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互有”现象探究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制;沈亚丹
发布于:2017-06-26 共7882字

        摘要:相对于苏轼诗画思想中的其他论点,“诗画互有”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明晰性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文学与绘画两种艺术门类互喻、互仿的可能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路径。而《记承天夜游》等诗文作品蕴藉的画面感与《枯木怪石图》隐喻的文学意象,则为我们探讨苏轼诗画思想提供了具体的文本。
  
  关键词:苏轼;诗画互有;《记承天夜游》;《枯木怪石图》
  
  “诗画互有”的提出,是基于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① 的论述。对这一论述,学界尚未形成专门术语,类似的表述又有“诗画互文”② 、“诗画互彰”③ 等。“互文”本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互彰”又缺乏传统文论、画论的有力支撑。笔者认为,与其挪借,不如用苏轼原话,以“诗画互有”作概括。实际上,及云辉《“诗画互有”论的美学意义》已经对此作出过学理的论述④ .
  
  苏轼诗、画创作注重“互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重维度:第一,其文学作品建构画面时,注重营造审美空间;第二,其画作笔墨语言的细节蕴藉了文学意象,能轻易将观者的审美体验引向文学传统;第三,他以绘画题跋的形式论述诗画思想,使作为文学体裁的题跋诗文成为沟通诗、画的枢纽。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通过文本细读方法,进一步发掘“诗画互有”的意涵。
  
  一、诗文作品中的画面呈现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其诗学传统。从诗中“看到”画,可追溯至古代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⑤ .也就是说,诗歌在春秋时期就“具备可以观看、可以观赏、可以观察的综合艺术效果”⑥ 了。苏轼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诗学传统,创作了“可以观”的诗作《晚眺》: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⑦

        ①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09页。
  ②张荣国:《诗画互文---从苏轼、王诜唱和诗新解王诜〈烟江叠嶂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年第1期。
  ③李彦锋:《中国绘画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7页。
  ④及云辉:《“诗画互有”论的美学意义》,《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⑤程树德撰:《论语集释》,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12页。
  ⑥傅道彬:《“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⑦孔凡礼点校本《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未收《晚眺》诗,宋人桑世昌编撰《回文类聚》云:“《晚眺》,七言绝,此首神智体,东坡苏轼。”见桑世昌编撰:《回文类聚》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12页上栏

   

原文出处:李制,沈亚丹. 论“诗画互有”——以苏轼诗画作品为例[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31-1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