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 言
1.1 研究的背景
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皆关乎农业。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农业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烤烟产业在以环保、健康、绿色为生活主题,控烟运动风起云涌的今天,在 WTO与 WHO 双重压力下,我国烤烟产业必须积极探索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发展烤烟产业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烟叶产区生态环境,保证烤烟产业提质、增量、增效。这对于促进烤烟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效地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高我国烤烟产业整体水平,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增进我国烤烟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以及保障和增加烟农收入等方面增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显着的影响。几年来,我国烤烟的种植面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烤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在回望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阶段许多不利于烤烟产业发展的许多人为的和非人为因素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严重阻碍了烤烟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现有及未来条件下,确保烤烟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牵引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理应成为我国学术界以及政府机关所要重点关注与探索的重大课题。
本文正是基于我国烤烟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展开对局部地区烤烟产业发展之路尝试性探索和研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具有"九分山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发展基础。烤烟是牡丹江市特色产业之一,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有 50 多年历史,是农民增收、财政征税的"黄金产业".近年来,牡丹江市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夯实烤烟产业基础,全面推广烤烟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加大培训力度,稳定种植规模,提高烟叶质量,提高烟叶竞争力。2012 年牡丹江市烟叶种植面积 1.2 万公顷,产量 3.3 万吨,占黑龙江省的 35%左右,形成了种植面积与科技水平同步提高的良好发展势头,并打造了以宁安市、东宁县为代表的优质烤烟产业基地。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现代烟草农业是当前国内烟草行业发展的主题。2007 年国家局明确提出了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任务,2010 年国家局提出"235"知名卷烟品牌战略,烟草工业公司对烟叶的需求更大也更加严格,"烟叶兴则行业强",烟叶生产关系整个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界于 WTO 与 WHO 框架的双重要求,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并进一步凸显特色烟叶原料在"中式卷烟"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发展现代烤烟来满足卷烟工作对原料的需求,是当前烤烟生产中面临的问题。牡丹江市由于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等原因,烤烟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如基础设施较差,烟叶生产水平低,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组织机制体制体系不健全,生产管理粗放化,规范化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烟叶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烤烟产业能否在严峻的形势下,进一步适应国内烟叶市场发展需求,确保烤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烟叶生产研究多集中于生产组织形式、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烟叶生产、机械化作业、质量与信息管理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但鲜见关于影响烤烟产业发展的综合因素的文献,研究不多,深度不够。本选题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影响烤烟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厘清烤烟产业发展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深化针对不利因素的剖析力度,因地制宜地提出确保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中国烟草行业自身具有独特的多重悖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一,产业发展与烟草行业特殊的行业经济属性相结合,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认识;从特殊行业加深对资源配置、产业组织、垄断竞争、政府规制等理论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丰富和发展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将进一步丰富县域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对我国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在现有国家规制的条件下,积极探索环境资源维护与烤烟产业现代化发展,寻求政府增税、企业增效、烟农增收的平衡机制,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现实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有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路径,走上一条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发展道路。烤烟产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组织部分,本选题的研究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与"三农"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二,研究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研究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对于应对加入 WTO 后国外烟草的挑战,提高我国烟草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和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本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将重点放在了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对象上,对牡丹江市烤烟产业良性发展意义重大,为壮大县域烤烟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烟草行业发展的研究。国外一些学者在分析烟草产业发展的问题中,从定量的角度对烟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如 Hadii M.Mamudu(2008)指出从 1999 年开始,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政府与烟草控制经济学系数威胁到了跨国烟草公司的运用经济参数能力,各大烟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减少热膨胀系数。Huizhong Zhou(2001)对中国烟草行业建立理论模型后认为,在当前中国烟草产业发展中,由于辖区间竞争虽然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的作用,但也可能促使各国政府实行贸易限制,以保护本地区烟草企业。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威胁这些企业的税收时,政府会提供更多的补贴政策或保护效率低下的企业。
第二,关于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国外对于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Susan Anderson,etal(2002)分析了烟草行业公布的数据、有关烟草广告、以及相关机构的观测数据,并重点研究了国外重点重点区域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用于增加烟草品牌的知名度和形象。
第三,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相关研究。"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1980)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1990 年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产业集群理论,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形成了包括四种关键要素的"钻石体系"理论。
从竞争力的视角来分析、研究有关集群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集群不失为一种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企业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创新激励机制,创造出更大的集体财富。除此以外,集群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5)立足于企业内生环境,提出了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模型。由于这种战略分析模型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存在着对主要方面重视不足的局限性。
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相关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非均衡发展理论方面,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0)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布代维尔(Boudevile,1996)将增长极理论从抽象的经济空间转换到地理空间中,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尼科尔斯(Nichols,1969)、拉苏恩(Lasuen,1971)等学者又进一步从地理学角度对增长极重新概念化,着重强调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增长极理论的实质是侧重于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强调把社会有限资源集中到增长潜力大、社会效益高、规模效益和投资效益相对显着的区域,促使区域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强化,形成先导优势,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以外,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运用动态和结构的方法提出的环累积因果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产业关联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等。霍依特、安德路斯等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外向型发展理论,着重强调了不同发展区域、不同发展水平之间贸易的重要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费雪,1949、胡佛,1949、罗斯托,1960)通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等多方面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贫穷到繁荣的阶段演变的规律性,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科洛索夫斯基(1948)提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为我国产业集群研究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产业竞争力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在产业竞争力研究基础上逐步拓展和深化的。阿拉维(1999)提出包括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的两因素评价模型,Dong-Sung Cho(2000)的九因素模型等关于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也有一些国外学者多为典型案例研究(Chenery,1961、Michael R.Reed,1994 等)。在上述理论模型基础上,各国学者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农业竞争力评价体系(Maria Sassi,2003、I?Ferto 等,2003、Pierre van der Eng,2004)以便于利用数量方法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在总体上显现出指标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大的特征。对于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各国相关研究也在逐步从简单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的单一系数(如 Chenery,1961、Matthew Gorton,2001、Dan Rosen,2004)逐步走向评价方法的运用。除此以外,J.M.Antle andS.M.Capalbo(2002)提出应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农业政策时应该把农业生产系统看做一个有管理的生态经济系统,重视自然资源的非交易性。
第五,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1.3.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于烤烟产业发展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区域、生态、水土、环境、人口和科技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
第一,关于烟叶生产经营发展的研究。国家烟草专卖局何泽华副局长在诠释烟叶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时,强调从烟叶生产的战略地位、生产力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理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转变生产方式等方面系统探讨和思考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烟叶生产一方面要做到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使烟叶生产持久性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出了生产要素的可持续性,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传统小生产方式向现代大生产方式转变。2003 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式卷烟"的概念,如何保持烟叶品质特征,形成生产技术和管理规范特色,生产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烟叶,成为适应中国式卷烟发展及配方和标准,改进对烟叶的全新要求。
第二,关于中国烟草农业整体发展的研究。一些学者注重从发展我国现代烟草种植行业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针对我国目前烟草种植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提出基于目前现代化新型烟草发展模式和思考。如朱尊权(2008)提出调整烟叶等级差价模式;黄忠向(2009)提出突破传统烟草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烟草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此进行了探讨;程宝玉、李军萍、符平辉、陈治锋等(2008)从不同角度形成了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
第三,关于区域烟草农业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侧重于对国内某区域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思路、途径及措施的探讨。如李婷等(2009)针对广东省南雄市、林雷通(2009)针对武平县、刘凌峰等(2009)针对湖南省、孟庆宏等(2008)针对潍坊现代烟草农业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对策与建议。陈文婷(2012)硕士学位论文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和政策选择--基于宜宾市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宜宾市烟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宜宾市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
第四,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盖文启(2001)将产业集群描述为"新产业区"现象,结合当前形势,探讨了未来区域及其创新网络的发展趋势。王辑慈(2001)就认为,当前我国一些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的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内,由大量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并充分反思了国内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中的相关问题。金祥荣等(1995,2002)以浙江"块状经济"为实证分析对象,认为专业化产业区是以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中,企业生产规模小,相互同质性较强,并存在着残酷生存竞争,各个企业之间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
第五,关于农业竞争力研究。国内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是在波特模型基础上逐步拓展。如金碚(1997)提出了因果分析模型。许经勇(2000)、向涛等(2002)、帅传敏等(2003)认为,政府支持和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唐仁健(2001)认为,加入 WTO 后我国应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融资创新、组织创新。张昱(2003)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分为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特别就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地区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尹成杰(2003)、宋玉华(2004)提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就注意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政策支持。程国强(2005)认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李景霞(2007)认为,加入 WTO 以来,严峻的外部环境、制约发展的内部体制等仍在影响农产品竞争力。张若昭(2008)认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要素及竞争状态等方面,故应加大农产品高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产品生产的上游、下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帅传敏等(2003)采用市场份额和显示比较优势两个指标体系、周孝味(1996)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长期趋势。尹成杰(2003)等提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唐仁健(2001)提出中国加入 WTO 后应采取非均衡的农业发展战略。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烟草行业的壁垒设置研究相对比较深入,运用定量和定性等研究方法,对各类相关制度进行评述,而烤烟产业的研究文献相对比较少。国内现有文献虽然对中国现代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现有文献偏重于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没有从量化的角度对烤烟产业发展做进一步客观性的佐证和论述。二是现有研究文献对烤烟产业发展现状的解释和行业政策的解读较多,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无论是从中国烤烟产业发展整体角度,还是从区域烤烟产业发展角度切入,大都只是对国家发展现代烤烟农业方向性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对于解决现实性问题的指导程度较低,尤其是对黑龙江这个全国产烟大省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希冀能够努力减少现有研究出现的关于上述两点的不足之处,以牡丹江市烤烟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内其他学者对烤烟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对牡丹江市烤烟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客观的提出近几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对牡丹江市烤烟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烤烟产业提供基础理论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论文采用资料收集和实际调查的方式,沿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围绕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如何发展的中心问题展开。采取理论指导与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实践调查与 SWOT 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对策,为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1.4.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综合分析法。通过收集、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烟草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实地调研法:对牡丹江市的几个重要烤烟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该地的实际情况,分析该地的资源、环境、区位、人力、管理等方面适合烤烟产业的优势,为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做好规划。
第三,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依托相关理论的阐述,采用定性方法对牡丹江市烤烟产业的条件、状况和态势进行定性判断;在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地评价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第四,系统分析方法。对一个地区烤烟产业发展影响的因素很多,与其相关的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何况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与烤烟产业发展相关的因素会不时的发生变化,所以离开系统的因素分析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本文着重从一个区域的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的相互关系出发来分析理解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