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福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4258字
  第 6 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中国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时期,这一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对于部分地区来说,可能代替制造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包括 5 个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因素和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的结论:
  
  (1)2004-2014 年期间,福建省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生了空间转移。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由东南沿海集聚(福州、厦门)向西北地区(南平、三明、宁德)和东南地区同时集聚,集聚最高的是厦门地区。对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由全省的均匀分布逐步向北部(南平、宁德)和厦门周边这两块地区转移。对于金融业,区位优势没有大幅转移,主要集中于除福州、厦门两地外的其他地区,说明两地金融业发达,但其金融业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中比重小,莆田和三明区位熵最高。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4 年龙岩市的该行业占据绝对的集聚优势,到 2014 年,集聚仍然位于龙岩和福州地区,但龙岩仍然要高于福州。对于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总体上在样本期间地区集聚位置不变,主要是分布在省会福州地区,这源于福州拥有全省最多数量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2)从影响因素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具有惯性,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下一期专业化程度更高;城镇化率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系数有显着的正影响;政府支出比重对交通仓储邮电业区位熵系数有显着的正影响;高等院校比重变量对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区位熵系数有正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金融业区位熵系数有正影响,政府支出比重则有负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城镇化率对房地产业区位熵系数均有显着正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对租赁商务服务业区位熵系数有显着正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对科研技术服务业区位熵系数有负影响,而高等院校比重变量有正影响。
  
  (3)从政策建议来看,从政府视角和行业视角给出相关建议。从政府视角来看,应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良好集聚环境;建设集聚功能区,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依托开放新格局,探寻对外交流合作。从行业视角来看,不同行业措施各异。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需要做到两点: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对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首先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培育高素质人才。其次注意引进外来优秀人才。 对于金融业,首先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深化产业分工。其次,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创新金融服务功能。最后,政府减少干预,充分尊重市场的活力。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首先借助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行业影响力,其次向产业结构升级借势,促进行业集聚发展。
  
  6.2 展望
  
  尽管本文得到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较为新颖的结论,但本文的研究并不是全面的,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可以从县的角度,即更细一层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在福建省的空间布局,为此需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其次,可以用多项空间集聚性指标衡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比较哪个指标更加适合准确反映福建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状况。
  
  (2)限于精力和时间因素,未能从实践的角度展开调查,从根本上对生产性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和企业的地区流动问题展开具体分析,来观察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转移情况。
  
  相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但其机理目前还少有文献进行分析,而这个也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机制。


  致 谢
  
  以前人们常说,光阴如剑,日月如梭。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时间可以如此轻漫的带走一切。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学生生涯里最美好的三年时光随之溜走。但是时光带走一些,也留下一些。厦门的的碧海蓝天、集美学村的人文风情都将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无法抹去。
  
  在学生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刻,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尊重我的选择,感谢你们对我无私的包容,感谢你们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我时常庆幸你们比我还开明。其次,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丁文辉老师,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也将继续伴随我的工作生涯。同时,也要感谢在学生生涯里遇到的各位无私的老师们,是你们带我走进学术殿堂,感受象牙塔的魅力,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继续求学的机会,但这一路的风景铭记于心。最后,感谢一路走来遇到的朋友们,也感谢在苏州大学里遇到的小伙伴们,是你们陪我走过开怀大笑的日子,也是你们伴我度过焦头烂额的时刻。
  
  人生之路、走走停停,一路皆是风景。得意时笑、失意时哭,一切都值得纪念。感谢盛世、感恩生命、感受青春。长路漫漫,在毕业之际,希望大家都能继续努力,未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Greenfield 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2]Browning H,Singelman J.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sectored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the USA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J].SpringfieldVirginia,1975(10): 540-541.
  
  [3]Daniels P.Service industries: a geographical appraisal[M].Methuen,London,1985.
  
  [4]Howells J,Green A.Location,Technology and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J].Progress inPlanning,1986(2):35-43.
  
  [5]Coffey W.The Geographies of Producer Services[J].Urban Geography,2000,21(2):170-183.
  
  [6]钟韵,闰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3):12-17.
  
  [7]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6):135-142.
  
  [8]杜德瑞,王喆,杨李娟。工业化进程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 2002-2011 年 31 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4(1):3-17.
  
  [9]Grubel W,Herbert G,Walker M.the Growth of the Service Industry:Cause and Effects[J].Fraser Institute.1989(10):278-279.
  
  [10]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London:Macmillan press,1920.
  
  [11]Weber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09.
  
  [12]Keeble D,Nacham L.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J].Working paper,2001(5):15-18.
  
  [13]王晓玉。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6(3):92-96.
  
  [14]何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34-39.
  
  [15]沈沁。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空间分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6]Andersson M.Co-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e Producer Services:A Simultaneous EquationApproach[N].Working Paper, 2004-12-7(3)。
  
  [17]Illeris S.Producer services:the key factor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development, 1989(1):15-18.
  
  [18]Pandilt NR.A Comparison of the Clustering Dynamics in British Broadcast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1,9(2):19-22.
  
  [19]王耀中,任英华,姚莉媛。服务业集聚机理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4):104-109.
  
  [20]程佳。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1]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2]张旺,申玉铭。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 2012(5):742-749.
  
  [23]刘军跃,李军锋,王敏。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1-106.
  
  [24]范晓霞,刘静玉。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时空特征研究--基于区域和行业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9-20.
  
  [25]Searle G.Changes Viewpoint in produce services location,Sydney: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labor[J].Asia Pacific1998(10):237-255.
  
  [26]Grimes D,Prime P,Walker M.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in Computer Services: SpatialEstimation at the U.S. Metro County Level[J].Growth and Change, 2007, 38(1): 39-55.
  
  [27]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5):115-129.
  
  [28]李佳洺,孙铁山,张文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4(4):385-393.
  
  [29]张旺,申玉铭。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6):742-749.
  
  [30]赵维良,赵东霞,王晓慧,等。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点及发展趋势[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
  
  [31]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2]邱灵,方创琳。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地理研究,2013(1):99-110.
  
  [33]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 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83-95.
  
  [34]罗芳,杨良良。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3(5):54-59.
  
  [35]丁静秋,赵公民。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81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166-170.
  
  [36]金飞,陈晓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24(6):122-125.
  
  [37]真丽倩。福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38]李苑。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评价及效应分析--基于综合评价法考察[J].福州大学学报,2015(6):11-27.
  
  [39]陈增明,陈锦然,余香。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行业与地区数据[J].怀化学院学报,2015(3):17-22.
  
  [40]余大杭,蔡经汉。福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互动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1):18-21.
  
  [41]钟惠芸,郭其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37-141.
  
  [42]周昌林,魏建良。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6):15-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