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彩瓷的发展及其工艺特点.
粉彩是从五彩(古彩) 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艺术品种,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清康熙时,五彩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在设色方面,仍局限少数几种,之后受国画影响,五彩概括提炼的装饰风格逐渐向工致秀丽方向发展.
在色料方面 ,五彩同样吸收了 " 珐 琅 彩 " 和其他工艺的营养,采用玻璃白、西洋红、锡黄和广翠,并间以平填粉黄、宫粉和翡翠.至雍正时,才正式有平填和不加染光暗变化的粉彩出现,其效果浓艳柔和,被称作"雍正彩".其烧成温度只需700℃左右,所以也叫做"软彩".又至乾隆时,逐渐形成粉彩的特有风貌,达到一定高度,出了不少精品.
本文提到的重工粉彩和新粉彩具有很大的区别 . 从 工艺上讲,重工粉彩的画面较中级粉彩复杂,添加了走兽、瓜蝶、草虫和吊灯洋莲等图案;构图不仅比中级饱满丰富、复杂工重,色彩以及渲染都较多,而且图案致密,还要根据画面的要求,加用黄金制成的金水,画在瓷器的边角或主体画面之处,以求增加皇家气派.像这类重工粉彩在清朝主要为皇家所制作."新粉彩"的特点是吸收国画的章法,线条纤细秀丽,舒展大方,色彩分出数种不同的明暗变化,还减少了图案装饰,使之更接近生活,成为或色彩艳丽、或清淡素雅、形象逼真的瓷上中国画.
二、文人瓷画的出现及其社会价值
"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领域中一个声名显赫的艺术团体.他们以新粉彩文人瓷画的表现形式将景德镇的陶瓷粉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至今都难以逾越,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珠山八友"成员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等10人.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而且在吟诗作赋以至书法、金石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们力求诗、书、画、印与粉彩工艺完美地融和,形成陶瓷装饰艺术的一个流派.
值得注意的是 ,民间时期的新粉彩艺人以瓷代纸 , 以料代墨,把陶瓷装饰演变成了瓷上绘画,甚至以绘画审美意识取代陶瓷装饰审美意识,削弱或割裂造型与装饰的密切关系 , 形成了唯绘画论的观点 , 排斥陶瓷艺术对工艺美的追求.
从历届的拍卖会上可以看到,"珠山八友"的成员往往刷新拍卖纪录,如2011年嘉德拍卖会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创个人成交纪录.而在2007年一件汪野亭创作于1930年的粉彩山水方笔筒,仅拍出25.3万元.纵观近几年的拍卖数据,珠山八友的成交额在逐年攀升,从2007年的几十万到2011年的近千万,这并不是偶然的,王大凡传人王锡良2009年上海崇源拍卖的一件"黄山四千仞"瓷板,都已拍出780万元的高价.
20世纪50-60年代,政府积极引导陶瓷人员进行陶瓷绘画创作,这种引导对繁荣陶瓷艺术创作,提高绘制艺人的创作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一味强调"革命现实主义"题材,形成服从内容、服从政治,势必导致艺术形式的单调和创作风格的雷同,从而制约陶瓷粉彩装饰艺术的健康发展.毕竟有些题材的内容是难以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
三、当代文化背景及其审美需求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探索,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新颖性,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理论的反思、重建和超越.在融入全球化审美文化新发展的同时,努力表达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从20世纪末到目前,对审美文化理论探索的重点已经围绕审美意识而展开.有些学者认为,以实践派美学为主流的中国当代美学还没有实现由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转型.审美是自由的存在方式,这是审美的最根本的性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审美文化理论的重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美学学院式范畴的逻辑演绎及美学概念界定和解析的纯粹理论性,而且走出了美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在多学科交接的联合点上,在哲学美学学科的边缘意义上来审视丰富生动的艺术活动和审美实践.日常生活进入审美的主要视野,有两个方面的前提.一方面是市场化冲淡了传统的审美理想观念,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受到世俗的实用主义的极大冲击,审美理论由热衷于对范畴的推演和概念的解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当下体验,艺术越来越生活化了.另一方面是人民大众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日常生活,扩大了美的视野,审美现象更为丰富.审美活动走出了经典的美学追求,进入了更现实、更直接的审美感觉.
参考文献:
[1]艺术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传统陶瓷粉彩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3]景德镇瓷录.中国陶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