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育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哪种能力,英语的工具性都很明显。因此,我们的英语培养非常注重实践性,但是这种教育过于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削弱了人文主义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就造成了学生物欲情绪和功利倾向,人文素质的日益浅薄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使得人文通识教育无法落实,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辨能力差、知识面窄和缺乏创新能力。为了打破这种硬性教育,外语界对人文通识教育的呼声开始响起。
2、英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三种弊端,一是教学目的缺乏人生体验和学生价值观,缺乏价值认识能力;二是英语教学内容过重地强调英语的地位,忽略英语本身的人文通识;三是教育界中缺乏人文通识的师资队伍。
我国英语教师大多是在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下出师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已经失去了人文通识的认知。因此,在进行英语人文通识的改革中教师往往有些力不从心,这是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甘阳,2011)而我国英语教育中的弊端则是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大众化与精英化的教育,复合型人才与英语专才的冲突。
如今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没有提升英语质量的教学,这与中国教育界在9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和20世纪盛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相悖。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权衡专业与人文通识是要考虑的第一问题。
2006年有学者提出:英语教育不仅要突出专业特点,还要加强人文教育,致力培养人文通识型或者通用型的英语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通识成为了高校英语教育中新的改革之路。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称得上是人文通识,它是怎么起源的,又是如何实现教育的人文与素质向结合等问题,引导着教育界的不断探索。
3、人文通识教育如何界定通识教育
就是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也称之为“文雅教育”。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eles是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教育思想,Aristoteles认为“最高尚的教育是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促使人的道德、智慧、身体的和谐发展”。中国的特色素质教育、西方近现代教育、古希腊的自由教育都不是现代意义的人文通识教育意义所在,但是它们三者都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的特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共同发展。但是在实践教育中往往智、德的要求高于体、美、劳;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则是重点培养知识的广博性,并不要求人的道德素质与知识同步提高;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是以发展理性教育为目的,但是局限性和阶级性非常高,只针对少数人。(曹光久,2011)现在人文通识教育是一个囊括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的综合教育体系,人文通识教育是与人的培养相结合,以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目标。人文通识教育蕴含两层含义,广义是一种教学理念、教育境界和教育理想;狭义则是大学教育中除了主修或者专修的课程以外,目的是确保学生知识的平衡和知识的广度,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市场化的今天,就是否将人文通识教育引进大学的课程教育中,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讨论,欧洲和美国在高中就设立了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所以引进是毫无质疑的,焦点是在于人文通识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人才。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强调人文通识的教育。所以开展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的社会素质和创造能力突出的全方位人才是人文通识教育的出发点。
4、高校如何实现以人文通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人文通识理念是指英语教学中,要把“人”和“公民”作为人文通识的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和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判断能力,实现人格、发展理性、涵养道德和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目标。其次,人文通识教育是人的全面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的是知识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将国外的传统文化与自身语言知识技能相结合。目的不仅是对理智方面的训练,使学习知识的同时,人的心智得到解放与自由。(胡文仲、孙有中,2011)人文通识的英语教程中,要抵制简单模仿和形式主义。要使人文通识教育成为大学低年级的核心课程、基本课程,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就不能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叠加,而是有若干个学科知识的融合整编的新课程。人文通识教育应该摆脱泛泛而谈的概念知识,而是逐渐向经典着作的阅读讨论为中心。如中国人文经典、中国文明史、西方人文经典、西方文明史来确定通识教育的课程基调。每一个核心课程体系卜可以增设不同的课程种类,课程的数量上要少而精,结构上追求延伸性。
人文通识教育应该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阅读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邱咏梅,2011)笔者认为大学教育并没有完全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资源,众所周知,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都是以小班集体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采用助教的形式进行通识教育,但前提是助教的参与者都是出自研究生学历。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借鉴,建立研究生助教的制度,对高校甚至是中学开展人文通识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复旦和清华大学已经开始效仿这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采取研究生助教的方式加强通识教育,不仅能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讨论与辩论能力。
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
5、结语
本文所提倡的是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通识教育体系的理念,是为了使英语教学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上理性地反思现在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彻底否定现在复合型人才教育的模式,使人文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真正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教育内涵,使英语学习在发展理性、涵养道德、追寻生命意义的旅程中实现人生指导。英语人文通识的教学模式,是在优化英语知识课程的同时,使得英语更加广阔地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实现跨学科的整合,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问题与学习方向。人文通识教育是一种双向的教育,它包括教育者本身的道德水平与素质涵养以外,通识也涵盖受教育者的道德与素质的培养。只有教育者自身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的链接才不会中断,从而继续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