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电视访谈节目与日常生活中言语打断现象的关系分析
打断现象是在人际交谈中发生的,对打断现象的研究也是首先从日常会话交际中开始。
在日常会话中,打断现象的发生相对随意。参与交谈的各方是一个平等的谈话地位,不存在是会话的掌控者,打断也是自然交谈状态下的流露,没有刻意性。
但电视访谈节目是有预先设定的会话主题,主持人是会话的控制者,打断也是存在目的性的。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打断更简单,是一种交谈者自身主观发生的一种语言现象,而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言语打断则是更有计划性。日常生活中打断现象的原因有四种,即赞同型、解释型、帮助型和主观情绪型。前三种原因与电视访谈节目中打断现象发生的原因有重合的地方,但主观情绪型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绝对不会存在的原因。电视访谈节目的原因有六种,包括控制话题、控制时间、引出话题、平衡话语、解释说明和表示反对。这六种原因都是为节目整体来服务的,主持人是对话的控制者,但是不会因为个人的一种主观情绪来打断嘉宾的谈话,这是无意义也是主持人的素养所不允许的。
从言语打断的方式和模式分类来看,李悦娥和申智奇概括了 9 种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打断现象,而这 9 种现象都是发生于会话的 TRP 之上,而不是按照固定模式和方式来进行的。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打断,目的性和计划性就是不存在的。
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打断方式概括为请求式、直言式、道歉式和总结式。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打断方式也包含这几种,但却不能全数概括。在一个平等、轻松、随意、自然的谈话场中,打断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流露,而不会有刻意的效果。从打断的模式上来看,日常生活中的打断很难完全概括出话题转换型等 6大模式。在 Sacks 等人提出的会话模式中认为,TRP 是交谈进行下去的关键位置,如果会话打断了 TRP 存在的原则,就可能会发生言语打断现象。而对这种打断进行详细分析,更稳妥的方法则是根据打断的次数、打断的成功与否、参与交谈的说话人的状态进行区分,所以才有了李、申二人提出的 13 种会话分类(其中包括 9 种言语打断现象)。
从打断现象的功能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打断现象是打断者就对话内容发出的自然反馈,在李、申二人提出的 9 种日常生活中的打断模式中可以看出,打断者进行打断后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补充观点、提出见解和发出一个倡议等等。而这不是按照预先设定的台本完成的。但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实施的言语打断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也有其特定的功能,前文已做分析。
但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由嘉宾发出的言语打断,其功能、模式和分类就简单一些。嘉宾实施的打断的原因有补白、承接和提出异议三种,而这三种原因都是嘉宾根据当下交谈内容作出的自然反馈,也是从自身谈话内容出发而完成的打断过程。在节目中,嘉宾是会话的参与者而不是会话的控制者,他/她所作出的反应并不是根据节目的预先设定而完成的。当然,节目制作前有过特别沟通的嘉宾则是另当别论。
小 结
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打断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主持人完成的打断,可以概括为六种模式,即话题转换型、抢夺发言权型、不认同型、帮助型、认同型、澄清型,其中话题转换型打断是主持人更常用的一种打断模式。不同的模式有其不同的主要功能,顾曰国提出的会话分析中的向上、向前、向下功能同样适用于电视访谈节目中对主持人言语打断功能的分析。
主持人进行言语打断需要在现场的环境下做出即时的反应,也需要根据节目的定位进行选择。如果节目的定位是一种斗争性比较强的节目形式,那么较多的言语打断更能激起对方的斗争欲望,节目的对抗性更强,也就更可以吸引受众。
而如果节目的定位是一档温和的交流访谈节目,那么主持人在打断时就可以选择请求式、道歉式更好一些,从模式上看,话题转换型对节目效果更佳。所以,不同的言语打断模式、方式对节目的效果会有不同影响,节目的定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主持人的选择。但是盲目地哗众取宠并不可取。
由嘉宾作为主体而完成的言语打断现象,其斗争的火药味更浓,嘉宾出于为自身话语权服务的考虑,打断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话题阐述明确。补白、解释和提出异议是嘉宾进行言语打断的原因,直观上看也可以概括为嘉宾的言语打断所能起到的作用。
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言语打断是日常会话中言语打断现象的一种,它是言语打断在机构话语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特点和模式等内容是在电视访谈节目这一机构话语的框架下凸显的,所以这种打断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