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7591字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产性服务业
  
  2.1.1.1 生产性服务业定义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Greenfield(1966)正式提出[1],1975 年Browning 和 Singelman 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知识密集性和专业性的行业,主要包括金融、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行业[2].Daniels(1985)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3].
  
  Howells 和 Green(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除了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外,还包括其他商业服务业,主要指广告、咨询、研发等服务[4].此外,Coffey(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既不直接用来消费,也不直接产生效用,它是一种中间投入,主要用来参与生产过程并提供产品或服务[5].国内学者钟韵和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使用者提供的服务,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6].学者们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吴三忙和李善同(2012)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过程中提供中间产品的服务业,从广义上来看,不仅包括三次产业,还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国外部门[7].杜德瑞(201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产物,它从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是直接为其它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提供服务的新兴产业[8].
  
  根据上述国内外的研究,将本文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为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的产业,主要向制造业提供运输、资金、便捷等配套的产品和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必须依附于制造业等带有生产性质的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和下游环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链接环节。
  
  2.1.1.2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标准,但得到大家认可的界定方法有三种:一是投入产出法,是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将用于中间需求的那部分服务业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减法”,Grubel,Herbert,Walker(1989)指出服务业中除去生产性服务业外,还有消费者服务业与政府服务业,这就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经济总量减去消费者服务业与政府服务业得到[9];三是中间需求率法,这一方法首先算出各个行业的中间需求率,然后将中间需求率高于 60%的行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和有关专家也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分类。政府部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最近一次划分标准的制定是在 2015 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更为权威的分类,将为研发设计等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也纳入生产性服务业范畴。
  
  上述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准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结合福建省统计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划分标准,将本文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5 大类。
  
  2.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集聚”,含有汇集、聚合之意,指一定时期内,以人力、物力、知识为代表的资源要素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中的动态过程,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态。最早提出产业集聚这一说法的是 Marshall(1980),他提出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集聚[10].Webber (1909)提出,产业集聚下社会经济利益逐渐增加、企业生产会成本降低[11].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概念,Keeble 和 Nacham(2001)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指一定数量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集中[12].
  
  国内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内涵进行了补充。王晓玉(2006)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分别从产业视角、服务对象视角、服务类型和服务活动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概念和理论梳理[13].何骏(2009)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性服务业会以单一的大型 CBD 为主要集聚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集聚模式变得多极化、分散化,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成许多个微型 CBD,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14].沈沁(2013)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相同产业或上下 游产业相关企业集聚,借助同一空间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带来规模效益[15].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领域的研究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缺乏科学的界定标准。
  
  综上所述,本文从空间视角和产业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定义:从空间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以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结;从产业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一定区域内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与相关产业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动态发展过程。
  
  2.2 理论基础
  
  国外研究生产性服务业较早(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和集聚模式已有一些理论。本文主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理进行阐述。总体来看,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产业互动(制造业规模)、要素发展、集聚地理优势,下面从这三个角度分别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机理和相关理论基石。
  
  2.2.1 产业链角度
  
  首先,从产业链角度说明。前人的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关联较大、产业间相互作用明显。虽然目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大多是由制造业集聚理论衍生发展而来的,但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区位选择仍会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和区位选择。Andersson(2004)以瑞典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定位为基础,研究发现制造业区位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定位,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会影响到制造业的地理定位,但影响相对较小[16].
  
  2.2.2 要素角度
  
  其次,从要素角度,生产性服务业之所以会产生空间集聚,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以及其他生产性要素(资本)会向这些产业缓慢靠拢,最终因为要素集聚导致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集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低代表着要素集中水平高低。
  
  Illeris(198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的集聚,在地方获取了充裕人力资源供给、前后向产业链关系后,生产性服务业将快速集聚[17].Pandit(2001)研究了英国金融业集聚的机理,发现供给方面专业化劳动力更容易的获取以及金融要素集聚能促进更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18].可见,人才、资本等要素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空间分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制造业集聚特点不同的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一大特点是基于知识资本的集聚,借助于知识的扩散、吸收和积累使得集群中内生出大量新的企业,知识从原有企业中流入到新的企业中去,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得以形成。
  
  2.2.3 地理角度
  
  再次,地理要素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看,制造业是先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而对于区位内的产业结构来说,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服务性需求将增加,这就会短期内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初步加入。具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是由两种原因导致的:首先是企业在地理上的接近使得各企业之间可以享受对方提供的服务,其次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为了规避风险而相互之间形成集聚经济。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的推进机制,一是初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于制造业企业的良好衔接使得制造业企业受益明显,这就使得更多的制造业企业会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导致外部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入,形成集聚特点,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也会带有关联性质,即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业务关系,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如制造业需要银行金融业,而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运输行业也需要银行金融业,这就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
  
  2.3 文献综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学者们研究视角开始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国内外学者关注领域主要为集聚程度测算、空间分布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考虑到本文研究福建省实际情况,本文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2.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测算研究
  
  目前在统计学上测度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系数、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由于测算对象、角度不尽相同,不同的测量方法各有侧重,本文重点介如下四个指标计算方法:
  
  (1)空间基尼系数
  
  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由克鲁格曼在 1991 年时提出,用于测算某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该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其公式如下:
  
 
  
  其中G 为空间基尼系数,iS 为i地区某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或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占全省该行业产值(或从业人员数、销售额)的比重,iX 为该地区生产总值(或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占全省生产总值(或从业人员数、销售额)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取值在 0-1之间,值越大代表集聚程度越高,当G 为 0 时,说明该产业平均分布于各个区域,而当G为 1 时,说明该产业完全集中于某个地区。
  
  (2)区位熵系数
  
  区位熵用于衡量某一地区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主要反映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ijLQ 表示区位熵,ijx 表示第 j地区的第i产业的生产总值(或从业人员数、或销售额)。
  
  ijLQ 值越大,则表示i产业在 j 地区相对集中程度越高,比较优势或专业化程度越明显。
  
  ijLQ >1,表明i产业在 j地区相对集中,比较优势明显;ijLQ <1,表明i产业在 j 地区未呈现出相对集中态势, j 地区的i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或专业化程度较低。
  
  (3)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通常是测算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性指数,指某行业内部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可以量化地区的行业规模。具体计算公式为:
  
 
  
  1iX 表示地区i的规模,N 表示地区数。根据该指数,HHI 越大,表示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
  
  (4)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
  
  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适用于测度不同单位间产业结构的总体差异。一般来说,是通过就业统计数据来构造区域分工指数分析地区的专业化。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kD 为区域专业化分工指数,表示两市r和k 之间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程度。
  
  irE 为r市i行业就业人数;rE 为r 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数;ikE 为k 市i行业就业人数;kE 为k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总人数。之所以保留 1/2 常数项,可以使得该指数取值范围在 0-1 之间。
  
  (5)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指在某行业中,产业规模较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指标占整个行业和市场产值之比,指标包括:职工人数、资产总额和销售额等,计算公式为:
  
 
  
  其中分子所表示的含义是该产业中前 n 个规模较大的企业的有关指标(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或者资产总额等)的和,而分母的则表示整个产业中同样指标的总份额。通常来看,行业集中度反映的是某行业中大企业的垄断程度,行业集中度的数值越大,说明该行业中的集中程度水平越高。
  
  具体到应用中,王耀中,任英华,姚莉媛(2010)以 2003 至 2007 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为基础,综合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发现我国现代服务业总体集聚程度偏低,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聚竞争力[19].程佳(2011)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测算出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20].张勇(2012)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和改进的空间集聚指数,从省级和地级城市分别衡量了 2005 以来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变化情况及趋势[21].张旺,申玉铭(2012)以就业人数为研究基础,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和克鲁格曼专业化,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发现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典型非均衡性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势态[22].刘跃军,李军锋,王敏(2015)采用区位熵方法研究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主城区集聚态势、整体集聚水平较高,但各行业差异较大[23].范晓霞,刘静玉(2016)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24].
  
  2.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是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Searle(1998)以悉尼为研究对象,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展现出中心性、专业性的特征[25].Grimes(2007)发现劳动力供给、产业间联系是促进计算机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因素[26].可见,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已经得到验证。国内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研究较晚,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盛龙,陆根尧(2013)基于 2003-2010 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整体表现出从东北、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27].李佳洺,孙铁山,张文忠(2014)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进而对小同行业的集聚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是首位城市集聚模式,科研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是位序规模分布的模式,金融业则是均衡分布的模式[28].二是区域层面。张旺,申玉铭(2012)发现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表现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的态势,并指出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城市定位和集聚特征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29].赵维良等(2013)研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时,发现科技技术综合服务业和金融业集聚度分别排代表最高和最低集聚度,并指出辽宁省需要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促进分工优化和协调[30].三是大都市层面,高运胜(2008)分析了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和布局,并提出提出开发区向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集聚区市场化导向等建议[31].邱灵,方创琳(2013)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研究,并指出由于北京市功能区间发展差异增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逐渐扩大,且流通、商务、科技服务业等行业空间集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多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陈建军,陈国亮,黄洁(2009)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对全国 222 个地级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着的影响,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33].
  
  罗芳,杨良良(2013)对长三角 16 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时,将知识密集度、使用外资、工业发展程度、信息技术、人口规模、政府因素 6 个指标作为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制造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知识密集度对除金融业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大,实际使用外资的影响与假设相反,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成反比,人口规模对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外的行业影响较大[34].盛龙,陆根尧(2013)分别从行业和地区层面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行业层面上,制造业需求、信息化程度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着的影响。在地区层面上,制造业集聚、地方保护等影响显着[35].丁静秋和赵公民(2013)在分析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后,发现产生影响的指标主要包括产业关联、人力资本、政府投入、城市规模和对外开放水平等指标[36].金飞,陈晓峰(2015)利用区位商指数对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模型,从制造业发展、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外商投资、政府政策 6 个因素出发对我国东部地区十个省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37].
  
  2.3.4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目前,具体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关的研究较少。真丽倩(2014)从时空角度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并构建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模型。研究发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不明显。整体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保持平稳中略有上升的趋势,但内部各行业集聚水平趋势不一[38].李苑(2015)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福建省 1997 至 2013 年的金融服务业集聚水平后,进一步探讨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福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39].陈增明,陈锦然,余香(2015)发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差异较大,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贡献度较低[40].余大杭,蔡经汉(2015)借助各地级市单位从业人员面板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福建省 2003-2012 年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测度,并研究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的的互动与集聚效应[41].钟惠芸,郭其友(2015)借助区位熵指标,测算出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实证分析表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正在或已经形成,但地理分布不均衡,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和政府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起了推动作用[42].
  
  2.3.5 文献评述
  
  由已知文献可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范围包涵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和特征、集聚水平测度、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正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
  
  前人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广阔视野。在测算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时,运用的较多的是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考虑了地区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影响,主要反映市场的垄断或竞争情况,同时对数据要求比较高,所以实用性不高。行业集中度同样也较大程度上反映行业垄断程度。具体到指标数据的选择上,在指标数据的选取上,主要采用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法人单位数和增加值,由于目前我国服务业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在省级层面的数据主要选取增加值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指标,在地级城市层面的数据主要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这一指标。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前人研究指的标选取多集中在城市发展、政府支出、产业结构、制造业规模、对外贸易和人力资本方面。鉴于此,本文在研究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时,主要考虑产业升级、对外贸易水平、政府财政支出水平、制造业增加值、城镇化率、人力资本六个方面。
  
  但是目前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多是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服务业较发达的地区,导致研究结果不具有一般性,而针对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方面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空间布局时,学者们普遍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比较分析。因此,本文主要弥补这两点缺陷,探析 2004 年和2014 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