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烟草产业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1 共389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第2部分】牡丹江地区烤烟产业发展分析引言
【第3部分】 烟草产业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4部分】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5部分】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第6部分】牡丹江市烤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烤烟产业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现代烟草农业

  现代烟草农业属于现代农业的范畴,具有现代农业的基本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2007 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在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提出了"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性奋斗方向。

  所谓现代烟草农业,其基本含义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

  现代烟草农业的目标与任务可以概括为"打牢一基,实现四化".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其中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机械化作业为标志、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基础设施为保障。

  现代烟草农业的特点: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职业化烟农;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知识化队伍。

  2.1.2 烟叶与烟草制品的种类

  烟叶,原产于南美洲,为烟草工业的原料,世界各地都有栽培。它是一年生草本,属茄科;植株被腺毛,高约 1 米;叶柄不明显或成翅状柄,叶发黏;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花冠漏斗状,末端粉红色;蒴果,种子黄褐色。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球烟草属目前大约有 60 多种,但真正用于制造卷烟和烟丝的,基本只有红花烟草,此外还有少部分用黄花烟草,其他品种很少用。

  现在市场上烟草产品的种类繁多,但国内主要消费的烟草品种是卷烟,占全部烟草产品消费的 99%以上。其中,在卷烟消费中烤烟型占 80%左右,混合型占 20%左右。混合型卷烟和烤烟型卷烟相比,卷烟烟气中的焦油含量低,生理强度大。目前,国外英美等主要国家与我国卷烟消费结构正好相反,混合型烤烟消费占 80%以上。

  2.1.3 烟草产业链

  产业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

  烟草产业包括从烟叶的种植到加工的整个流程,还包括烟草机械、包装等只要与其相关的产业都包括的。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产业链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了四层含义:第一,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第二,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

  第三,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第四,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烟草的产业链是包含种植、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并将之拓展到相关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发展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同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主要涵义表述为:在一个特定区域的某个领域,集聚着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专门化的制度与协会等关联的组织,通过这种区域集聚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与外部经济,以此降低信息交流与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比较有代表的经典理论有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钻石模型",提出形成具有很高地方化特征的产业的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政府。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图 2.1 所示:

  帕得莫和吉布逊提出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本地市场以及外部市场,即"GEM 模型",即"基础(Groundings)--企业(Enterprises)--市场(Markets)"模型的简称,如图 2.2 所示: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提出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促使其集聚的原因在于六个方面:协同创新的环境,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辅助性工业的存在,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顾客的便利。

  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依据:一是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区内的企业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二是节约空间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因信用机制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和约的谈判成本以及执行成本,更加具有效率。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区内企业易于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

  2.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竞争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保证。大卫·李嘉图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某个国家的产业即使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他提出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国内的四个关键因素:一是生产要素,二是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三是需求条件,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政府作用以及相关机遇因素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社会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取利润等方面所表现的竞争能力。比较的内容主要是产业竞争优势,它最终表现在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上,所以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社会比较生产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对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应该突出比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如产业转移、区位优势、产业集聚等。

  产业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里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能力,由技术水平差异形成的产业竞争力称为产业的绝对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还可以理解为由于技术、生产投入差异等因素形成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同产业的相互竞争力,称之为产业的相对竞争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形成了产业差别化竞争。同一产业内部通过产品的差异进行的市场竞争称为第一种产业差别化竞争力;由不同企业带来的竞争差异称为第二种产业差别竞争力;由规模经济的差异带来的竞争称为第三种产业差别化竞争力。综上所述,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获得并利用资源参与竞争能力的能力,是一定综合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具有产业绝对竞争力、产业相对竞争力、产业差别竞争力等三个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其中产业绝对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贯穿其他竞争力形式。产业竞争力的框架模型如下:

  在图 2.3 产业竞争力的三角模型中,我们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层次是产业差别化竞争力--产业相结竞争力--产业绝对竞争力,其中产业绝对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最高层次。三角区域代表产力竞争力的内在要素与表现,其中技术水平为代表的产业绝对竞争力是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并贯穿所有其他竞争力,产业的绝对和相对竞争力要素共同构成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在要素。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部分表示三种不同的产业差别化竞争力及其构成,三角形内的产业竞争力与外部矩形之间的区域代表产业竞争力的外部要素--产业协调要素和产业支持要素。这样,产业竞争力模型就由中间的三角形和外部的矩形共同构成内外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理论途径:

  

  2.2.3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即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自身具有相对于他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相对他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时至今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依然是围绕着比较利益理论展开的。

  但在区域经济理论中,比较优势主要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可划分为静态比较优势与动态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是指依靠自然资源形成的比较优势,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而动态比较优势是指可以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动态的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但在自然资源等静态比较优势上相对较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