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互有”现象探究(4)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制;沈亚丹
发布于:2017-06-26 共7882字
石图像不讲传统,以致“无端”而“怪怪奇奇”的原因①。那么苏轼画作的“怪奇无端”难道是戛戛独造的吗?接下来,我们结合相关文史材料和画史材料,分析论述《枯木怪石图》的笔墨语言对“画中有诗”的呈现。
  
  在苏轼画作中,木、石等构图元素的造型虽有别于传统绘画,但也并非“无端”.从相关题跋看,历代评论者认为,枯木图像更主要地是对文学传统中枯树意象的继承。相关题跋如下:
  
  刘良佐跋文:润州棲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今七十余,须发漆黑且语貌雅适,使人意消。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仍约海岳翁同赋。上饶刘良佐。
  
  刘良佐题画诗:旧梦云生石,浮荣木脱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
  
  米芾题画诗:米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俞希鲁跋文:余读庾子山枯树赋,爱其造语警绝,思得好手想象而图之,卒不可遇。今观坡翁此画,连惓偃蹇,真有若鱼龙起伏之势,盖此老胸中磊砢,便自不凡。子山之赋宛在吾眼中矣。②

    刘诗的“家林”、“忘归”及米诗的“岁晏未言归”,隐晦地将枯木图像的文学蕴藉指向了《诗经》传统;俞希鲁跋文则沿着这一文学传统,将枯木图像与庾信《枯树赋》联系起来。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③

        庾信《枯树赋》:“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④

        苏轼《新葺小园二首·其一》:”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唯恐鬓苍苍。应成庾信吟枯柳,谁记山公醉夕阳。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⑤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柳》:”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⑥从《诗经·采薇》到庾信《枯树赋》,到苏诗,再到刘、米题画诗和俞跋,文学传统中的枯树意象蕴藉着离愁别绪和羁旅思归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通过今昔对比,附着于”摇落“伤情之上。飞鸿、圆月、故园、枯木,能够表达思乡和羁旅的文学意象有很多。在绘画上,苏轼选择了枯木。在俞希鲁看来,枯木图像的虬屈盘旋、树梢的枝杈列举,正是对庾信笔下”鱼龙起伏,节竖山连“图像的具体呈现。
  
  此外,刘良佐的题画诗有”支离天寿永“,而苏轼题画诗《题过所画枯木竹石图三首·其二》有”散木支离得自全“,此二句都是用《庄子·人间世》的典故。在苏轼和刘良佐看来,虬屈的枯木图像暗合庄子寓言中的树木形象⑦,隐喻了”散木不材“的庄学思辨。
  
  苏轼画作中的枯木造型之所以与绘画传统有较大的差异,归根结蒂是因为这种”怪奇无端“的形象并非是对自然物象的描摹,也不是苏轼无缘由的生发,而是源于早已深入人心的诗文、寓言,是他对学意象的图像呈现。

        ①米芾:《画史》,北京:中国书店,2014年,第42页。
  ②据眉山三苏纪念馆所藏苏轼《枯木怪石图》摹本,刘、米、俞三人的题跋诗文皆附于画后。
  ③《诗经·采薇》,见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1页。
  ④庾信:《枯树赋》,见庾信:《庾子山集注》,许逸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3页。
  ⑤苏轼:《新葺小园二首·其一》,《苏轼诗集》,第121页。
  ⑥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柳》,《苏轼诗集》,第140页。
  ⑦《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南泊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7181页。
  
  

原文出处:李制,沈亚丹. 论“诗画互有”——以苏轼诗画作品为例[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31-1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