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感论
晚年的梁启超,消退了年轻时候的政治热情,逐渐远离了政治漩涡,走向书斋,潜心于学问。这时候的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发扬,同时,也冷静客观地反思了"诗界革命"的偏颇,在诗歌艺术上,越来越倾心于传统的古典诗歌,甚至"一意学宋人",向近代同光体靠拢。1920 年后,梁启超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古典诗学的论著,其中包括《屈原研究》、《陶渊明》、《情圣杜甫》、《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在 1920 发表的《<晚清两大家诗钞>
题辞》中开始使用"诗学"这一概念,由"诗界革命"时代所使用的"诗话"概念到现期所使用的"诗学"概念,显示了梁启超借助对中国传统诗歌资源的探讨,回应了正在蓬勃开展的白话诗运动,运用此概念是为了有意拆除古典诗歌与现代诗学这两者之间的藩篱。这个时期的梁启超对"诗学的意见"与前期诗歌强调的政治性、功利性不同,他完全是以学者的身份,运用西方文艺理论思想,对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进行总结和探索,其理论核心是强调杰出的诗歌作品必须具备一点,就是具有"优美的情感".
1922 年,梁启超作《情圣杜甫》的演讲辞中提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即是他 20 年代诗学的总纲,"情感"作为他此期诗学的核心概念,既上承中国传统诗学重要范畴的"志"和"情",又融合了西方主情派艺术家的美学观,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艺术情感论的重点。首先,梁启超为情感划定了疆界,认为它与科学理性分域而治。在《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分析了西方"科学万能主义"造成的恶果,认为用科学方法支配一切,结果"把人生弄成死的没有价值了".他认为人生问题:"有大部分是可以--而且必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的。却有一小部分--或者还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超科学的。"这"超科学"的部分就是"情感",梁启超反思和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的科学道路,强调情感与科学理性的分界,而这与当时在中国高举科学和理性大旗的陈独秀等人又发生分歧。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所写序言中高扬"唯物的历史观",强调感情的表达是需要理性来引导的。针对陈独秀的观点,梁启超提出:"人类生活,固然离不开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他将情感视为独立于理智的存在,认为情感是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并不是受理智的支配。其次,梁启超认为情感是"本能"与"超本能"的统一,"现在"与"超现在"的统一。"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
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强调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即强调人的情感具有与生命同在的意义,是个体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且能够引导人向人生的更高境界迈进。强调情感是现在的,即情感的发生总是与现实相联系,是即时的,但他又具有将个体引导到宏观的超现在境界的神奇力量,他不以狭隘的目光看待个体情感的发生与表现,更是放在宏观的历史活动中去把握。梁启超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联系起来,不仅给予情感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赋予情感极为丰富的内涵。最后,梁启超认为"情感的本质不都是善的,都是美的。他也有很恶的方面,也有很丑的方面。他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进,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坏得可怕。"对于情感的性质和作用,梁启超采取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在情感的内涵上有美与丑的区别,在情感的作用上有好与坏的区别。因此梁启超在论诗学时是以美的善的情感为前提。
"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艺术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这是梁启超诗学情感论坚持的首要原则。什么是情感之真?梁启超说;"大抵情感之文,若写的不是那一刹那的实感,任凭多大作家,也写不好。"可见,梁启超认为情感必须是出自创作个体的亲身实践与真实感觉,而这种感觉需要在当下的一刹那捉住,否则任凭你本事再大,也难以完好地表达。在《情圣杜甫》中,梁启超就冠以杜甫"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杜诗表现出来的情感的确是真挚的、动人心弦的,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诗人的切身体验和感触很重要,还需要用"美妙的技术"表现出来。梁启超以古典诗歌作为主要范例,对表情技能作了具体研究,总结出"奔迸的表情法"、"回荡的表情法"、"含蓄蕴藉的表情法"、"浪漫派的表情法"和"写实派的表情法"等五种主要表情方法。
"奔迸的表情法"就是情感最直接的,"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的"表达出来。如《诗经·蓼莪 》中因为父母去世,为人子女伤痛不已,连泪带血悲叹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八字。 梁启超指出,这类表情法适合用于表现哀痛之情,"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因为受外部的突然刺激或心中的垒块郁结比较久,需要向外爆发,因此比较激烈,动人最深处,更是作者一个个字"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的。这类情感是为文者内心最真的表达,它是与作者的生命分不开的,至少在讲话时,语句和生命已经"迸合为一".梁启超强调,这种生命情感需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别人是不能替代的。当然,奔迸的表情法并不是不能表现其他的感情内涵,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须具有突变或亢进的特征,才能与"奔迸"相切合,如杜工部的《闻军官收河南河北》,读后欣喜之情跃然纸上。但是"奔迸的表情法"有一定的文体限制,如词家讲究缠绵悱恻,便很少运用这种方法,曲中虽常见,但好的也不是很多。
"回荡的表情法"是指"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他抽出来。"梁启超认为这类表情法和"奔迸的表情法"一样,情感都比较热烈,但不同的是,前一类情感是直线式的表现,即情感在突变时发出,性质单纯,"容不得有别种情感搀杂在里头。"而这一类是"曲线式或多角式的表现",情感是经过时间的推移沉淀,多种情感又参与进来,相互交错纠结,"成为网形的性质".人类情感处于这种状态者最多,因此在文学创作上,这一类表现法运用的最多。《诗经》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好诗,如《鸱鸮》、《黍离》《小弁》和《鸨羽》等都是绝好的模范,这些诗篇虽都是"回荡的表情法",却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即螺旋式、引曼式、堆垒式和吞咽式。螺旋式是心底丰厚的情感层层递进表达,一层深过一层;引曼式是心中积满了种种酸甜苦辣的情感,却又无从表达,干脆索性不写,只作长言咏叹,以舒胸怀,也不枉一往情深;堆垒式是把心中堆垒积淀的情感很费力的吐出来,"又像吐出,又像吐不出,吐了还有。"这种表现方式专用"语无伦次"的样子,下句不接上句,一句话说过又说;吞咽式是指有苦难言的情感,表现的是一种极不自由的情感,刚发泄到喉咙,又咽回肚子里去。"《诗经》中这类表情法,真是无体不备",梁启超认为,《诗经》真所谓"温柔敦厚",这部书表示的情感,正是我们民族最健全的状态,就连开创我国浪漫主义先河的屈原,在表现情感时,也是缠绵悱恻,怨而不怒,"是和三百篇一样的路数".梁启超说:"屈原的情感,是烦闷的;却又是浓挚的、孤洁的、坚强的。浓挚、孤洁、坚强三种拼拢一处,已经有点不堪相容,还凑着他那种境遇,所以变成烦闷。《涉江》那段,用象征的方式,烘托出烦闷;《惜诵》那段,语无伦次的烦闷状态,和《小弁》同一途径。"屈原内心丰富热烈的情感在不停地交织涌动,但他表达又如抽丝剥茧一般,多角式进行。"回荡的表情法"在诗、词、曲文体上都可运用,历代也涌现出来许多名人佳作,就诗方面来说,自屈原后,宋玉、杜甫、元微之等人的作品都具有代表性。
"含蓄蕴藉的表情法"相比于前两种感情热烈的表情法而言,它没有"光芒的火焰",是"拿灰盖着的炉炭",感情是"温"的,需要细心体会,才能把握其神韵。
梁启超把这类表情法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节制的表现昂扬的感情,"不是用电气来震,却是用温泉来浸;令人在极平淡之中,慢慢领略出极渊远的情趣。"如诗三百中的《君子于役》,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达极深切的思念感,与用"奔迸法"和"回荡法"的诗歌相比较,梁启超用生动传神的比喻作了说明,认为前两种是外国人吃的咖啡,味道极浓,还搀上了白糖牛奶,而这类诗"像用虎跑泉泡出的雨前龙井,望过去连颜色也没有;但吃下去几点钟,还有余香留在舌上。"就是作者把感情收敛到十足,微微地发放点出来,藏着不发的还有很多,但发放出来的,便可领略作者全部感情。梁启超把它描述为用"淡笔写浓情",认为汉魏六朝时属于这类作品的五言好诗有很多;到了初唐,这类诗便改做"长言永叹"的形式,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盛唐时期近体诗表现的最好;而到了清朝,王渔阳专倡神韵,标举诗歌艺术创作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梁启超认为虽有些偏颇,但这种主张还是对的,"这类诗做得好不好,全问意境如何。"如今无论你运笔怎样灵妙,也难以超出古人范围,因此还是要提倡"新意境".第二类是用外部环境或别人的情感来烘托出自己的情感,梁启超把这种写法叫做"半写实派",写实派是诗人用客观的态度陈述观察到的现实,而"半写实派"诗人所写的事实是用来做情感烘托的手段,如杜工部的《羌村》三首,实写自己情感的地方很少,只是说云怎么样,鸟怎么样,老妻怎么样,邻居怎么样等等,其实句句是在表达了诗人在世乱飘离中和亲人重聚后的种种情愫。第三类是要把表达的感情完全藏起来,专写眼前实景(或是虚构之景),使情感从实景上浮现出来。像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仅仅是写映在眼前的景物,关于个人感触一字未道,而我们读起来,那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流露无余。梁启超认为,这类诗与纯写景诗不同,"写景诗以客观的景为重心,他的能事在体物入微;虽然景由人写,景中离不了情,到底是以景为主。这类诗是以主观的情为重心,客观的景不过借来做工具。"即景已不是客观的景,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第四类是如实地表达情感,却把所感的对象用另一种事物来象征。这种象征的写法在诗三百篇中就有应用,多半是借着一件事物起兴,后就回归主旨。"纯象征派的成立,起自《楚辞》。
篇中许多美人芳草,纯属代数上的符号,他意思另有所指。"梁启超说屈原怀有"极浓温的情感本质",用"极微妙的技能,借极美丽的事物做魂影"来表达自己极高尚纯洁的理想,着墨不多,却"沁人心脾".中晚唐时,温飞卿、李义山、李长吉等人"想从这里头辟新蹊径",而梁启超认为只有李义山做的最好,"不失为一大家".
纵观诗歌史,"蕴藉的表情法"向来被批评家认为是文学的正宗,梁启超表示认可,说这种表情法"是中华民族特性的最真表现",这里最真的表现已不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上的特征,而是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就具有此性格特点,故用此方法最切合。
"浪漫派的表情法"在"代表华夏民族平实性质"的诗三百中是没有的,"含有浪漫性的自《楚辞》始。"这类表情法是用美的形式抒发"超现实的人生观","纯是求真美于现实界外",像屈原《远游》、《招魂》、《山鬼》等作品。梁启超觉得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类还未开化,认为许多事情都具有神秘感,后在创作时,便把这种神秘意识放进去,如《招魂》里出现的上下四方的怪物,由此增添了诗歌艺术上浪漫的新成分,由此可见,浪漫派的特色,是"在用想象力构造境界",而且这种关于仙怪的幻想,在文学界很占势力,自《楚辞》始,许多文人进行蹈袭模仿,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类诗又"参些印度人梵天的幻想",创作更盛。其中,梁启超最推崇的是"盛唐大家李太白",赞叹他想象力伟大丰富,愈奇诡愈见精彩,"能构造出别人所构不成的境界",如从千古绝唱《古乐府·箜篌引》敷演出来的《公无渡河》,赋予原作"一种浪漫性".当然,这种"浪漫派的表情法"并不是不能表现情感的真实,梁启超在研究屈原作品的美学价值时,对艺术想象作了这样的论述:"三百篇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的主要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屈原在文学史的地位,不特前无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这段话强调了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而梁启超见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也是可以表现实感的,他认为屈原是"情感的化身",具有"极热烈的情感",他心底虽然对当时的社会充满爱恋,可社会现实每每又让他伤心不已,内心呈现"又爱又憎,越憎越爱"两种剧烈的矛盾,这两种矛盾日日交战到最后不可调和时,结果拿生命去殉情,但屈原的作品所写的都是超现实的境界,基本都是从宗教的或哲学的想象中构造出来的,而字里行间都是真性情的流露,是发自肺腑的感伤。对生活实感的捕捉与表现是不同的,梁启超认为屈原将想象与真情相结合,"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 ,"在韵文里头,我敢说还没有人比得上他。"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想象力用在醇化的美感方面,梁启超说后人多数是走上了奇谲一路,就连太白的作品,也"半属此类".到中唐以后,这类作风益盛,"韩昌黎的《孟东野失子》、《二鸟诗》都带有这种色彩".这些带有"神话文学"性质的诗作,取材于"最荒唐怪诞的神话,还添上本人新构的幻想,变本加厉。"就其内容好坏梁启超不作评判,对于诗界的意义而言,也为一种解放,"是诗界一处新国土,将来很有继续开辟的余地。""写实派的表情法"是作者用纯冷静客观的态度,不加自己任何判断,来描写别人的情感。梁启超强调这类表情法的创作要领是"要将客观事实照原样极忠实的写出来,还要写得详尽。"因此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多是"寻常人的寻常行事或是社会上众人共见的现象。"简单说,是"专替人类作断片的写照".《诗经》中虽有对现实的描写,但其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主,刻画的并不露骨,不能算作典范,"汉人《乐府》中有一首《孤儿行》,可以说是纯写实派第一首诗。"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寻常百姓人家孩子的遭遇,平铺直叙,无一字批评,读起来却让人心生怜悯,惹人极度同情。杜工部的写实诗也是梁启超极为推许的,如作品《后出塞》和《遭天父泥饮美严中丞》,前一首是写实作家最常关注的题材,专写社会黑暗方面,后一首表现的不同,描写了社会光明方面,为写实派开创了新领域。梁启超注意到,用冷酷客观的态度,不搀杂自己一丝一毫情感的方法进行创作,不过是写实派"技术上的手段罢了","其实凡写实派作家都是极热肠的。因为社会的偏枯缺憾,无时不有,无地不有,只要你忠实观察,自然会引起你无穷悲悯。但倘若没有热肠,那么他的冷眼也决看不到这种地方,便不成为写实作家了。"梁启超认为"热心和冷脑相结合是创造第一流艺术品的主要条件",写实派要创作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佳作,诗人就必需要具备"冷眼"与"热肠"."热肠"、"热心"是指诗人对表现对象或是恋爱、或是憎恶、或是同情的强烈的情感态度,它在激起作家的创作冲动时,也会驱使作家认真观察表现对象,同中求异,"从寻常人不会注意的地方,找出个人情感特色来。"而杜甫就是这类写实派的开山之人,在《情圣杜甫》中,梁启超说杜甫"是一位极热肠的人,又是一位极有脾气的人。从小便心高气傲,不肯趋承人。"如其诗"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奉先咏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赠韦左丞》)等。可见,倘若不是杜甫性格清高自傲,何以道出如此人格写照。同时,杜甫也"是个最富于同情心的人",正是对最底层的人民的同情心"热"到沸点,才创造出了那些情感丰富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眼光,常常注视到社会最下层。这一层的可怜人那些状况,别人看不出,他都看出;他们的情绪,别人传不出,他都传出。他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便是那时代社会状况最真实的影戏片。"77杜甫常常关注最底层老百姓们的生活,替那些穷苦的人们提出公诉,他将自己的精神和所写之人的精神"并合为一".梁启超说"在做《垂老别》时,他已化身为那位六七十岁拖去当兵的老头子,做《石壕吏》时,他已经化身做那位儿女死绝衣食不给的老太婆。"正是因为对表现对象投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怀,才显示出了诗人的真心,表现对象的真情以及作品传达给读者动人心弦的感人力量。总体来说,杜甫以自己的热心肠把眼光投射到最底层人民,对他们进行沉着细致地观察,然后不著评论进行创作,用冷的艺术手段反映现实,"热心"加"冷脑"的结合,自然产生了让人回味再三、荡气回肠的作品。同杜甫一样,白居易的创作也是如此,他写的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梁启超赞道:"这六十首诗,可以说完成写实派的壁垒,替我们文学史吐出光焰万丈。"另外,梁启超强调,写实派固然注重写人事的实况,但也要注重描写环境的实况,因为环境也是烘托人事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令表现情感自然涌出,可见,梁启超对"写实派的表情法"认识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
梁启超的艺术情感论内涵丰富,明确肯定情感是生命与艺术的本质,强调情感表现的首要原则是"真",在这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表情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总结,并且从西方文论中引入"写实派"、"浪漫派"等概念,在研究方法上,也接收了西方文论中的分析演绎法,将中国传统诗论的评点鉴赏法融汇其中,立足本土,会通中西,形成了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