐形成。身处于新旧文化更替的时代,梁启超在与古今中外的文化对话、碰撞中开阔了诗学视野,同时,复杂的现实语境又铸就了其深刻的社会关怀,作为完整经历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期和形成期的开拓者,梁启超的诗学探索所获得的丰富成果对当时以及后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一)论著:
梁启超著作:
[1] 梁启超。 梁启超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4] 梁启超。 梁启超论中国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梁启超著, 周岚,常弘编。饮冰室诗话[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6] 梁启超著, 陈引驰编。 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相关研究论著:
[1] 黄团元。 梁启超之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 汤志钧。 梁启超其人其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丁文江,赵丰田编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 蒋广学。 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陈鹏鸣。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美)张灏。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8] 张朋园。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9] 张锡勤。 梁启超思想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 袁忠。 梁启超文化哲述评[J].东方文化,1998(1)。
[11] 耿志云。 梁启超先生学术思想述评[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2)。
[12] 陈鹏鸣。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3] 杨晓明。 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4] 杨晓明。 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5] 夏晓虹著。 《梁启超文选》(上、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6] 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7] 郭长久。 梁启超与饮冰室[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18] 孟祥才,杨希珍。 梁启超[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
[19] 元青。 梁启超欧游归来后的文化思想倾向刍议[J].中州学刊,1993.
[20] 蒋广学,何卫东。 梁启超评传:附谭嗣同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0] 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论文:
期刊论文:
[1] 冼心福。 建国以来梁启超文学思想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1993(3)。
[2] 张宏民。 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法史学解读[J].新余高专学报,2007(4)。
[3] 雷颐。 再读梁启超 [J].寻根,2006.
[4] 陈少松。 评梁启超的文学创作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5] 余福智。不强诗歌作附庸:《饮冰室诗话》诗学观念初探[J].佛山大学学报,1996(2)。
[6] 王丽。 坚守诗性 存录历史:《饮冰室诗话》的诗学思想分析[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11)。
[7] 项念东。 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
[8] 张冠夫。论梁启超诗学视眼的拓展[J].文艺理论研究,2011(5)。
[9] 高振农。 梁启超的佛学思想[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4)。
[10] 马春林。 略论晚清"诗界革命"的意义和局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1] 李瑞明。 感发志意:梁启超文学"情感论"思想的意向[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6)。
[12] 金雅。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J].学术月刊,2003(10)。
[13]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J].文艺报,2004(8)。
[14] 莫小不,孙旭辉。整理发掘梁启超美学和文论思想[J].中国学院学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5)。
[15] 聂振斌。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价值:评《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J].人民日报,2006(6)。
[16] 詹文理,姜美珍。"梁启超式"的西学输入[J].怀化学院学报,2007(4)。
[17] 桑兵。 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J].历史研究,2002(6)。
[18] 邓绍基,尹恭弘。元明清诗歌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1993(1)。
[19] 张永芳。 试论晚清诗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1984(2)。
[20] 王升云。试析梁启超诗学的启蒙主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1] 张冠夫。梁启超:重新勘定中国文学的现代认同--兼及其对于新文学家文化人格的建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学位论文:
[1] 贾旭东。 梁启超文化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2] 马莉亚。 论戊戌前后梁启超的"文学革命"[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3] 赵岩。 论梁启超"诗界革命"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彭伟。 过渡时代梁启超诗学观的悖论性阐释[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胡峰。 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诗歌本体的现代转型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
[6] 薛萍。 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7] 张冠夫。 梁启超 1920 年代的"情感"诗学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 金雅。 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0)。
[9] 邢红静。 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
[10] 郑焕钊。 启蒙与梁启超诗学形态[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