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双鸭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1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3.1.1 图书馆情况
文化建设的重点设施应属图书馆,图书馆是知识的集聚地,社会中公共的知识散播场所,保护了群众阅读的权利。图书馆的建设从最初的固定模式,到现代的流动模式体现了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流动模式的图书馆包含送书、售书、借书、租书的形式,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双鸭山市图书馆建设工作在全市展开,目前大中小型图书馆成立 80 余家,共有 5 家公共图书馆,服务到下属农村或边缘地区的图书馆有 10 家。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产业的发达,基本所有图书馆均已面向农村服务。双鸭山市图书馆基本情况见表 1.
上表中可以看出,2004 年的财政收入为 73 亿元,相比 2000 年的 34 亿元高出 39 亿元。因此,加快了建设图书馆的速度,从 2000 年的 14 个扩展到 2004 年的 28 个,图书馆建设由此稳步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12 年双鸭山市的财政收入为 102 亿元,图书馆建成为 74 个,藏书总量为 69500,截止到 2013 年,双鸭山市图书馆总量为 80 余家,藏书 88080 万册。
3.1.2 文化馆情况
双鸭山市文化馆在 2008 年建成,主要负责举办市、县、村级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馆中组织开展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研究群众文化工作理论。随着文化服务的开展,双鸭山市文化馆的职能也在不断更改、更加丰富。
文化站的建设不仅扩展了双鸭山市的文化活动平台,在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等各类文化活动方面也给予了综合指导,是一种公益性的综合文化机构。文化站的建设规范了本市的社会文化行政管理工作,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针对双鸭山市的特点文化给予保护。
双鸭山市的文化站相比文化馆较多,具体分布如表所示。
通过上表中可以看出,双鸭山市下属县级的文化站和文化馆的建设均不尽人意,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文化馆,但是文化站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农村居民可以在文化馆处参加公益培训、排练文艺演出节目,或免费使用计算机查找所需资料,并且还可以参加公益性讲座及展览,这些文化活动均对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部分农村较为偏远,大多数农村居民选择在文化站内借阅书刊、排练文艺演出活动、参加体育训练项目,文化站的设立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1.3 农民自办文化情况
自 2011 年初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点关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东北秧歌、广场舞、书法展示、乒乓球足球比赛等,冬天还举办了多次冰雪节、冰灯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市里成立了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民自办文化给予指导,将该项目建设工作列为市政重点工作之一,并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工作进行考核。
3.2 农村文化活动情况
3.2.1 “三送”工程
自 2007 年开始,双鸭山市全面实施“三送”工程,即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的三大工程,市财政部门分别设立三送工程的专项资金补助,2010年安排“送戏下乡”150 万元、“送书下乡”100 万元、“送电影下乡”400 万元,用于对农村演出的补助资金、聘请省级专业戏曲演员、购置电影放置设备和购买图书等费用。双鸭山市多年坚持“三送”工程,截止到目前,年均送戏下乡1.5 万场、电影 20 万场、图书 300 万册,为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民群众解决了看书、看戏、看电影的问题,并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2.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是一项促进社会繁荣、加深文化传播的新工程,为农民群众灌输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此来丰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市级政府的带动下,下属县、乡镇等均已建立基层文化服务站,文化部、财政部为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在本市内多个县、乡、村等地区投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分支中心内,大部分图书馆已经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建立联网系统,在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本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在进一步朝向全面化进展。
3.2.3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通过国家文物局网站的相关报道,2013 年 6 月 8 日双鸭山市文物管理局(双鸭山市博物馆)在“中国文化遗产日”中以“展现文化遗产与小康社会、保护历史根脉、留住共同记忆、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为口号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活动当天,双鸭山市文博工作者在市图书馆门前,悬挂宣传标语和发放宣传单,并向市民详细讲解了文化遗产的意义,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及我市典型的重要遗址等。通过沟通和交流,市民可以初步了解我市遗址的大体情况,使文化遗产概念深入人心,提高市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想意识,力争做到“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这次宣传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而且全市文保氛围日益浓厚。对于提升秀美、文明、幸福双鸭山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宣传活动不仅丰富了双鸭山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增强了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积极影响。
3.3 农村文化队伍情况
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源。近年来,在我市高度关注并给与大力支持下,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得到了有效发展。文化站对此加强了管理措施,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档次及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民间艺人和群众文化工作者也积极参加到文化队伍中,通过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指导建议,建立了多个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及农村数字影厅等,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增强了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性。
3.4 文化主体偏好状况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政府相关部门曾多次在节庆期间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活跃的文化服务。2013 年 2 月初,双鸭山市委政府与国际商贸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艺塔台”东北二人转演出,借演出机会作文化宣传,同时宣传了工商管理、税收管理政策等,双鸭山市国税局党组成员在演出中发表了重要讲话。整台演出不仅有对改革开放的歌颂,又有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节目吸引了上千市民的观看,让市民在文化娱乐中了解国家政策,并支持税收。演出中途还设置了市民互动环节,发放 1000 份有关国家政策、税收政策的宣传单,设置有奖问答活动,现场为市民解答各类相关问题。本次活动从文化娱乐的角度出发,不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娱乐项目,还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另外,春节、传统节日前后时常举办文艺演出、二人转、灯谜会等,传统节日的龙灯、舞蹈等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市、县级剧团、文化馆、图书馆也参与其中,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新鲜的内容与机制。
3.5 特色文化建设情况
双鸭山市满源文化推介暨招商会的成功召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通过满源文化的推广活动,成功为双鸭山市签约 9 个招商项目,总金额约 42 亿元。另外,由于双鸭山市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个大煤田、大粮仓、大森林、大湿地、大农场的城市,开展的多项本土文化活动均受到当地人的热烈反响,特别是赫哲文化的开展,为延续渔猎生活的赫哲族的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省科学院提出加快建立赫哲族生态文化、重点保护民族遗产,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拉近城乡间距离的同时,又要保持乡村本土气息。
3.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农民需求满足状况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较为缺乏,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缺少优势。长期受到经济影响的农村,相关政府部门已经习惯了“命令式”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根据农民需求给予提供。从以往的调查中来看,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消费时间、消费能力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文化消费时间方面看,近几年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活基本已经实现机械化,这为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可以看出农民也开始适当的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在农忙季节,工作时间也会控制在上午 5 点到中午 10 点,下午 3 点到晚上 7 点左右,农闲季节更是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农村居民在晚间三五成群的组织娱乐活动已经并不少见。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上来看,由于双鸭山市政府开始对当地从村居民的教育逐渐重视,双鸭山市下属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相比周边城市来看比较不错。据调查,双鸭山市周边 5个行政村、7 个自然村中,仅有 2 人不识字,年龄均是 70 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 50 岁左右的成年人均有初中毕业水平,文化素质的提升让村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从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与设备上来看,双鸭山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不能够满足农民需求,虽然已经积极开展多项文化活动,但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不能停滞不前,需要提升农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予以满足,将有效的资源充分利用,提高群众参与度,鼓励村民有益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