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指所涉及到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上至都市,下到农户产销结合、合作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
2.1.2 特色城镇化
特色城镇化,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点,有特点地,有所侧重的,风格独特,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城镇化。是一种全新的模式,特色城镇化的特色是以产业化为核心动力,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的全新的新型城镇化之一,特色城镇化道路是我国某些特殊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标志、源泉和发展之路。
2.1.3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城乡结合发展,互动发展的格局。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政策法规上的调整和体系体制上的改革,减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障碍,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帮助和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2 本文的基本理论
2.2.1 聚集--扩散理论
聚集理论是对城乡动态关系,特别是小城镇形成机制的描述。集聚是因为在工业布局的技术因素影响下,最高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而获得,其结果是工业由农村疏散布局方式集中到农村中心,随后,人口、建筑等要素在农村快速发展。聚集效应的两个子概念: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效益,意指由于一批厂商的相对聚集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或费用的减少。例如工业的聚集,可以共享电力、水源和交通运输等各种基础设施,避免污染的扩散。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的减少。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聚集经济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提供了吸引力和推动力;聚集不经济则构成空间集聚的排斥力和约束力。一座城市的兴衰,实际上由聚集效应的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的综合作用所决定。自觉运用聚集效应的原理指导小城镇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扩散效应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劳动力、市场、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使新的增长点得以形成。由集聚-扩散产生的地域结构变化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该过程中城乡支撑体系的完善是关键一步,没有畅通的流通渠道,资金、技术、信息无法从城市输入,而人口、产业等也无法在农村地域上聚集,农村城市化进程必然严重受阻。
2.2.2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自刘易斯(Lewis,1954)用二元经济理论研究前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以来,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补充和完善阶段。
刘易斯以后,二元经济理论经费景汉、拉尼斯(Fei & Ranis,1964)、乔根森(Jogenson,1967)、哈里斯和托达罗(Harris & Todaro,1970)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研究对象,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完善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这些理论补充阶段的研究已经被系统地写进了发展经济学的教科书中。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通过改变有关前提建设、放松有关假定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修订研究,这些理论对此已经做了系统整理,其中涉及了本世纪以前对二元经济结构出现原因和解释路径的反思,各次级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深入分析和二元经济下收入分配关系的再思考。第三阶段,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扩展研究。本世纪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被作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样的一种研究不发达经济的基准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展研究,本世纪以来国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扩展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
一、对二元经济转换中信用约束与教育的研究;二、运用二元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新问题进行了解释;三、对二元经济中工资扭曲的研究;四、对二元经济转换与收入分配的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我国近几年打破了户籍限制和经济高速增长,大量农村劳动力在现代制造业或服务业部门找到工作,并获得比农业更高的报酬。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现实问题也进一步显现,需要加深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孪生效应的研究,而在研究中需要借鉴这些新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