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时间:2017-06-09 来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吕文慧 本文字数:5615字
【摘要】案例教学能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用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积极性不高、案例选材缺乏创新等问题。在教学中,应从案例的形式、案例的组织方式、案例的教学方式、案例的选材及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题型这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期实现案例教学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师;学生;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直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图表和公式提不起学生太多的兴趣?为什么学过微观经济学的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只能把基本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和课堂里?为什么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读了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才发现,微观经济学教学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案例,与实际生活和现实经济密切相关的案例,同时,案例的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经济学的美妙在于它的理论,而经济学的力量则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罗伯特#弗兰克在《牛奶可乐经济学》系列中用最有趣生动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生活中最常见却经常被我们忽视的经济学事件,让深奥的理论被读者所接受,让每一位读者成为“经济学家”,让案例渗透到微观经济学的每一个经济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范例教学法。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意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之义。因此,所谓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一定的教学目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典型的事例,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当事人的角度,身临其境地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是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问题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微观经济学的结论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离开假设条件,结论就不成立;二是微观经济学使用很多分析工具,如定量和定性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等等;三是图形较多且复杂;四是数学知识使用频繁。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知识逻辑性强,体系完整,但过于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辅助,会使得本科低年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因而,作为载体的案例能让微观经济学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通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事变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
(三)可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教学整体设计,通过选编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形成师生间交流与互动。
(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案例教学教材贴近实践,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学生的所学知识和潜能来解决问题,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初步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的心理准备、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比如讲授“需求弹性和厂商收益之间的关系”后,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某种商品(比如按摩仪器)的销售商,应该是降价还是提价销售?
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经验不足和教学方法不当成为发展瓶颈。
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相当高,除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要能够将案例灵活准确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目前,高校中的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仅仅将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插入简单的几个案例,这样并不能改变学生理解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因而案例教学也没有能够起到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往往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配合教师展开案例讨论,导致案例教学效果差,教师无法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降低了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因素。
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内容、设置讨论问题外,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善于思考,通过经济理论来解释案例内容,再通过案例内容来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目前,高校中的多数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低年级学生,经济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长期习惯于被动学习,对主动性思维要求较高的案例教学从心理到知识准备都不充分,这使得课堂上很难开展案例教学;二是微观经济学作为考试课,考试内容主要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学生为了考试成绩取得高分,课堂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案例内容的学习;三是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考试”和“考证”上,课后不愿花太多时间去查阅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案例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受挫,难免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使得案例教学流于表面现象。
(三)案例选材缺乏创新。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内容的选材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使用的案例多数是直接摘自国外的经济学教材。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学生很难进入案例情景中,这样案例教学的作用甚微。比如在讲授“经济资源稀缺性”时,多数教科书上直接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该案例虽然能反映微观经济学要对稀少的资源进行配置的原理,但学生对“黄油”和“大炮”这两种商品似乎比较陌生,这样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教师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比如在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多数教师结合“吃包子”案例来解释,在讲授“机会成本”时,结合读大学的机会成本来解释,这样的案例过于陈旧和简化,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案例内容的选材应该与时俱进,引入创新理念,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吕文慧. 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7-120.
相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