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休闲农业是贯穿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几年,随着苍南大力推进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平台建设,与台湾的休闲农业合作项目也日益增多,已有台商投资或台资与本地企业合作投资的阿里山农庄、锦丰农业、日月潭等台商农业项目在苍南投资初成规模,投资创业取得初步成效。为此,本文通过查阅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考察苍南休闲发展实体、立足于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展开论述,重点阐述了苍南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探讨了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苍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得出研究成果:认为苍南县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深厚的基础和适逢难得的发展机遇。苍南县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引导,也给苍南县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创造新的机遇。
首先,笔者通过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方法,对当前国内外有关休闲农业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论述,从而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功能、特点及成功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得出苍南县发展休闲农业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了苍南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总体概况。在此基础上,运用 SWOT 分析法,对苍南休闲农业内外部条件的进行了充分比较和分析,笔者认为苍南县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和浙江南大门的区位优势,还有浙江省首个省级对台合作平台――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平台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台现代农业合作,能有效促进苍南休闲农业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同时,苍南发展休闲农业,还存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经营能力不够强;地方财力薄弱,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另外还面临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同业竞争,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张排挤了农业用地指标,休闲农业项目发展只能依靠现有的要素资源,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增加项目内涵来发展,因此发展的进度受到土地要素的制约会越来越明显。
论文最后,立足苍南县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典型案例实践调查分析,依据休闲农业相关基础理论,得出了与苍南本地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相适应的对策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完善苍南休闲农业开发格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和督促;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撑;注重旅游宣传,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休闲农业;理论基础;发展研究;发展策略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 1 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休闲农业研究存在的不足
1.3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 2 章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及功能
2.1休闲农业相关概念界定及特点
2.2休闲农业的功能
2.2.1 经济功能
2.2.2 生态环保功能
2.2.3 社会功能
2.2.4 游憩功能
2.2.5 教育、文化功能
2.2.6 医疗功能
第 3 章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 SWOT 分析
3.1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3.1.1 苍南县农业发展概况
3.1.2 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3.1.3 苍南县休闲农业的类型
3.1.4 苍南县休闲农业经营方式
3.1.5 苍南县休闲农业消费群体
3.2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3.2.1 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
3.2.2 苍南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劣势
3.2.3 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
3.2.4 苍南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挑战
第 4 章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4.1国外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典型经验
4.1.1 意大利--“绿色假期”美誉全球
4.1.2 美国--社区参与的市民农园:休闲农业经营的利益共同体
4.1.3 法国--专业农场: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
4.1.4 日本--都市农业:城乡互动的“食”与“绿”的结合
4.1.5 德国--市民农园:自家庭院的农家生活体验
4.2我国城市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经验
4.2.1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
4.2.2 上海休闲农业发展
4.2.3 深圳休闲农业发展
4.2.4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
4.3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4.3.1 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
4.3.2 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作用
第 5 章苍南休闲农业发展策略及对策
5.1完善苍南休闲农业开发格局
5.1.1 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5.1.2 特色民俗文化创意园区
5.1.3 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
5.2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5.2.1 加强组织协调
5.2.2 优化考核体系
5.3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5.3.1 加大资金支持
5.3.2 保障土地供给
5.3.3 加强人才支撑
5.3.4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
5.4营造社会协同氛围
第 6 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