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我国加入 WTO 之后,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进而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增,因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生态环境遭受到了重大的破坏。
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将近 95%为农村土地面积,我国农村发展情况各异,村庄模式规划均有差别,而且农村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特点存在差异,农村和城市在环境污染的形式、数量、布局及特点上都有所不同。在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受到重视并得到逐渐治理的过程中,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的不合理使用;农村周边生活垃圾的不断堆积;农村畜禽养殖的不规范发展;以及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转移等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在不断的遭受迫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峻。随着秦皇岛市的经济增长,致使农村的环境遭到破坏,空气、土壤、水等均受到了污染的侵蚀,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矛盾不断加大,这些都正在危害着人们的安全,同时,制约了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各层面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有将近 95%的土地面积及 54%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把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当作惠民工程来做,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布局,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落实到位,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进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了万众关注的焦点性问题,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尤其在社会大发展大进步时期,在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环境存在许多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却没有可以参照的解决方法。本文将秦皇岛市农村环境作为研究的主体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在于依据已有相关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探究。政府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根本力量,本文主要针对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站在政府的视角上努力探索符合秦皇岛市实际情况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目的是为解决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提供有效的治理措施。
1.2.2 研究意义。
在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研究具有极大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研究的理论意义:
其一,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也是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循环的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改善环保问题的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其二,对于当前的农村环境污染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述,并对于具体的理论和举措进行总结,为环保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结合理论指导实践以及成功经验的借鉴等,从而对现存的环境污染治理加以指导、监督。
除此之外,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还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一,能够让更多农民认识到环保工作的必要性,从而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农村居民由于受固有生活模式的禁锢,对农村环境造成破坏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不会采取方法进行治理。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研究,使保持良好环境的理念根植人心,同时,不断增强对农村居民在环保方面的正确宣传和引导。意识作为每一个人行为的指导,从意识这一根源问题上来进行引导,能够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
其二,促使新兴环保产业链的发展。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恶化,同时,城市大型企业向农村周边的迁移,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政府对农村环保政策的鼓励和部分企业资金投入的加大,这为农村环保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条件和机会,因此,要不断鼓励降耗、节能、减污的乡镇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创建优美的宜居环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研究 经过收集、整理国外许多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分析,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国家农村污染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
农村环境中第一类污染来源是"石油农业". Peter(2006)指明,古巴在21 世纪前的进口粮食量占全国粮食总数的 57%,然而国有农业部门却集中精力大量生产食糖去出口,但是自从苏联解体以及美国加强禁运制度之后,古巴在贸易上亏损了近 85%.农业方面所需要的石油、化肥、农药等资源,也大大缩减。
农村环境的第二类污染来源是胡乱开垦荒地。Mario(2003)表明苏联在 1989年突然解体,导致石油、各种农业资源的供应量大量减少。朝鲜因化肥用量不足导致单产降低,政府没有合理分析计划,而是胡乱地大规模开垦荒地,导致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单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农村环境的第三类污染来源是农村垃圾。根据 Robert(2006)的分析统计,美国有 120-140 亿吨的废弃物是在一年中产生的,其中 3%来源于城市所排放的固体垃圾。换而言之,就是美国有 97%的垃圾源自于农村地区,在这种悬殊的对比之下,能够发现美国的农村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农村环境的第四类污染来源是大量的化学药剂。Fanon(2000)的研究表明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在农业的生产中普遍使用化学工业品,虽然一方面在解决德国的温饱问题中体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慢慢地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对于当地的后续农业发展,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Stanton(2002)的研究表明美国开始尝试使用化肥是在 1880 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二战后的化肥肥效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化肥用量也大大增加。1950 年每公顷耕地的平均化肥施用数量已经达到了86 公斤之多;除草剂的施用数量也在直线上升中,自从 1960 年之后,除草剂的总体用量就超过杀虫剂。在 80 年代里面美国大约花费 50 亿美元投入到农药中,挽救了 150-180 亿美元的损失。
2.国外农村环境污染原因研究 其一,因为大量地开垦荒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Swanson(2007)指出在 20 世纪 30 年代,因为长期的干旱以及无目的的大量开垦荒地导致沙尘暴袭击美国中部大平原后,美国的表层土壤就急剧流失。
从 1960 年以来,美国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其表层的土壤流失面积接近一半。
虽然说,表层的土壤可以不断地更新再生,但是美国表层土壤流失与形成的速度并不成正比,这一数字差距极大,流失速度大约是形成速度的 17 倍。与此同时,因为使用了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灌溉、施肥等活动,造成了在过去五十年里土地出现一定的盐碱化问题,土地的质量不断发生退化。发生退化的土地,约有 5500-6000 万公顷的,占据了美国总可用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其二,是由于灌溉不合理以及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施肥方式等所造成的。
Pearce(2006)研究表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古巴地区大部分农业的教育是奉行绿色革命的理念。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的驱使下,粮食的产量供不应求,面临着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人们只能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来进行增产。
其三,依赖化学药剂并过度使用。Haughton(2002)经过分析得出,仅仅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朝鲜城市中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 70%,而农村人口仅仅占据了 30%.虽然朝鲜在 70 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土壤板结和土壤质量下降的趋势,但是持续到 80 年代的末期,由于急速发展壮大的工业化农业模式,解决了人们粮食供不应求的状况,却使农村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国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很多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于治理农村环境进行大量的分析,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第一是加强法律的保障作用,Mathis(2002)的分析研究显示,在 20 世纪 70年代,日本提出了绿色生态农业,其目的在于降低农业盐碱化的现象,减少农业污染的范围和来源,从而能够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进一步降低"石油农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日本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可持续农业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
第二是通过征收税款等让人们自觉提高意识,避免对农村环境的严重破坏。
Dale(2000)在瑞典曾经指出,大量地依赖农药和化肥是会污染农村的自然环境的,针对这样的现象,通过征收税款可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可以为保护环境等一些绿化措施提供后备资金,其二,可以让农民自觉提高警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与此同时,他们会自然地去选择无害的有机肥,比如家禽的粪便等等,一方面不仅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土壤的质量,这些良性的循环不管是对于农村环境还是对于食品安全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是提高对生物制剂的重视。Robert(2004)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显示,古巴已经在 1991 年之后扩建了 280 个研究中心,主要用来生产生物制剂,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物资进行研究,目前古巴的生物制剂工程已经颇为成熟,像生物杀虫剂、生物肥料、杀菌剂等等,而合理的农业生态学力图能够使耕作有效地分配,因地制宜,他们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农作物品种之间的特性与当地种子的适应性,使用地形学和土壤的内外条件,保护土壤的质量。Eileen(2007)在广阔的农村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地面都是干净的,这种干净的程度其实是从美国那一套处理农村垃圾的政策和社区垃圾科学堆肥的方式中得到的启发,在美国保护农村环境的过程中,一般是采取填埋、焚化垃圾、堆肥技术等一些简单的清理,不仅如此,美国科学家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又不想让农作物遭受病害虫的侵蚀,提高了对生物防治的重视程度,为了进一步保护农村环境,还研制出了生物防治病害虫的方法。
第四是科学合理并有效地规划保护农村环境的措施。Chadian(2006)经过研究表明,在开始建设以前,德国的农村首先考察环境问题,不仅组建了各领域(农业、建筑、法律、生态等)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而且还对农村和乡镇当前的环境影响状况进行测评、分析、规划、实施、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将加强社区环境 NGO(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第五是多方位发挥社区环境 NGO 作用。Susan(2002)在英国发现,社区作为最一般的组织,在如今这个全球的环保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1 世纪议程》也进一步强调了 NGO 的重要性。
第六是鼓励人们增加农家肥等的使用量。Brown(2007)经过调查表明,在 20世纪的末期,德国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特别重视,不断平衡农业的生产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严禁使用农药、化学肥料,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绿肥等,选取抗病害虫的品种,运用物理的方式或者天敌益虫等来减少病害虫对于粮食的侵害,科学合理的间作和轮作制度或者是适当的秸秆还田的方式改善土壤的质量,大约每年有 7%的耕地可以适度休息,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研究 其一,关于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过多,地膜的滥用,污水以及秸秆的处理不当等方面的研究。卢艳丽(2011)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当前化肥使用数量,为每公顷 443 千克,相比六十年前,化肥的使用数量翻了一百倍。这一数据也超出了安全的范畴,根据发达国家所总结出的农业经验,化肥使用量必须在每公顷 225 千克以内才能够确保安全。但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即便化肥使用数量巨大,但吸收效率较低,仅有 40%被有效利用。曲聪(2011)进行的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所使用的农药数量为 130 万吨,但是其中能够被有效利用的部分仅有 30%,其余都是渗透进土壤或水体中。这使得全国近 10 万公顷的土地存在污染问题。李嬿(2010)针对龙井市的地膜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地每年的地膜应用数量有 28 吨,而这些地膜很大一部分残留在土地里面,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秦文宪(2007)的研究发现,我国 87%的河流都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废水的有效利用更是不足 30%.许显萍(2005)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的治污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生活污水属于一种重要的污染源,同时缺乏基础设施也是导致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二,对于村镇所制造的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开展的研究活动。张铁亮等(2009)年所进行的统计显示,我国农村每年有近 3 亿吨的垃圾,这些大部分都会被随意放置,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张明辉(2007)的研究显示,大量垃圾的随意放置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会对周边土地造成长久的破坏。因为垃圾处理制度和技术的缺乏,例如电池、塑料等难以被降解的部分被随意处理,使得附近的土地会存在长期的安全问题。
其三,对于畜禽养殖方面的污染问题开展的探讨。根据 2010 年国家主管部门所公布的数据,在 2007 年里面,畜禽方面所排放的污染物总计有:总氮 45.75万吨、总磷 9.16 万吨、化学需氧量 705.98 万吨。李庆康等(2010)根据有关数据进行的估算,发现畜禽行业的整体排放已经超过 45 亿吨。而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这其中接近 10%的固体流失到水体中,而多达一般的液体进入到水体里面。
路析等(2010)对我国农村的沼气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沼气未能有效的解决废弃物问题。李兴平等(2009)进行的研究表明,工业化畜禽养殖已经成为了主要污染源,部分企业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化工行业。
其四,对于乡镇企业的基本运营状况进行探讨。根据环保总局所公布的 2007年乡镇工业污染物状况数据显示,当年整体排放量超过 556 亿吨,对比往年增长了近 4%.
2.国内农村环境污染原因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峻,主要是下列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一,化肥、农药、农膜的不规范使用。根据王爱荣(2007)年的研究数据,在最近二十年里化肥的施用一直存在着不合理问题,使得当前的化肥利用率不足 40%,浪费资源的同时造成环境破坏。而张治国(2008)年的研究显示,我国的耕地仅占世界范围内的十分之一,但是施用的氮肥占据世界总体使用量的 30%以上。路云霞等(2008)研究表明,太湖出现了严重水污染问题,因为周边化肥的不规范施用,致使太湖体内进入大量富营养物质,导致太湖水质进一步恶化。姜冬梅等(2005)的研究显示,我国的农药施用量中,仅有 5%是作用于病虫害之上的,超过 80%的进入到周边环境里面。方淑荣等(2006)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农膜每年都残留超过 35 万吨,占据农膜的使用量的 40%以上。一块连续使用五年农膜的土地,将会残留近 80 千克的农膜。当前我国有 670 多万公顷的土地遭受农膜的污染,而且污染状况还在日益加重。
其二,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所造成的污染。根据赵鹏高(2004)的研究,当前乡镇企业所制造的工业污染占据了整体工业污染的 45%,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污染物,所占据的比例更高。李世元(2007)的研究表明,化工、造纸、冶炼等重污染行业,往往分散于各个乡村中,缺乏专门的环保设施以及监管,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往往是通过环境破坏的代价来换取的发展。刘振宇(2010)的研究表明,城镇所排放的废水、生活垃圾主要会运送到周边的农村里面,垃圾不当存放将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其三,城市污染源逐渐迁移到周边的农村。乐小芳(2003)的研究表明,伴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迁移向农村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污染企业在城市日益加强环保监控的背景下,选择迁移到农村继续排污。而农村却未获得足够的收益,不仅未能改善农业的发展状况。而且农村的建设还存在着收益抵不上环境保护开支的尴尬问题,这也被称作城乡环境差。
3.国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国内有很多研究者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开展了很多探讨,具体而言通过下列措施来完善农村的环保工作。
其一,增加对于农村环保的投资以及关注。唐楠(2010)认为,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不断调整自身的理念,引导民间的资本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一方面将环保纳入整体经济规划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金融行业参与到环保基建中去,同时政府还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投入到环保中去。对于投入的资金,需要有专门的制度和机构来对于这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程菲,王爽(2010)认为,需要在乡镇建设大量的垃圾处理站,对于这部分处理站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只需要有初步的处理能力就可以。同时在县级及以上地区,建立专门的垃圾处理工厂,从而对下级处理站所收缴上来的垃圾进行处理。
其二,增加对于农村环保问题的宣传。刘辉,门超(2007)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农村环保的宣传,例如通过顺口溜、快板、小品等农村群众喜爱的艺术类型,来宣扬农村环保工作。通过各种文艺演出,让环保观念深入居民的内心,从而自发的进行各种环保工作。苏立华(2006)提出,需要对众多农民进行环保方面的普法教育。从而为构建文明的村镇环境提供一份助力,并使得周边的农民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其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为提升环保效果和经济进步提供思想上的帮助。
其三,组建专门的环保部门。曹振红(2010)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有 15%的县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农村环保工作的支持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当前县一级别的环保检测站点仅有 2000 个,而配套的技术支持和帮助更加稀少。在此情况下,各级单位有必要开展单独的环保工作,将环保经费统筹金财政预算中,从而构成一个县、乡、村这种递进式的管理层次,从而使得农村环保工作能够更加完善的进行。江丽丽(2011)认为,需要对于化肥、农药的制造和施用进行全过程监管,避免假冒商品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对于不当施用的行为进行督导教育,降低农用物资所带来的污染问题。
其四,进行专门的环保规划,科学的处理垃圾。陈火君(2010)认为,想要避免乡镇企业所制造的污染问题,就必须从全局上进行规划,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在进行环保工作的同时,兼顾产业结构的优化,环保经济两不误。
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案。在进行垃圾处理的时候,参照无害、减量以及资源这三个基本的原则来进行。通常来说,可以使用村收集垃圾、乡镇集中垃圾、县级建立工厂处理垃圾。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垃圾掩埋工作。
其五,加强环保法律制度的执行。张映虹(2007)认为,改善环保状况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执行效果,更好的追究违法企业的责任,从而确保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将查处存在的违法行为作为工作核心,同时通过多种手段避免污染的反复出现,从而确保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李洁(2010)提出,需要组建适当的公益诉讼系统,当出现危及公众利益的环保问题时,通过这个公益诉讼系统来主张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 NGO、公民以及检察院的共同协助来实现,最终通过法院的科学裁判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够完善农村的法律系统。
其六,不断拓展生态农业。王娅丽(2010)认为,当前急需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致力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度,通过技术引导来带动农业方面的改革和进步,建立高科技农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当地农业的技术化以及创新趋势。同时制定对应的环保标准,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时候集中于特定的工业园中,对于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集中处理。朱德龙、杨春妍(2010)提出,有必要通过"沃土工程"来改良生态系统,通过 "平衡施肥"等方法,来改善农村的化肥污染问题。通过定时的监控,多次的实验,提供科学的施肥方案,建立科学的农业体系,通过立体农业、养殖来不断完善农业技术。
其七,加快科技的发展。周丽莉(2012)认为,需要利用科技的进步来改善农村的发展模式,通过科技来优化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利用科技来修复遭受严重侵害的生态系统,通过绿化等人工生态建设,创建专门的防灾、减灾体系,从而在源头和生产的全过程中避免污染的出现。刘玉琼(2006)分析一家美国杂志的报道得出,通过综合防治等方法,能够使得农药的施用数量减少 50%到 95%不等。
其八,优化新能源的开发工作。万宝瑞(2009)认为,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来改善当前农村的环保问题。生态农业是建立于普通农业的精华部分上发展起来的,同时还能够带动整体农业系统的进步,例如改善太阳能的应用状况,优化生物能转化率等等,同时还能够解决部分废弃物循环的问题。我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2007),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沼气系统。通过合理的沼气系统,来确保整体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对于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创新进行论述,同时综述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明确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部分。对于撰写论文所依靠的基础理论进行论述。
第三章为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概况。这里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于秦皇岛的基本状况进行论述。其次对于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论述。最后明确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破坏。
第四章为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民个人三方面的原因。
第五章为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原则和对策探讨。概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应遵循的相关原则,提出对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政策措施。
最后部分是文章的结束语,这一部分主要对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进行总结,并概括出研究的不足点和继续研究的方向和空间。
1.4.2 研究方法。
本文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使用了理论与实际相配合的研究手段,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问题的探讨。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文献研究法:在进行论文研究之前,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包括他人的研究成果、书籍、新闻报纸等,并进行了相应的归纳总结。
案例研究法:以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为例,调查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文以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农村环保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具体问题,将农村环保存在的问题、对策方面的研究工作与具体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
调查研究法:在论文的撰写之前,走访了相关农业及环保部门,并与河北省环保局、河北省畜牧局、河北省农业局、秦皇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沟通,将沟通结果作为本论文的实证基础,以此开展本论文的撰写工作。
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材料进行整理。
1.4.3 技术路线。
【图1】
1.5 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走访相关环保部门,并查阅大量的数据资料,本文比较全面的探讨了目前秦皇岛市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
针对秦皇岛市现存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政府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改进办法。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为秦皇岛地方政府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