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市少数民族社会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在兰州的回族成员在经济、社会交往、宗教文化生活、心理认同这四个层面上存在不平衡性,但是在任何一个层次上,他们都没有彻底的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少数民族适应要适应以汉族为主体的城市生活,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文化冲突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适应上的困难,是什么影响他们社会适应的进程?下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分析。
(一)经济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的适应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环境中经济基础都会对生活水平、心理认同、社会地位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之前的数据来看,仅有大约 20%的被调查者月收入在 3000 以上,他们的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知识技能缺乏,这就造成他们择业的范围相对狭窄,收入偏低。经济条件不好会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让他们心理自卑,增大生活的压力,长期如此,便会影响他们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的心态,成为适应中的障碍。
一位被访对象谈到:来到兰州以后,发现这里的物价好高,对我们从农村来的人来说,刚来到这一时半会儿有点接受不了。而且这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出门就是花钱。绝大多数的心思钱都花在赚钱上,而不是想去适应城里的生活,娱乐休闲这些都没时间考虑。另一位被访者说:我给你讲一个自己感触比较深得事情,又一次我们过民族节日,几个朋友打算一起出去玩去庆祝,但有一个朋友就说了很多的理由,说是家里忙没时间,工作忙不能出去,我当时想又不是大人物哪有那么多事那么忙,于是大家就一直叫他,估计当时也是不好再推脱才跟我们一起出来玩了。后来听说他们家小儿子也来兰州上学了,经济很紧张,我意识到当时应该是因为经济原因他才会再三推脱。经济好坏真的很影响生活状况,也很影响人际关系的交往。
从之前的数据和以上访谈者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经济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不论是内部的交往还是跟主流社会群体的外部交往,都会直接关系到他们跟主流社会的关系,所以经济基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体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
(二)文化差异导致了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的不适应。
从中国社会整体上看,主流文化就是大多数成员所熟悉的汉族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任何地区可谓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少数民族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一个不尽相同的城市文化环境之后,面对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城市文化时,也许能够较好的适应,也许适应起来觉得比较吃力,甚至可能会由于很多内在和外在共同的原因导致他们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出现对本民族文化或汉族文化的困惑和排斥,随之形成文化的疏离或异化。因此,在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是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生活中能否良好适应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风俗习惯差异带来的问题,回族在饮食上以面食和牛羊肉等为主,主流社会以米、面、蔬菜为主,服饰上也有所差别。其次是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回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但汉族的人们基本上是以儒教和佛教为传统信仰的,他们的宗教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导致了他们的道德规范标准和思维行为方式都跟汉族的人们有差异性,面对占主导地位的城市主流文化,他们面临着在尊重和适应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应该如何坚守和保持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用怎样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信仰,应该如何弥补自己的精神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了一些成员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适应现在的生活。最后是整体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因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彼此间在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上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出现了接受主流文化放弃本民族文化的同化现象,有的人又完全不接触他族文化形成文化分离的状态,这些不同的文化适应状态对他们更好的理解本民族和他族的文化,从而适应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产生了阻碍。生活在兰州这个省会城市,面对强大的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如何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挑战。
(三)自我限制。
自我限制其实也就是说人的一种本能的自我拒入,这大概是所有的少数民族群体在主流社会中都会存在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在兰州的穆斯林虽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也是兰州市的一员,但是他们始终明确自己的民族认同,知道自己属于少数民族,并且拥有完整的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民族记忆,所以,他们不能做到完全放下民族不同这个隔阂去融入到主流社会当中,也正是因为不想被完全同化,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中都不断明确自己的民族认同,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记忆,并将这种民族情感感染着周边的人以及下一代,这样就使民族之间实际的心理距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传承性。另外,他们也明白,现在生活的环境是以主流社会中汉族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体系为主导的,他们一旦完全融入这个以汉族为主的生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可能逐渐消失。还有一个造成他们自我限制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于本地居民来说,他们从小接受的都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的社会文化,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在跟少数民族交往时难免会有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方面原因在无形中也导致了少数民族群体的自我限制的行为和心理。
(四)社会支持的缺失。
社会支持是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救助和服务,既包括生活上的帮助,也包括心理的调适和精神的鼓励。
从个体层面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解决个体遇到的困难,扩大他们寻求帮助的范围,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幸福。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社会支持有益于减少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缓解人们对社会的抱怨甚至仇恨,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兰州的少数民族在适应中的障碍,原因之一就是其社会支持的缺失。
1.社会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缺失。
宏观上,在兰州定居的少数民族的城市不适应问题缘于社会政策和法律支持的不健全所造成的。近些年来,我们制定了许多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很多制度政策,却忽视了有利于社会阶层结构建立的社会政策。在兰州的少数民族在受教育与就业等各个方面都不能保障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机会,引起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发质和政策支持的缺失,说明国家和地方在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方面还不够完善,对于他们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或者利益受到威胁时,也缺乏正规的制度来保护,总之在立法上的支持方面还存在缺失。
2.社会舆论支持体系的缺失。
少数民族人员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本地居民的误解和排斥,这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社会舆论体系支持。社会舆论,是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舆论导向所宣传的意见和观点往往具有压倒性的效力。它往往引导着公众看待问题的普遍正常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并可能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力作用和强化作用两个方面,社会舆论往往会对个体形成压力,导致心理趋同倾。兰州的少数民族群体中个别人有打架闹事或是其它不好的行为,这影响了大部分少数民族在兰州市民心目中的形象,而舆论对少数民族的评价也多是负面的,这给少数民族群体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对穆斯林客观公正的看待是必要的,正面的社会舆论支持体系是有些缺失的,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宣传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情况以及他们为兰州市的建设所做的贡献,改善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一群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支持体系。
3.具体操作体系的缺失。
在具体实践中,为在少数民族提供物质和情感救助支持的具体操作体系缺失,是造成在兰少数民族城市适应困难的一个因素。访谈发现,面对一些困难时,与这些少数民族联系密切的街道、社区都很少给这个群体提供具体的、实质性的救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或者求助于亲戚朋友。少数民族来到兰州,很需要得到具体救助,比如生活服务支持体系和创业和就业支持体系等等,但是这些具体的操作支持体系还是很不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