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阿德勒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7 共776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理念探究
【第一章】阿德勒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绪论
【第二章】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的理论
【第三章】家庭教育的任务与特征
【第四章】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阿德勒家庭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阿德勒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阿德勒家庭教育内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重视早期家庭教养方式,避免问题儿童的产生

  
  除了先天性的器官病变因素之外,所有儿童都具备可以正常发展的生物条件。但是,为什么有的儿童会成为“问题儿童”呢?阿德勒认为,个体成长的过程受环境与遗传两个因素的影响,关键在于早期家庭的教养方式。
  
  父母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他们常常忽略儿童的主体性,不知道去顺应自然,而按自己的需要去统治子女的一切。这样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处于工具性的地位,容易养成自卑的性格。此外,即使父母明白了这一点,但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也可能受家庭中排行顺序的影响,使年龄幼小者,病弱者,或不受父母偏爱的孩子产生自卑情结。因此,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既由父母的主观意图造成,也由某些较容易忽略的客观因素造成。阿德勒承认问题儿童的产生与社会、经济、种族或家庭状况脱不开关系,但他仍然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适当干预、扬长避短,以突出儿童的优势,同时填补一些缺陷和不足。对儿童进行科学地教育,在自然与干预之间达到平衡。
  
  阿德勒认为,有三种情况会影响儿童健康的个体生活方式的形成,分别是生理自卑或身体缺陷,父母的纵容、放任以及忽视。如果这三种情况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儿童将走上生活风格的两个极端:一个是优越情结,为了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另一个是自卑情结,因为过分自卑而垂头丧气,甚至轻视自己。
  
  为了防止儿童出现这两种极端现象,在儿童生活的早期阶段,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培养他们以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贡献自己力量的意图。
  
  在阿德勒看来,在儿童的早期教育阶段,父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个体的生活风格早在其四、五岁时就形成并固定下来,这将会对其以后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只有从早期就开始培训儿童,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友谊、爱情、职业的态度,从而形成积极、乐观、自信、勇于探索等良好的特性以及善于合作的能力。
  
  第二节 建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摇篮,更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决定了家庭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古人对家庭教育环境的高度重视。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对双胞胎男孩,从小时候就分开扶养,一个留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家庭里,另一个被送往一户穷困的农村亲戚家扶养。 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基本一致,但因为他们的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使得这两个孩子的性格发展也截然不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喜欢读书,智力发展较好,性格内敛;而生活在农村家庭里的孩子,性格开朗,身体更加健康,动作更加灵活,但不喜欢读书。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环境给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往往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注重家庭教育环境构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在现如今社会里意义巨大。在物质条件日渐富饶,精神文明不断充实的今天,几乎所有文明国家都对儿童成长问题倾入了大量的心血,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提高他们的各项素质能力,成为了每个家庭以及社会至关重要的事情。
  
  但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之中,特别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家庭的不断增加,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一直在持续变化中。约有六成以上的家庭受访时表示“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三成以上的家庭表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是把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学校处理;重视智力轻视道德,重视身体素质轻视心理健康,重口头教育轻身体力行等等,这些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极为普遍;还有托管儿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众多问题,都让家长深感茫然,让教育工作者苦恼不已。在一个个问题儿童案例背后,在一桩桩失败家教事例背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问题家教、问题家长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这一切问题发生的源泉。分析和解决家庭教育环境问题,寻找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的途径,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优化家庭教育水平,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要想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必须注意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各个细节由家庭的风气来解决,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能用人工来保持。家庭风气是由为人父和为人母的生活行为创造出来的。如果父母生活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相反的,只有良好的家庭作风,才能给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榜样作用,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的正确方式。”
  
  因此,家庭成员应团结和睦,相互尊重和关爱,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
  
  国外有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②。这首育儿歌告诉我们,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阿德勒认为,家庭氛围可以决定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主动性、建设性还是破坏性。要想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首先,父母二人要把夫妻关系先处理好,同时要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很好的表率。其次,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发挥自己角色的作用。作为一个母亲,要照顾好孩子,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孩子的技能。作为父亲,要以家庭为重,尊重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力争在职业、家庭、友谊和爱情方面都成为孩子的榜样。
  
  总之,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教育宝藏,只要能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健康、温暖和快乐的成长环境,将产生 1+1>2 的效应,这将会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期盼的。
  
  第三节 重视父母对儿童的人格教育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格”.一个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活跃且富有创造力,我们会评价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感到自卑、缺乏安全感,或是有攻击性,我们会认为孩子可能有一种人格障碍。国际教育委员会曾提出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相对于前三种学习来说是一个基本过程,是学习和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培养孩子成“人”,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独立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合作关系的个体,是一个既能做到合群,又能依靠自己独立的社会人。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人格教育。
  
  从心理结构来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气质、能力、性格、态度、兴趣、信念、需要、价值取向等因素。由于人格因素的组合差异和表现水平的不同,使每个个体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个个体得以相互区别。那么,健全的人格从何而来呢?
  
  首先,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要。家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的一生总是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它同时包含了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的是整洁有序、积极健康的环境,孩子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家庭精神环境包括一个更为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一个家庭的价值取向、文化氛围、家风家规、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与物质环境相比较而言,家庭的精神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更为重要。
  
  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①。父母本身具有的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孩子对成人的模仿是多方面的,这种模仿包含了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父母的人格对子女的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道德优秀、工作努力,就能为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从而激励孩子成为富有上进心和成就感的人,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一生的,它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教育力量。 因此,父母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孩子学习效仿的榜样。父母还需要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平等的、互相尊重、流畅沟通的关系和环境。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格建设,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培养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主要分为四类:溺爱、放纵、专制和民主。
  
  溺爱型的父母一般对子女极为宠爱,往往过于保护与关注,对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在这种宠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任性、自私与放纵,极易养成依赖、懒惰和蛮不讲理的性格。选择放纵教育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抱着充耳不闻、放任自流的态度。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导,孩子往往认为父母忽视自己不在乎自己,从而无法获得归属感。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还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化的性格。
  
  拥有专制教育态度的父母,常常强制性地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并且喜欢用惩罚的方式来强制执行。他们不允许孩子犯错,否则就采取打骂或其他方式来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会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他无法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他慢慢会变得粗鲁,极易养成孤僻、自卑、冷淡的性格。
  
  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他们支持孩子进行独立探索,给孩子独立做决定的权力。民主型的父母爱孩子却不娇惯孩子,严厉却不苛责,用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孩子交往,这样的教养方式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爱与被爱,增强了自信和自尊,懂得如何爱和尊重他人。这样的孩子感情丰富、自信乐观、意志坚定、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最好的,也是唯一值得被推崇的教育方式。
  
  第四节 家庭排行格局影响儿童的性格与成长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个体心理学在儿童出生顺序的优劣方面开辟了“排行学”这一广阔的研究田地。可以说,阿德勒是最早研究排行学的学者。在他看来,由于每个孩子在家中的排行差异,每个孩子就会在不同的情境下成长,因此,每个孩子就会在他特有的生活样式中,发展出他适应自己特殊环境后的结果。阿德勒指出,在一个家庭中,最应该被关注的是长子、次子与最小的孩子。
  
  首先看长子,长子有一段独特的成长经历。他曾经经历过一段独生子的时光,在此期间,他体验到了惟我独尊的感受。但随着第二个孩子的降生,他发现自己的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曾经得到过许多的体贴与爱护,他曾经是家庭的焦点,但是,随着弟妹的诞生,他现在只能与他们共享父母的照顾与关爱。
  
  阿德勒认为,这种改变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在一个糟糕的情况下,新生儿把原来独属于他的照顾、关爱与赞美给分走了,于是,他会想方设法把母亲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思考怎样才能重新赢回别人的关注。此时孩子想吸引他人关注的方式有多种,但他可能会选择最糟糕的一种,即做出令母亲无法忍受的恶劣行径,以此来吸引她的注意。当长子这么做时,他原本的意图是想吸引母亲的关注,但他偏偏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方法,这只能让他的父母对他灰心丧气。最初他仅仅觉得自己被冷落了,可时间一长,他会发现,他采取的荒唐行径真的让他自己被冷落了,更糟糕的是,他可能会在这种错误里越陷越深。
  
  在阿德勒看来,大儿子所有的行动和表现都指向了过去,他是人们关注的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是,长子常常会不经意地表现出缅怀过去的情绪。他喜欢回首过去和谈论过去,他怀念过去的时光,却对未来感到灰心绝望。这种曾经拥有过权力但又丧失掉权力的孩子,会更加了解权力的重要性。在他长大后,他往往沉迷于摆弄权力,并过分强调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不难发现,童年时期的这类经验会导致他强烈的保守倾向。如果这个人获得了良好的地位,他总会怀疑,别人要追上他,把他拉下来去取代他的位置。这里讨论的是父母与长子在处理不当这种情境下才会出现的情况,如果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一切都可以化险为夷。如父母要让长子相信他得到的关爱不会改变,或者长子已经学会了合作,或者他也准备好了迎接新生儿的到来,并且学会了如何帮助父母照顾他,那么,危机便会不留恶果地消失于无形。
  
  再来看次子。次子主要面对两个境况。第一,自他出生起,他就与另一个孩子共享父母的关爱,因此他比长子更具备合作精神。第二,在他的童年阶段,他一直有一个竞争者存在。他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努力超越他的哥哥,因此,他的行为好像是参加一项竞赛。简单来说,次子不会甘于屈居其后,他会努力奋斗来超越别人。
  
  最后看看最小的孩子。老小主要面对以下情况:第一,他有许多竞争者存在。因此,他会受到很多的刺激,也面临许多竞争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最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发展,他总是想超越他的兄姐。当他这样做时,他往往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境况中,他的父母、兄姐都会帮助他,周围的许多事情也会激发他努力的决心和野心,同时又没有人从后面威胁他。 因此,最小的孩子经常成为整个家庭中的栋梁。 第二,老小极可能成为得到最多宠爱的孩子,他需要面对的困难是被宠坏的孩子独有的困难。 如果他真的被宠坏了,那么他会无法自立,并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
  
  阿德勒指出,这些规则并非如此僵化。事实上,根据不同出生顺序的儿童的独特环境,阿德勒才提出了上述推论。如果孩子不是身处在相应的环境中,那么就不一定会形成相关的性格。 另一方面,阿德勒的结论主要来源于个人经验。 因此,43针对不同出生顺序的孩子,阿德勒作出的归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第五节 重视对儿童合作能力和社会兴趣的培养
  
  阿德勒指出,为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着重对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对于幼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对于年纪稍长的孩子,父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他们与人合作,鼓励他们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困难。 其次,教授孩子一些合作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在年幼孩子的培养中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年幼的孩子大多缺乏社会经验,很难在具体情境中自主地表现出合作能力,因此,教授年幼孩子一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社会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阿德勒看来,奉献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个体只有真诚地与他人合作,才能顺利发展自身。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社会兴趣,不愿意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家庭中占了大多数,很多孩子是从小被娇惯着长大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总想控制支配别人,只会一味索取,却不懂奉献。
  
  这类孩子往往认为,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都必须得到满足,所有人都应该以他为中心。如果当他处在一个不以他为焦点的环境中,而且别人也不专注于体贴他、宠爱他时,他会觉得怅然若失和受到亏待。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宠坏的孩子会认为社会充满恶意,他一定要报复身边的人和社会,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自己的优越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背离合作的道路。
  
  阿德勒十分强调母亲在儿童合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母亲的育儿技巧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了孩子各项潜能的发展。母亲的技巧指的是她与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她使孩子与之合作的能力。母亲首先要对孩子有合作兴趣,然后引导孩子对自己产生兴趣,在她与孩子成功建立联系之后,她的第二项任务是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那里。未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还要帮助孩子把他的兴趣转向他的社会生活和周围的人。在阿德勒看来,母亲的合作技能其实没有什么神秘性,它是依靠长期训练和培养兴趣获得的。如果母亲只是试图使孩子只对自己发生兴趣,阻碍孩子把兴趣扩展到他人身上,那么在将来,只要别人有意图使这个孩子对他们产生兴趣,这个孩子就会产生憎恶的想法。他只会寻求母亲的支持,对其他人都怀有敌意,这类孩子很难发展出合作能力。
  
  阿德勒提出的这个观点带给我们全新的启示与思考。合作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现在的理论往往只重视在同伴中培养合作能力,而忽视了家庭对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儿童在早年间形成的经验,对长大成人后的生活影响巨大。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指路人,他们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阿德勒还指出,家里应该尽量避免统治者和权威的出现,要尽可能地避免不平等因素,这样孩子就无法在家中效仿到父母的控制和支配行为。只有当孩子学会与父母合作,他们才能扩展与同伴的合作能力。阿德勒也十分重视学校对儿童合作发展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延伸是学校,如果儿童在家庭里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他可以通过学校老师的指导来进行弥补。
  
  第六节 引导儿童超越自卑、追求卓越
  
  阿德勒指出,在生活中,三种类型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卑感,分别是被娇惯宠坏的孩子、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和被忽视的孩子。娇惯宠坏的孩子表面看起来不会和自卑扯上关系,因为父母对他们往往是极尽宠爱,尽可能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但正是因为父母包办一切,对孩子过分照顾和保护,极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孩子养成遇事退缩的性格,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别人寻求帮助。因此,一旦遇上挫折和失败,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身体缺陷的孩子因为身体残疾或先天性疾病,使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在与周围人的相处中会感到沮丧,因此背上很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大多只关心自己,有很深的自卑感。被忽视的孩子从小就不懂什么是爱和合作,他们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被人忽视的,所以他们选择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遇到事情总是倾向于高估困难,倾向于逃避。其他正常儿童由于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必然会有一个相互比较和相互评价,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深陷在自卑的情绪中无法逃离,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和信念。过度自卑将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帮助孩子克服过度的自卑,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拥有自信心表示能够充分认识和估计自己的力量,因此,只有具备自信心的人才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
  
  究竟如何应对自卑呢?应对自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意志消沉退缩不前,另一种是克服阻碍奋力前进,只有采取后一种方法才能真正摆脱自卑的恶梦,从自卑通向成功,真正做到超越自卑。自古寒门出贵子,人往往因为感受到自卑,而奋力拼搏,为获得优越感而努力奋斗。这种奋斗不仅在个人身上得以体现,在整个人类身上也得到体现。可以这么说,自卑是促使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科学之所以会进步,恰恰是因为人类对自身的无知感到自卑,从而奋力拼搏的结果。
  
  阿德勒提出了自卑与补偿的理论,在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自卑是动力,补偿是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超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阿德勒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分道扬镳,但他对心理学的贡献已经胜过了弗洛伊德,他提出的理论对教育也有更加亲切和深刻的启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