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支目标清晰,岗位职责明确,知识、能力与素质互补,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协同推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对于培养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人才培养品牌至关重要。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不仅从理论上对教学团队的形成历史、目标定位与建设策略作了思考,也在实践上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提高运行绩效、加强考核与管理等方面为推进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成果,为我校推进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可资参考的经验。本文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的培育、建设和运行状况为例,对我校基于品牌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能力提升途径作尝试性探索。
一、本科品牌内涵的细化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打造本科品牌,还需进一步将学校品牌本科的内涵要求细化为一些能量化和可操作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和标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关键技能培育需抓好关键共性应用能力和学校特有关键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支撑与保障条件就是构建一支与此相适应的专业教学团队。
作为一项重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是以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重要的实践环节为主要内容,以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去整合师资队伍,形成一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建设一支高质量、有效率的专业教学团队,最重要的优势在于通过教师合理定位,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水平;通过共同研讨、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以整体优势来提升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预定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科学设计能力、较高的业务能力、较强的执行力与协调发展能力。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的各项任务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并从办学条件和制度体系上为之提供有效的激励。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的培育、建设和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校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人才强校”是学校第一发展战略期的三大战略之一。早在2007年,学校就制定了《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岗位设置与上岗条件等提出了要求。2009年《重庆科技学院2010-2014年课程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以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抓手推进课程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和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路。
成功申办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后,尽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先天不足,学院仍高度重视落实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各项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团队的各项规范推进相关工作。经过多年培育,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雏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变得清晰,教师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与打造品牌本科生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而言,学院的专业教学团队在建设内容、师资队伍培养、办学条件、激励与考核制度体系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一是专业建设工作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团队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我校缺乏历史传承。办学经验的不足、教师能力的欠缺影响了专业建设规划的科学制定与顶层设计。兴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来,尽管学院一贯坚持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但人才服务面向、专业办学方向、核心技能考量、主干课程群的设置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调整才最终基本稳定下来。专业带头人、系主任的多次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工作的连续性。在这种背景下,依托专业建设规划和主干课程群来配置教师资源,形成高质量与合理结构的教学团队自然受到影响。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的先天不足影响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建设质量。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在原经济法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的。
当时的牵头申报人虽有教授职称,但所学专业与研究特长在所申报的专业中并不具有优势,对专业前景和专业建设核心要点认识有一定局限,没能实质上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影响了专业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骨干与主讲教师的缺乏也使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质量与推进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任教师超过70%的数量是合校升本后新引进的师资,初始专业对口的教师队伍比例仅占30%,初期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约占20%,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占到90%,约70%的教师毕业于本市高校,90%以上的教师缺乏专业职业经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院也曾聘请了来自国内名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顾问,但在短期内形成一支有较强支撑力的骨干与主讲教师队伍还是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教学平台与质量工程建设的滞后影响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凝聚和锻炼。在学校第一战略发展期,受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优先次序安排和自身师资结构的制约,学院对专业教学平台与质量工程建设的内涵、要求把握不到位,建设经验严重缺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平台与质量工程建设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缺乏对一些重大专业教学平台与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申报与建设经验,使得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缺乏较好的凝聚和锻炼机会。
(二)师资队伍培养
为了较快地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主动“走出去”开阔教师眼界和提升教师素质。到目前为止,学院抓住“学校名师工程计划”先后派遣5名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派遣数十人次到国内高水平大学进行课程进修或参加教学工作经验学习研讨,鼓励青年教师晋升职称、攻读博士学位或获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也通过积极“请进来”以借智加快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到目前为止,学院除了请武汉大学的教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外,还请了校内外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来自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教学建设思路与方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设计指导、实践教学运行、主干课程设计等关键教学环节进行业务指导,甚至参与教学运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院教师队伍的缺陷,为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打造品牌本科生所需的关键技能培养要求来说,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到工作实践一线进行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很少,获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严重不足,使得专业技能与职业类课程的师资相当缺乏,照本宣科的现象突出。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进行科学研究,或开发专业课程的训练相对少,使得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促提升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做得不够。
教师受到教学建设项目的高水平培训很少,在短时期难以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办学条件
一是“多地办学运行”的现状加剧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困难。多地办学的情况下,教师忙于往返各校区教学,交通条件的不便等因素客观上影响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负责一个专业建设的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的时间没有得到保障,使得同一专业的各位教师对国家、重庆市、学校的相关文件学习不够,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共性与专业技能要求、课程群组的设置与建设等方面没有形成共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方面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教学团队的实施效率。二是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够高,历史积累的办学资源条件不够丰富,制约了通过“合作开放”凝聚和打造教学团队的实施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文科专业中是一个设置学院数量和招生人数均靠前的通用性专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差异化办学来打造品牌本科,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通过“合作开放”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提供支撑。然而,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和新专业,学校过去长期的专科办学经历虽在教学经验条件上积累了不少优势,但在社会资源的支撑条件上显得非常薄弱。尽管学院非常期待通过“合作开放”凝聚和打造教学团队和提升教师能力,鉴于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够高,历史积累的办学资源条件不够丰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其它高校和社会呼应的机会还不是特别多。如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建立较稳定的“校外教师企业工作站”等凝聚和打造教学团队途径的实施效果还不显著。
(四)激励与考核制度
学校与学院对教学团队的构建思路与实现途径作了较好的总体部署,但推进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相关的激励与考核制度还不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相对于打造品牌本科生核心技能要求来说,最缺乏的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虽然学校曾明确提出青年教师成长的“三个经历”要求,但是,到企业去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激励与考核制度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专业快速发展,新引进的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对教师工作实绩的考核过多地偏重于教学,对相应的教学建设与能力提升类的考核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降低了一些教师工作投入和提升自己能力的积极性。甚至有新教师到校六七年除了正常完成授课外,其他方面无任何成就。职称评价体系过分关注教师个人基本工作量和科研成绩,缺乏教师各项成就与对专业发展贡献度联动考核的内容要求,教师个人成长、教学团队凝炼和专业质量提升没有协调发展。
教师为职称而职称的追求,使得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现象相当突出。如研究论文、课题申报、毕业论文题目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与本专业相关度低的现象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激励与考核制度体系缺乏或不完善,事实上降低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效率。
三、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能力的对策探讨
在学校第二个战略发展机遇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现由跨越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必须适应学校建设特色科技大学的需要,围绕学校的“314”发展总体思路,抓住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造就教学名师”的机遇,以打造品牌本科生为目标,在总结前期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凝炼高水平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一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确保推进专业教学团队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顶层设计要以专业建设规划为龙头,协调好课程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校外实习实训与创新基地建设规划,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具体思路是: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品牌本科的内涵细化为关键共性应用能力和学校特有关键专业技能培养后,加强各项课程、校内外实习实训环节与创新能力设置的素质指向性,并依据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优化各教学模块群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特长去优化配置教学团队,制定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安排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各项工作的优先次序、重点工作和目标设计,切实避免因缺乏统筹安排造成各项工作杂乱无序、浪费资源的现象。
二是在适度发展师资队伍规模的基础上,重在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依托学校“名师造就”工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强化其岗位职责落实到位。学科专业带头人要加强对市内外其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优势、特色凝聚、课程设置、素质架构等了解,把握社会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需求的演变,并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专业历史积累,设计好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品牌本科的核心素质与能力支撑,避免因“贪大图全”“因人设课”“盲目照搬”“闭门造车”等原因对专业教学团队能力提升的制约。在搞好专业教学团队设计的基础上,要按照“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优势互补”“分类发展”“能力提升”的原则加强骨干与主讲教师的培育。对于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重点围绕理论类和工具类主干课程建设与教学提升能力,以确保提升学生专业分析能力的规范性和高水平。对于应用能力偏弱的教师,通过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到企业对口单位去参加专业实践或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使他们熟悉与深化理解职业流程和关键岗位技能要求,逐步引导他们围绕专业核心技能提升能力。
学科专业带头人特别要通过定期召集教研活动、组织公开教学观摩和教师技能竞赛等形式加强与两类教师队伍沟通,共同开展业务学习,修订教学资料,在深化理解共同发展目标要求与强化各自岗位责任的前提下,提升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相互支撑力度。
三是统筹协调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凝聚和锻炼。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总体水平有所提升的情况下,学院要创造条件以项目申报为载体培育和提升教学团队能力。为使各项教学研究与改革、支撑平台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能对培养品牌本科生起到有效支持作用,应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参加各项目的申报与培育。在申报之前加强研讨,最好制定出一个年度申报与建设计划,对每一个项目的申报进行团队充分论证,确保各个项目研究与建设成果能够在后期有效集成,互相呼应与支持。
同时,也使团队成员通过项目载体将个人的发展有效融合于团队的发展中,避免各自为政影响教学团队的执行力与运行效率。
(二)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培养的各项工作要服从于品牌本科生打造和特色专业发展的需要,打造“最合适”而不是“最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鉴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经验缺乏的现状,可引进或借用高水平的外来智力,针对前一阶段我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第二个战略发展期“实施卓越文科计划”“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改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机遇,科学修订与完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各项顶层设计,通过反复研讨和培训使全体教学团队成员明确知道“我们将走向哪里”。将教学团队每位成员优化配置在相应的岗位,细化岗位职责和各项工作评价质量标准,让团队的每位成员知道“我重点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怎样与团队其它教师的工作衔接”。在此基础上,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关键教学环节的建设和各个教学项目的专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通过每学期组织教学工作研讨会“以会代训”,使“团队成员知道我该怎样做,现有工作如何改进”。在专业教学团队内部,也要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对主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他们围绕团队建设目标设计自我能力提升与培训规划,调动学院资源对此有针对性地倾斜。
(三)办学条件
针对多地办学运行给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利用绩效工资改革和实施学院制的机会,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强教师凝聚力建设。特别是要把教研活动的定期化和科学化作为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进一步改进教研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将教学研究、建设和改革,而不是将布置工作作为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内容。机会合适可组织教师对相关教学文件学习成效的考核和关键专业技能的业务竞赛,将其成绩和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一起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于长期不参加教研活动、对学校教育教学文件不熟悉、对关键教学环节业务学习不投入、对教学建设类项目不参与或消极参与的教师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虑。
鉴于办学校外资源条件薄弱的状态,除了继续依靠教师个人向外拓展外,重点要依靠学校的整体力量,帮助文科专业依托行业或地方大企业建立专业群的综合“产、学、研”平台和“跨专业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降低文科专业分头出击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从长远计,一方面建立已毕业学生定期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通过逐步丰富校友资源为教师融入社会实践提供机会与平台。另一方面,建立“校内外教师”合作建设的长效机制和相关管理与激励制度,通过“合作开放”,特别是加大兼职教师队伍来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学团队的资源和空间。在校外资源的拓展上,可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拓展”的方式,先行选取几家与我校有一定合作意向的单位共建“教学与研究工作站”的方式,选取最薄弱或最有机会合作的几个关键教学环节,尝试性开展团队工作。要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经验,以较好的合作成效激发各方参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激励与考核制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学校和学院已出台教学团队激励与考核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安排,根据教师在教学团队中的地位、职称结构、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相应的激励与考核制度。如,将教师外出或参与教学培训的经历、到实际工作岗位参与实践锻炼、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职称评审条件;将专业发展贡献度和在教学团队的贡献度纳入教师评优评奖的内容要求。
同时,还要重视引导教学团队成员更加关注团队发展、积极将个人发展融入团队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
如,加大对团队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对成果的奖励更加向团队项目倾斜;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纳入教学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责任目标;在项目审批、专项支持中优先推荐与支持教学团队列入项目建设规划的项目。此外,还要完善教学团队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机制,防止一些好的想法和思路不能及时得到贯彻落实或流于形式;将教学团队管理的重心前移,将考核的重点逐步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如,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考核中增设进步率指标和反映建设过程的过渡性考核指标;在扶强扶优的同时通过院内定向支持加大对当前条件不成熟但长远发展有潜力的教学团队的培育力度;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年度考核,对建设成效显著的教学团队建设实行滚动支持。最后,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教师提升能力内动力的机制设计。如,对于到企业实践部门参与岗位实践的教师可以折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将与企业联合开发教学资源的成果纳入教学成果奖优先考虑的范围;把参与能力提升的各种培训经历纳入教师职称评价、申报各种教学质量工程的必须条件等。
参考文献:
[1]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4]任晓光.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
[5]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6]唐龙.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关键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