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宗教文化生活与族际通婚和心理认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2 共4886字

  (三)宗教文化生活。

  宗教是各个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体现,宗教的教义和仪式都会深刻影响信仰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宗教行为,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表现,是民族身份的特征,使信仰者与其他民族保持着距离,所以宗教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在兰州工作定居的回族群体的宗教信仰的保持来考察该群体的社会适应程度。

  1.宗教信仰。

  兰州的穆斯林做礼拜情况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有 52.3%的人表示自己每天五礼,有 22.1%的被调查者为每周聚礼,有 7%的人选择每年会礼,还有 17.4%的回族成员表示从来不做。这一数据结果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信息:该群体做礼拜的情况有一半以上的人还是每天五礼,可是还有少部分人是根本不做的,表现出未涉及性,可以看出这个群体宗教信仰的差异性。这在他们去清真寺的情况中也有表现。

  在兰州定居的回族群体去清真寺的情况也表现出差异性、随意性、偶然性的特点。在访谈中,也感受到这样的特点:该群体的宗教意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浓烈,是有些淡化的。被调查者者在谈及平时去寺院的情况时,很多人表示他们因为工作忙、家里忙、时间不随意、离清真寺远等原因,只是偶尔去清真寺。对此,一位被访者这样说:在老家的话有时间就去寺里了,到兰州后没有那时间呀,每天都很忙。还有一个年轻人说:好多人都不是每天五礼了,他们可能觉得你是做调查呢,就都说是每天五礼,其实我们对宗教的信仰和依赖程度没有那么高。

  从对清真寺管理的评价来看,有 82.6%的人是比较满意的,说明在为穆斯林群体提供基本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及管理方面,兰州市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很少的人对清真寺的管理不是很满意。一位老年被访者说道:清真寺的管理层之间也有派别纷争,存在一定的矛盾。这说明可能有这种现象发生,所以清真寺的管理还有待加强。

  2.饮食习惯和节日。

  在问到"您一般过什么节日时",有 79.1%的被调查者主要过的是自己民族的节日,还有 17.4%的人是本民族节日和主流社会的节日都过,没有人选择只过非本民族的节日。

  在我国,主流社会节日一般包括春节、元旦、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非常关注的,特别是春节和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还是特别看重他们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一位被访者说:我们一般不过春节、中秋这些节日,但是我们一直在兰州也了解你们的这些节日,我们都喜欢过古尔邦节、开斋节。还有一位在银行工作的退休女性说道:我们家什么节都过,有时候单位过元旦、国庆等节日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们还一起表演家乡的节目呢。从这些访谈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还是热衷于过自己本民族的节日,但是他们对主流社会的节日也有所了解,有的甚至也过这些这些节日。但是,从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虽然有的人说他们也会过一些主流社会的节日,但是据我们分析该群体对这些节日的参与具有从众的特点,一般与周围的环境或者工作性质有关,而且在庆祝方式上也或多或少的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饮食问题是穆斯林生活有别于别的民族的一个重要方面。兰州市的清真食品和清真餐馆随处可见,这使他们在饮食方面很容易适应这个城市的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在兰州的穆斯林在饮食上也逐渐丰富多元,他们对于城市的饮食习惯也没有排斥,比如多吃蔬菜、水果等,他们对于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还是保留的比较好的,例如喜爱吃清真食品,喜欢吃牛羊肉等。在访谈中,我作为一位非穆斯林好奇的会问,饮食禁忌能否放松一点?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不可以。

  他们认为清真饮食是他们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坚持清真的饮食习惯,那就不配说自己是穆斯林。而且可以看出他们坚持清真饮食不是盲目地跟风,而是自觉的、自愿的行为。所以,清真饮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而是带有明显的宗教特征,是该群体宗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族际通婚和心理认同。

  少数民族群体对所在城市的心理归属是衡量他们社会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族际通婚的态度也可以呈现出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入程度。

  1.族际通婚。

  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人们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不会轻易的拉近与其它民族的距离,而一个人只有对另一个人无论在感情还是生活或是心理上都可以乐观接受,并且关系非常亲密时,才有可能考虑与其缔结婚姻的问题,对于不同民族的人来说,更是不易。所以,族际通婚的情况是观察和分析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维度。

  关于别调查者自己的族际通婚意愿以及配偶民族性质的调查结果。实际情况表明,几乎所有被调查者的配偶都是回族,但是有 20.9%的人表示他们主观上是愿意跟他族通婚的。有的被访者这样说:我不反对族际通婚,现在恋爱婚姻自由,只要彼此能接受就好,但是我们是有宗教信的,这个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饮食和汉族存在差异,婚后能不能真正适应对方的生活也不好说。还有一位老年人说:跟别的民族结婚?那肯定不行,我们是穆斯林,只能跟穆斯林结婚。一般认为,文化差异是影响民族距离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差异越大,相互通婚的可能性就越小;文化差异越小,甚至很类似时,相互通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汉族与穆斯林在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穆斯林在选择汉族配偶方面顾虑会很多。

  虽然被调查的这些回族成员自己的配偶几乎都是回族,但是他们对于族际通婚的态度和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通过上表 2-22 可以看出有大约半数的人对族际通婚持赞成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还有大约半数的人不赞成族际通婚。大众的选择趋势不仅能反映出被调查者已有的行为或可能会发生的行为,而且对于别人出现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这种公众态度有助于分析可能会发生的社会现象并推敲这种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这个群体对族际通婚更深层次的想法,问卷特别设计了"您赞成通婚的原因"和"您不赞成通婚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中赞成通婚者都认为尊重婚姻自由和感情最重要是他们赞成的主要原因,而反对族际通婚的人认为民族之间的语言、宗教等文化背景不同是他们不赞成的主要原因。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他们对族际通婚持比较宽容态度的和持否定态度的基本对等。

  有一位本科毕业的被访者,很有自己的思想,他说:不同的民族,其实年轻的时候可能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但是在一个小家庭环境生活时间一长,这种有差异的东西就会慢慢显现出来,有的就相互磨合不了,就容易争吵甚至离婚。其实也不是他们感情不好了或者民族矛盾,也就是因为信仰和文化的差异。虽然我不反对族际通婚,但是这种事情还是要慎重的。可以看出总的来说,他们对于通婚还是比较偏向宽容的态度,但是他们自己选择时会很慎重,所以还是选择本民族配偶的人比较多。

  2.与主流社会的关系。

  在兰州的回族成员与本地社会的关系是此次研究的一个关键,我们运用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比较全面和真实的信息,然后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为了了解在兰州的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彼此包容的程度,特设计了以下问题:

  1.您是否遇到过主流社会群体的排斥?

  2.您对汉族成员的看法是怎样的?

  3.您觉得主流社会对回族的看法是怎样的?

  4.您觉得少数民族群体与汉族的关系怎么样?

  5.您与主流社会的差异最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有 95.3%的被调查者没有遇到过汉族的排斥,有 60.5%的人对于汉族成员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有 39.5%的人态度为一般,没有人选择对汉族有偏见的这个选项。这个结果说明少数民族群体对主流社会群体的态度是比较积极和包容的,这种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城市社会生活。

  被调查的群体认为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也是偏向肯定和认可的,这通过表2-27 可以得出。有 57.0%的人认为主流群体对他们是肯定的,27.9%的被调查者觉得主流社会对他们的认可程度一般,还有 15.1%的人选择了有偏见和不清楚。

  有位被访者说:现在我们和汉族挺好的,汉族的人也经常来我们这买东西,我们见面也都很和气,但是我没有关系特别好的汉族朋友,不知道人家心里面觉得我们怎么样,应该挺好的吧。另外之前提到的那位本科毕业的被访者说:那我可要跟你说实话了,其实汉族对我们还是有些偏见的,很多单位和企业根本就不用我们回族的,上学的时候我也能感觉到有的同学也因为我是回族就不怎么跟我打交道。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可能跟数据结果有些出入,这可能跟他们知道这是在做调查有关,也和他们与主流社会群体的交际程度有关,大部分人跟汉族的交往仅限于日常买卖,交往程度不深,所以单就这些日常来往而言,他们觉得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态度还是比较肯定的。

  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回族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怎么样"这一问题,来反映少数民族群体对社会适应程度的自我评价。通过调查发现他们这一群体还没有完全的融入主流社会。从表 2-28 中可以看出,有 72.1%的被调查者认为和主流社会的关系融洽,有 24.4%的人认为关系一般,还有 3.5%的人觉得关系不融洽。通过深入访谈可以发现,影响这一群体与主流社会关系的有以下的原因:首先,他们认为主流社会群体对他们有一定的偏见,他们在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方面,明显不如汉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成员还认为他们与主流社会成员在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在少数民族和主流社会的差异表现在哪方面这个问题上,大家的选择呈多样性分布,可见无论从宗教信仰还是价值观念还是生活方式方面,被调查群体跟主流社会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语言方面的差异已经可以基本忽略,说明他们在和主流社会群体沟通的时候,语言方面已经基本不存在障碍。

  3.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主要是指某个特定群体对主流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及依赖感,在这里主要是指在兰州生活定居的回族人员是否认为自己是兰州的一员。心理认同是影响一个群体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某群体心理认同的态度比较乐观积极,他们的城市适应程度就会高;反之,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进程就会受影响。以下主要从回家乡频率、留城意愿、心理归属感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反映的是被调查群体回家乡的次数,有 40.7%的人一年中多次回老家,有 34.9%的人每年回家一次。兰州的穆斯林大多都是土生土长以及从周边的地区迁移来的,他们离老家都比较近,他们回家的频率跟中、东部的穆斯林比较起来是频繁的,跟离家的距离有很大关系。一位被访者说:我一年回两三次,反正离得也不远,那边还有亲戚,过段时间就想回老家看看。还有一个被访者说:

  我的父母还有弟弟都在老家,但是我很忙,没什么时间回去,只能经常给他们打电话。但是另外一位表达出了不同的想法:我基本上不回老家了,也没时间,回去也没啥事,在这生活的也很习惯了。从回家乡的频率可以发现很多人有时间还是期望回家乡的,就算回家乡次数少的,跟家乡的亲朋好友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可以看出有 37.2%的人晚年选择回老家生活,有 39.5%的人选择留在兰州,还有 23.3%的人觉得无所谓。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兰州定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大部分比较适应兰州的生活,愿意留在兰州继续生活。一位中老年女性说:我当时来的时候是为了照顾我孙子,现在来兰州生活了快十年了,过的倒是也挺好,可我还是想回老家住,但是他们都不让我走,可能以后就在兰州了吧。从她的话中听出了一些无奈,对城市生活还是比较适应的,但是内心也非常渴望回家乡的,不过考虑到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也可以接受留在兰州。还有一位被访者说:那无所谓,反正老家也有房子,想回去了就回去住几天,想回来就回来住,自己随意。说明一部分人在选择生活的居住地点上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即适应兰州的生活,也喜欢家乡的生活。

  在谈到心理的归属感时,除了那些在兰州土生土长的之外,他们很多人表现出归属感不强,认同程度不太高。即使有的人有自己的房子,有工作,他们对自己本地人的身份认同也不高。当问及一位有自己房子的被访者"您觉得您是兰州人吗"这个问题时,他回答:那不是,我是和政的。还有一位回答是:可能应该也算吧。从访谈中总结出这一群体对本地居民身份的认同感较弱,对城市归属感也不强,这方面会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进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