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诗界革命”三主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3 共900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梁启超的诗学思想探究
【引言】梁启超诗学观念探析前言
【第一章】梁启超的生平著作和学术思想
【2.1】 “诗界革命”三主张
【2.2】梁启超的诗史观
【2.3】梁启超诗歌中的情感论
【第三章】梁启超诗学观成因探析
【结语/参考文献】梁启超诗学理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梁启超诗学观具体表现

  (一)"诗界革命"三主张

  "诗界革命",是指维新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明清时期,诗歌创作一直处于衰落趋势,有识之士对此早已不满,并力图改变,最先举起诗歌改革旗帜并获得创作成功的是黄遵宪。黄遵宪早年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他在《人境庐诗草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并作《杂感》诗批判拟古主义的创作,表示"我手写我口",但一时还未能产生广泛影响。之后,黄遵宪以外交官的身份访问各国,亲身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取得的成功,在新文化思想的激荡下,他感叹道"中国必变从西法",并开始了诗歌创作的新探索。黄遵宪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主张"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认为"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黄遵宪《与朗山论诗书》)要求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提出一整套纲领,并宣称自己属于"新诗派",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创办了《清议报》

  和《新民丛报》,作为自己宣扬变法思想和推进文学改良的阵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呼吁进行"诗界革命".梁启超在报纸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黄遵宪、蒋智由和夏曾佑等人的诗歌创作,并附加点评意见,以此来表达自己诗歌理论观点,后自撰为《饮冰室诗话》。在 1899 年底赴夏威夷的船上,梁启超明确了 "诗界革命"的理论纲领:

  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不然,如移木星、金星之动物以实美洲,瑰伟则瑰伟矣,其如不类何!若三者具备,则可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

  作诗要有"新意境",并善用"新语句",而这些又须与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即欲用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蕴含新意境,以新词表达新思想,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和主张。具备此三者,就可为中国"近世诗王".

  1.新意境。

  意境是我国独有的美学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对于诗歌而言,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现实中的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情文并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而梁启超这里所说的"意境"与传统表现的情景真切、自然交融的意境有所不同,主要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描写对象,他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要求 "新意境"的诗歌必须具有新的思想和内容,希望新诗能够反映西方社会文明、哲学观念以及物质文化等。

  他反对诗人作诗"薄今爱古",因袭前人已创造出来的境界,认为古人诗境虽好,但时至今日已成为"旧世界"."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及。"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题材、语言及意境逐渐被格式化、固定化,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经验世界,发展到现在已不足于取,而"今欲易之,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境、语句,甚繁富而玮异,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可以看出,"新意境"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以资产阶级新思想和资本主义新事物为诗歌内容。

  在这方面,梁启超最倾倒于黄遵宪的创作,在《饮冰室诗话》中,他不惜篇幅,大量采摘黄遵宪的名篇名句,肯定他作诗有意为新,能够走出拟古复古的泥潭。黄遵宪创作新诗歌,关注的内容放在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新世界,首先,就表现在他能够介绍西方科技成就及其带来的生活改变。如《饮冰室诗话》二九则中,全录《今离别》四首,四首诗分别描述了轮船、火车、电报、相片等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这些都是随着近代科技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产物,诗的副标题便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其一描写轮船: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钟声"、和"轻气球",这些都是随着近代西方科技发展而来的产物;诗中描写的场景也都是围绕轮船而言,写轮船虽有千斤重的舵,但仍移动迅速灵活,转眼就消失在烟波里,不见踪影,整首诗以描写轮船为主,抒发诗人感受。这些新式意象的出现使得中国诗歌在近代意象走向更新,表现内容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相比于晚清诗坛拟古派的泰斗王闿运同题之作《今离别》而言,王诗里几乎全为唐宋思妇的陈旧俗语,如"肠断"、"啼莺"、"罗裳"、"浮云"、"空帷"等等,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语出北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离别》,王闿运全无新创,难免落入窠臼,而黄遵宪诗描写异域的社会生活,礼赞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在近代诗人视野拓展、审美范围扩大、思想逐渐发现变化的时代,这是先进中国人放眼世界后出现新的吟咏趣味和审美感受的结果,因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象新变的艺术追求显为突出,其意境也是不同于往前。可比的理想之作还有蒋万里的《新游仙》,民父《今别离四章》等,《饮冰室诗话》一百六十八则评价蒋万里《新仙游》二章:"风格理想,几追人境庐之《今离别》,亦杰构也。"梁启超认为黄遵宪诗作中追求"新意境"的诗丰富多样,他不仅以自然科学成就表达诗人新感受,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新理想,如名诗《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诗人诗中涉及地球运动、万物随自然规律变化的道理,梁启超言:"半取佛理,又参以西人植物学、化学、生理学诸说,实足为诗界开一新壁垒".

  梁公这里的"新壁垒"指的是黄遵宪作诗能够应用西方归纳总结证明的科学理论成就,诗中传达一种全新的知识和理趣,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对事物简单的认知,就其主旨而言,已超越所描写的意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所盼望能够实现的新理想,即:传语天下万万花,但是同种均一家。""主人三载蛮夷长,足遍五洲多异想。且将本领管群花,一瓶海水同供养。莲花衣白菊花黄,夭桃侧侍添新妆。双花并头一在手,叶叶相对花相当。……如竞笳鼓调筝琶,蕃汉龟兹乐一律。如天雨花花满身,合仙佛魔同一室。如招海客通商船,黄白黑种同一国。

  作者愿望天下四海为一家,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应避免封闭状态下或孤高自傲,或畏缩自惭,或互相猜疑欺辱的状态,世界人民要不分肤色、种族能够和谐相处。作者正是能拥有如此宽广的胸襟、开放的意识和开阔的眼界,在完全闭关锁国的中国,才能呼喊出这样新的时代意识和生活理想,同梁启超所希望的一样,因此得到他极力地肯定与赞赏。

  梁启超倡导的新意境第二个特点就是以诗的形式歌颂变革图强和尚武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炎黄子孙不解的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便着力赞赏先辈和同辈之人的爱国诗作,如一六六则推许的晚明烈士夏存古先生,"国变后,十六岁倡义,十七岁殉国。其时忠义如鲫,至如先生以妙年关系大局者,盖千古罕有。"赞扬先生少年英雄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感慨国虽有此才,却遭灭亡,不禁为之三叹,故录其散句以寄景仰,如诗:"'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一身存汉腊,满目尽胡沙。'(《即事三首》)"同辈诗人中,梁启超在诗话二十则中录晚清宗室寿福之诗《北山楼集》,盛赞其诗中表现出来的高远志向,但可怜为国牺牲,称他为满洲中最贤能之人,"其天性厚,其学博,其识拔,爱国之心,盎睟于面。"大力肯定内容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

  梁启超在诗话中推崇的不仅是这种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物诗篇,同时他倡导诗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及宣扬变革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而这种新的形式就是为诗歌谱写作乐谱。在《饮冰室诗话》七六则中,梁启超就说明了诗歌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改造国民之品质。他指明,中国的乐学发达尚早,古《诗》三百篇原本都是乐章。楚辞之《招魂》、《九歌》,汉之《大风》等都"应弦赴节".下至唐绝句,宋之词,元之曲莫不被诸弦管。而到明后,乐学开始衰靡,"至于今日,而诗、词、曲三者皆成为陈设之古玩,而词章家真社会之虱矣。"诗歌音律之学,今士大夫已无复过问。梁启超把这一现象归咎于诗与乐分之所致,当他看到《江苏》杂志"屡陈中国音乐改良主义",并已谱出军歌、学校校歌数阙,读后不禁拍案叫绝。《诗话》七八则中梁启超说自己不懂音律,但他十分希望将此业复兴,并提出,欲为中国制乐,"不必全用西谱","参酌吾国雅、剧、俚三者而调和取裁之",以成为中国一种固有的乐声。梁启超对于诗歌音乐的文学复兴和改革创新,不仅是把诗歌的境界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更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于当时因循守旧的诗坛来说,更是吹起了一股革新之风。他所赞赏的这类诗作,多是表现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如《饮冰室诗话》五四则描述军歌的重要性中,他先以斯巴达人被围困,作军歌后,士气大增而取得战争胜利的事实来举例,接着感慨中国向无军歌,见黄公度《出军歌》四章,读之狂喜,录入了《小说报》第一号。现再见《出军歌》全文二十四章,梁公更是受其鼓舞:"其精神之雄壮、活泼、沉浑、深远不必论,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矣。吾为一言以蔽之曰:读此诗不起舞者必非男子。"认为诗不论在精神上还是文藻上,都是中国二千年没有出现过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现以《出军歌》其中三章为例分析:

  绵绵翼翼万里城,中有五岳撑。黄河浩浩流水声,能令海若惊。东西禹步横庚庚,行行行!

  怒搅海翻喜山撼,万鬼同一胆。弱肉磨牙急欲啖,四邻虎眈眈。今日死生求出险,敢敢敢!

  剖我心肝挖我眼,勒我供贡献。计口缗钱四万万,民实何仇怨。国势衰微人种贱,战战战!

  诗歌气势磅礴,以豪迈奔放的语言反映我炎黄子孙不愿沦为阶下囚,具有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爱国诗的题材而言,古人绝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歌颂,或表明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抒发动乱时期忧国忧民的情怀,梁启超评价黄遵宪作军歌具有开拓精神,也实为属实,其精神境界已超越个人,能够站在民族的立场进行鼓舞呐喊,激发人民不畏艰险,抗敌斗争的勇气。诗读来音调坚实,节拍规整,再配以旋律,更是给人豪迈坚毅之情,意境自然不同于以往,仿佛万千军队就在眼前,不惧艰难险苦,拥有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与以往相比,不得不称之为新。

  梁启超赞许以诗歌谱曲,不论古诗今诗,都可入谱,入谱后的诗歌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更为直接而强烈,他们想象到的画面就更为清晰,体会到的思想感情也变得更为深沉,而整个诗歌的意境得到提升。《饮冰室诗话》一一九则中提出,这类"新歌",适教科用,尤要适合儿童讽诵,因此多为宣扬祖国文萃,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精神,如所录《爱国歌谱之一》、《黄帝歌谱之一》等。

  梁启超倡导的"新意境"第三个特点就是表现佛学。东晋时代佛教盛行,因此诗人大都好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佛理的领悟,唐人更甚,到宋以来,苏东坡、王半山等雅作也多为禅悦语,之后这一现象便逐渐衰微。梁启超接受佛学始于老师康有为的影响,后努力钻研佛学,曾与谭嗣同一起"相互治佛",在《饮冰室诗话》中赞扬以佛理、佛语入诗者,如其中第八则,高度评价并抄录了黄遵循这一首《锡兰岛卧佛》。全诗二千余言,追忆了诗人随薛福成出使英国路经锡兰岛参观卧佛像的所见所想。诗歌以大量篇幅介绍了佛教在起源地的发展及后来传播到中国各地和日本等地的状况,其中"西戎犬羊性,杀人日流血。喃难诵经声,竟能消杀伐。藏卫各蕃部,无复事鞭挞。

  即今奔巴瓶,改法用金筴。"赞美了佛教传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后,启发人心灵与道德上的觉悟和进步,传播了无限功德。最后写佛教如何遭劫受斥,是佛教发展的一部小史,梁启超评价此诗:"在震旦,吾敢谓有诗以来所未有也。以文名名之,吾欲题为印度近史,欲题为佛教小史,欲题为地球宗教史,欲题为宗教政治关系说。"以文的形式详尽表现佛教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有诗如此,中国文学界足以荣喜。再如五七则中摘录汤觉顿之诗:"不离佛法不离魔,出世还凭入世多。好是音云演真谛,八千里下泻黄河。"这是一首评价"我国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宗仰上人的诗,梁启超读后,颇感欣幸,他将此诗呈现给读者,一是表景仰之情,"可见上人之道行矣",二是参悟宗仰上人之佛学, 闻诗后不觉"渊渊有道心矣".梁启超喜好佛学,自然欣赏以诗表现佛理,"(宗仰)上人固好为诗,诗肖其为人,屡见《诗界潮音集》中,自署乌目山僧者是也。"可见,他重拾古人以佛语入诗的传统,并给予了重视。

  梁启超倡导的"新意境"表现内容实际是相当广泛的,但其基本精神是要求反映新思想,描写新事物,将国民引向新境地。

  2.新语句。

  "新语句"是指在创作诗歌过程中大胆使用新名词,主要是指运用"欧洲语"、"新名词",这是"诗界革命"早期所表现的重点。梁启超最初推许善于选用"新语句"者是夏穗卿(曾佑)、谭复生(嗣同)二人,他们多用"经子生涩语"、"佛典语"和"欧洲语"进行诗歌创作。当时,梁谭夏三人沉醉于宗教,"视数教主非与我辈同类者,崇拜迷信之极,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所谓经典者,盖指佛、孔、耶三教之经,故《新约》字面络绎笔端焉。"可以看出,梁启超在采用上不仅仅局限于西方文明和宗教中可以表现"新学"的语句,同时还包括"诸子"和 "佛教"方面。以夏穗卿《赠任公二首》之一中诗句为例:"帝杀黑龙才士隐,书飞赤鸟太平迟。"诗每一句都包含一经义,"帝杀黑龙"典出《墨子·贵义》,讲的是按日者理论,所有物种皆与五行相对应,并与时日及颜色相配,若与岁星所居之位相犯,必致病灾,夏诗用意是当局者禁忌重重。"书飞赤鸟"典出《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其用意是指贤人不得志而死,太平世道不可期。再如谭复生赠任公诗:

  大成大辟大雄氏,据乱升平及太平。五始当王讫麟获,三言不识乃鸡鸣。

  人天帝网光中现,来去云孙脚下行。末共龙蛙争寸土,从知教主亚洲生。

  梁启超谈到谭、夏诗中皆用"龙蛙"一词的渊源,是因为他们当时共读约翰《默示录》,看到录中语句荒诞曼衍,便学其进行穿凿附会,约定龙指孔子,蛙指孔子教徒,并以此徽号来互相期许。这首诗如果没有同道之人注解我们是无从理解的,但从其表现来看,其新语句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

  从这些早期使用"新语句"创作的诗歌来看,大多数都晦涩难懂。以夏曾佑、谭嗣同为代表的实践者只不过是出于对当时诗坛现状不满,意望另辟蹊径来创作新诗,他们所注重的只是在旧体诗中参入大量的西学、新学词语,认为这便是不同于古人及拟古之诗,他们所创造的才是全新的诗境与诗意,并以此来自异于诗界。而实际所谓的这些新诗,不仅读者觉得怪异,就连梁启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如梁启超所举谭嗣同之诗:"纲伦梏以喀私德(caste),法会极于巴力门(parliament)。虚空以太显诸仁,络定阎浮脑气筋。"诗中出现的新词如"喀私德"、"巴力门"、"以太"及"脑气筋",对于现在的读者阅读来说都成困难,有些更是牵强附会西书,生造而成,在当时恐怕是无几人能懂,正如梁启超所言:"苟非当时同学者,断无从索解。"更有甚者,就连梁启超也"苦不知其出典,虽十日思不能索其解".像夏曾佑"有人雄起琉璃海,兽魄蛙魂龙所徒"之句。

  显然,在"诗界革命"开始这一阶段,梁启超等人对诗歌革新作了形式主义的简单理解,创作新诗生硬夹入新名词,不知其所言。在《饮冰室诗话》六三则中,梁启超总结了早期创作经验,批评了这种简单改变诗歌形式或诗中创造各种新名词以自异于诗界的做法:"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其实归根结底,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目的是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变革服务的,他追求的重点还是 "新意境"表现的内容,因此,在明确提出"诗界革命"三主张时,把"新意境"放在了第一位。

  梁启超自知早期倡导使用"新语句"的诗歌创作可笑实甚,"真有以金星动物入地球之观矣".后在流亡日本期间,主持出版过《清议报》,报中辟有"诗文辞随录"专栏,刊录维新同人的作品,其中以诗为多,这些诗中有不少是使用日本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新语句,对此他极为欣赏,如郑西乡之诗:

  太息神州不陆浮,浪从星海狎盟鸥。共和风月推君主,代表琴樽唱自由。

  物我平权皆偶国,天人团体一孤舟。此身归纳知何处,出世无机与化游。

  梁启超读这首诗时,"不觉拍案叫绝",认为这一整首诗都用了日本翻译西书的语句,如"共和"、"代表"、"自由"、"平权"、"团体"、"归纳"等社会科学名词和"无机"等自然科学名词。评价到: "吾近好以日本语句入文,见者已诧赞其新异;而西乡乃更以入诗,如天衣无缝。"后期由提倡引用或自创于西方新词语转向对日本翻译西学名词的喜欢,这种转变不仅是受日学的影响,更是为了国人能够很好地学习他国成功经验,了解世界,开拓眼界。

  梁启超倡导的"新语句",还包括使用民间俗语入诗,这样不仅做到了诗歌词语新异,同时可雅俗共赏。如《饮冰室诗话》一一九则中,梁启超说:"今欲为新歌,适教材用,大非易易。盖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斟酌两者之间,使合儿童讽诵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国文学之精辟,真非易也。"这里说的是诗歌入乐后由于节奏流畅工整而易诵,因此适合教科用,而这类诗歌的创作,要掌握好分寸,太雅则会对广大民众及普通妇孺造成困惑,太俗则会使诗歌失去文学色彩,流于俗气,两者之间应该保持适度平衡。此类佳作有杨晰子的《黄河》、《扬子江》等作品。再如三九则,梁启超评价邱逢甲的诗歌:"若以诗人之诗论,则邱仓海(逢甲)其亦天下健者矣。??

  盖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而能雅驯温厚乃尔,得不谓诗界革命一巨子耶?"49前一句是就邱逢甲的整体诗歌创作而言,认为他作诗有古韵,也可为近代中国诗人之拔萃者。后句是评价其诗作《己亥秋感八首》之一的,诗云:

  遗偈争谈黄蘗禅,荒唐说饼更青田。戴鳌岂应迁都兆?逐鹿休讹厄运年。

  心痛上阳真画地,眼惊太白果经天。只愁谶纬非虚语,落日西风意惘然。

  梁启超赞赏邱逢甲的诗中不避讳流行于民间的俗语,如"遗偈"、" 说饼"等,有些似百姓家常闲谈的失意感叹,诗整体浅显易懂。于此可见,梁启超对适度地以通俗白话入诗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3.古风格。

  梁启超认为创作新诗首先要从内容上表现近代所创造的新文化,不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可,但作为诗歌体裁而言,他在这里强调的是能够"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理想风格,茹今而含古"等。"新理想"、"新意境"我们已在前边论述,而这里所谓的"古风格"、"旧风格"以及 "古声"所指为何,我们无法从《饮冰室诗话》中找到具体的、明确的解释,但从其实践活动及诗话评价运用中可以探见,指的就是传统诗词所具有的风格韵味,即诗人运用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与诗的内容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格调。梁启超的"旧风格"肯定的是传统诗歌本该具备的审美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意"、"诗味".综合来看,以审美的方式表达与时代相应的新理想、新思想的诗才是梁启超所谓的好诗。

  "旧风格"首先肯定的是诗歌句式还是以五言、七言为主。"诗界革命"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近代古典诗歌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这与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革命的缘由相同,但不同的是,新诗运动认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的种种严格限制,对人们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了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努力的方向是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限制,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这是对传统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句式的极大解放,后经过多方面的探索,还出现了自由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和散文诗等多种形式。梁启超虽然在白话俗语入诗上做了些工夫,但在诗歌的句式上,依然传承古典诗歌的传统,《饮冰室诗话》204 则中所点评之诗几乎全为五七言诗,虽有个别词作,但也并没有"逾矩越轨"之行为。

  其次,"旧风格"还要求诗歌具有神韵。在《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多次运用"芳馨悱恻"一词评价他人诗作,"芳馨"是指气味芳香,"悱恻"则形容内心悲苦凄切,忧思抑郁。两词联用可以概括出梁启超对诗歌传统审美特征的要求,即应具有引譬连类、形象生动、情深意长、感人肺腑的特点,诗歌可琢磨品尝,而不是奇言怪语堆砌,晦涩难懂。如诗话中一十则摘录清末四公子之一陈三立晚年诗作《赠黄公度》:

  千年治乱余今日,四海苍茫到异人。欲挈颓流还孔墨,可怜此意在埃尘。

  劳劳歌哭昏连晓,历历肝肠久更新。同倚斜阳看雁去,天回地动一沾巾。

  诗中表达了中国经过数千年治乱分合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现实,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精英放眼世界,勇于革新,启蒙国人,都皆非寻常平庸之辈,他们奔走呼号,变革旧制,都是为了力挽狂澜,改变国家衰败的命运,希望最后能够实现儒墨两家仁爱、和平、大同的理想,然而政局乱象丛生,国运曲折动荡,一切似过眼云烟,让人足生无限感慨。梁启超评言:"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这首诗里没有来自外邦的"新异之语",许多词语甚至为古诗词的常客,如"昏晓"、"斜阳"、"沾巾"等,但"境界"即诗的内容却与时下拟古复古之诗完全不同,作者虽抒发个人情志,却深植于纷纭厚重的历史兴亡,表现了清末知识阶层在经历了大动荡大变革后的情感,因此"自与时流异",且诗意醇深,而诗后四句更是寄予了诗人深沉的哀叹,尤其是"劳劳"、"历历"叠字的使用更具魅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悲伤心境,营造出凄凉的气氛,读到诗尾处"斜阳看雁"、"沾巾"处,更是屏息凝神,受其感染,不觉与作者一样,喟然而叹,声泪俱下,回味有余,不愧梁启超认为此诗就算放在诗词最高成就的唐宋时期,也是"罕见伦比"的。

  再如第九则中梁启超谈到读明诗《刘诚意集》,认为其中《二鬼》一诗一千三百余言,构思奇特,遣语险怪,"可为吾诗界中放一异彩".然梁启超笔锋一转,论到:

  "虽然,长篇诗为长短句不难,而五言最难;为奇险语有壮采者不难,为庄严语有风格者最难。"认为《二鬼》即使可赞,而其是用长短句作奇险语,虽有些"壮采",但相对来说这都不是什么难事,难在用传统五言句式作长篇,用语庄严,且格调高上,风味俱佳。在近世诗人中,梁启超认为黄遵宪诗最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如长篇《锡兰岛卧佛》,用诗歌传统五言句式表现新意境,能够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无一袭昔贤",但诗风味犹存,"又无一让昔贤也".

  "诗界革命"三主张实际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中"新意境"是指诗的内容,梁启超认为这是革命的重点,他主要希望输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启发国人放眼世界,改良图变;"新语句"、"古风格"是形式上的要求。在实际创作中,诗歌内容要求革新,而格式又趋于保守,二者常相背驰,梁启超后来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即三主张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但在中国古典诗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梁启超在理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