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30 共3577字

  第 2 章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2.1 公共选择理论

  2.1.1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者是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理论中指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公民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使他人对此产品的消费减少。

  对于此理论,人们在不断的加以完善,逐渐规范了公共物品的两种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使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减少,也可以说消费者的增加是产品的零成本;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被消费的物品不能针对某类人群,也可以说是被消费物品没有排除其他人的权利①。

  公共物品包括国家的国防、安全等,此类物品是由国家提供,公民便会享有公共物品带来的相关利益,同时,公民人数的增长,不会影响到其他公民的国防或安全服务。本文提出此观点,可以将文化看做为一种公共物品,一旦产生,公民有权享有文化带来的相关利益,并且公民人数的增长不会影响和降低其他公民的文化水平或享有的文化服务。

  2.1.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的产生是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的分析,奥尔森在言论中提及到的重要观点是推翻了大组织更容易对外提供公共物品的言论。他认为,相对于大组织而言,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成效都有较大差异,小集团中的个体为整个集团提供有益公共物品的意愿高于大集团。此理论被视为可以解释国家的兴衰问题②。

  奥尔森理论中提到的“大小集团”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等,奥尔森认为成立一个集团的目的就是增进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的进步,在大集团中,个人的努力不会对其集团产生明显影响,但是不管个人是否为集团奉献,都能够享受集团带来的好处。在大集团中,集团内部人数众多,个人从集团中得到的利益相对较小,从而使得大集团中的个人对付出、提供、行动都有所怠慢。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中还指出,集团的规模越大,集团中的公共物品成本越高,而公共物品的提供均属个人,个人从集团中获得的反馈利益与付出成本不成正比,社会中的“消费者集团”便是典型代表。消费者集团内的所有个人均属消费者集团内的成员,集团十分庞大。而个人为了整个消费者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努力,这显然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但是付出过的个人回馈收益很少,没付出过的人依然可以享受集团的共同利益。因此,大集团内的个人无法均衡个人付出与回报的成本和利益。从另一方面论证,集团规模越大,越不可能平衡成员间的利益关系,越不可能供给公共物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被誉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此书中的理论是社会学者在其他研究方面的佐证,显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经济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思维定式。

  2.2 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

  2.2.1 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本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生产又是人民群众的首要任务。因此,可以看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古代封建时期的社会,劳动人民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成果,在每天的被迫劳动、剥削奴役的状态下,公民没有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底层劳动人民的价值与能力得到了重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当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社会主义体制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是重视人民群众的能力与创造力,历史的唯物主义展现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路线及方针提出“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①。

  人民利益所体现的是集体人民的利益,并且将利益成果分享给全体人民,这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根本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把改善民生作为共享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人们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也是需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胡锦涛指出,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是我国的新工业化发展道路,需要紧扣经济结构的调整主线,重点解决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不平衡、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人民能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利益,需将社会保障、社会平稳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与社会基本制度紧密联合。目前我国社会现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这难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为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致富的本质,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当人们的基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后,人们将更加需要社会中的文化服务。由此可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2.2.2 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即人对人依赖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独立性社会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发展已经从片面理论转向实际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形态是人的自由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正朝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方向迈进。我国的全面发展理论基于文化教育和现实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文化教育,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强调社会教育方针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指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这些理论是随着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相继提出,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

  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才作为基石,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的质量,重智轻德、重学轻能。另外,全面发展还包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建设和实践,重视文化建设和实践,培养出国民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需要经过多年的持续性发展实施①。

  2.2.3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缩小城乡差距是平衡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分布广且分散,使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落差较大。党中央认识到城乡平衡发展已经超出经济发展范围,上升为政治问题。我国重视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均有相关部署,构建出我国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为拉近城乡差距提供了政策支持。以我国目前来看,社会发展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建设节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文化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增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

  2.2.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施是基础,内容是核心,队伍是关键,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政府主导建好基础设施。县区级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联建共享”的原则,完善重大文体设施体系,建设好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镇(街道)则继续积极组建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在村一级,根据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的实际,因村制宜建设一批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活动的分散的文化设施,如图书室、全民健身路径等,努力构筑 15 分钟文体活动圈。社会参与补充设施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文化设施,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其次,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内容体系建设加大创作力度,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大参与力度,让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文化体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广泛组织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读书(报)节、农村电影节、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让农民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加大输送力度,让农民群众更多地接受城市文化的辐射。要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放映,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完善“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机制,有效构建新型的农村文化供求体系,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服务“三农”系列文化活动。

  再次,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队伍体系建设抓好文化管理队伍。县区和镇乡文化馆(站)的文化干部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必须十分重视抓好这支队伍建设。加强对镇村文化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结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选聘好业余村宣传文化员,发挥他们在推进村落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抓好文体表演队伍。文体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大对各级各类文体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服务的能力,激发其为农服务的动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