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城市社会学论文

经济生活与社会日常生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2 共6249字

  二、城市少数民族社会适应现状。

  本研究在选取衡量社会适应性的具体测量指标时,既参考了国外对移民在流入地社会适应的研究,同时也借鉴了国内有关社会适应研究的具体维度。本研究主要从经济生活、社会日常生活、宗教文化生活以及心理认同四个方面来考察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现状。其中,有几个具体指标是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体这个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设置的,比如:语言的使用、居住格局、宗教信仰、族际通婚等问题。

  (一)经济生活。

  经济基础是任何一个民族适应、融入城市生活的基础,本文对少数民族经济生活方面的适应状况主要从月收入、从事的职业和居住环境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描述。

  此次调查对象的月平均收入集中在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这一点可以看出,大约有 60%的被调查者月平均收入在 1000~3000 之间,月平均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也有 16.3%,而月平均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有 23.3%.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状况整体是中等偏下的,而且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呈现贫富分化的趋势。

  一位在小餐馆的被访者在谈及收入问题时,他很坦诚的说出这样的话:我们没文化,也没学啥技术,只能在餐馆给人家打打工,孩子要上学,我老婆也在外面摆小摊卖水果呢,我一有空也去帮她一起卖,没办法。当问起餐馆的老板收入怎样时,他说:人家有钱,全家都在兰州,两套房呢,很多自己做生意的都有钱,不然他们也不会做,我有钱了也做个小买卖。这说明该群体经商的积极性很高,已经非常现实,市场化。

  还有一位年过 40 的中年男性笑着说:我没有工作,就靠国家每个月给我发的钱过日子,也能过。据他说他每个月能领到 800 多元钱,而且面部始终带着笑容,感觉到他虽然生活有些贫苦,但没有抱怨和无奈的情绪,似乎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生活。

  该群体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限制了他们选择职业的多元化。从事个体经营的有 44.2%,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清真餐饮业和日常用品零售业,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有 18.6%,大多也是在餐饮业,其他的 27.9%大多为跑摩的和建筑行业,还有仅仅靠国家补助的人群。只有 9.3%在行政事业单位。

  职业不仅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人们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体现。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就业方式比之前多元化了,但依然存在范围狭小的问题,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的职业都是与餐饮有关的工作。由于他们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带来的各种生活习惯、未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他们选择了餐饮行业,因为这个行业的就业成本相对较低,这些都对他们的经济适应产生了阻碍。

  另外,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还有主流社会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从下面一位从事城市绿化的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说:我们从来不用回族员工,那么多汉族的人可以用,为啥要自找麻烦,信仰呀吃饭呀都不方便,他们都不用的。

  从这里反映出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社会支持的。

  有 55.8%的被调查者虽然已在兰州定居,但是依然居住在租住房中,有大约 45%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比之前人们预想的情况要好一些,可能跟样本的数量以及样本中有部分在兰州土生土长的成员有关。从年龄与住房情况的交叉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被调查者中 40 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人口,大多都居住在租住的房子中,40 岁以上的人,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房屋,而且拥有自建房的大部分都是 40 岁以上的人。这应该与年龄差异和经济实力有关。

  有一位开清真餐馆的老板这样说:我来兰州很早,以前在老家都是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做生意也是很多家里人来帮忙的,后来就自己盖了房子,还是一大家在一起住的,很多老乡都是这样的,我们这样住习惯了,现在不行,有钱也建不了了。从他的话中可以听出,他们受风俗习惯的影响,习惯了大家庭聚居的生活,所以很多早期来兰州的少数民族人员都努力修建了自己的房屋,而之后来的一些年轻人由于受现代社会居住观念的影响和国家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以及政府的政策和高昂的房价等因素,选择了自购房或者租住房。从下面这位被访者也可以看出这一现象,她是一位卖日化用品的年轻女性,她这样说道:这个店面是我姐姐的,我给她帮忙的。当问到您结婚后计划居住在哪里时,她说:大房子太贵,想自己买个小点的房子,跟丈夫孩子一起住就行了。从她的话里表露出年轻的少数民族人员受主流社会居住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基本适应了核心家庭的结构以及核心家庭的居住方式。另外也可以感受到年轻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买房压力大。

  (二)社会日常生活。

  社会日常生活是每个人包括少数民族人员在内,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的事情,社会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居住情况、娱乐方式、社会交往情况等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社会适应状况,这一部分就主要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他们社会日常生活的适应情况。

  1.语言的使用。

  语言是人们接触和交流的基础,各个不同民族随着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必然会对双方都产生影响,所以通过了解某个群体对自己以及其它群体的语言文字的掌握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个群体与其它群体的融入程度。在我国,大多数群体使用的都是汉语,兰州市也不例外,同样是以汉语为主要使用和交流的语言,因此,能够熟练的掌握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在兰州本地的适应能力。

  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者对汉语和汉文字的掌握程度是比较高的,两者相比较而言,熟练掌握汉语的程度更高,一部分人能熟练说汉语,在汉文字水平上只是一般。他们大多能比较熟练的使用汉语,主要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而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家在沟通和交流时都使用汉语是最为方便的;其次,因为这一群体已经生活在兰州市,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避免要与汉族接触,而且少数民族中有很多人在小学就已经学习过汉语和汉文字,所以他们的汉语和汉文字水平的掌握程度还是比较好的。

  在访谈中一个青年男性说:我们老家也有很多汉族人,在来兰州之前,我就跟汉族有接触,学校也教汉语的,但是在家乡还是说的方言比较多。到兰州之后,有很多人听不懂我们的方言,用汉语沟通起来更方便,普通话就越说越好了。

  在被问及"您平常使用的语言时",有 97.7%的人表示使用的是汉语,仅有2.3%的被调查者平时使用的是阿语。据观察他们在与本民族人交流时大部分使用的是地方方言,也有一部分人跟本民族交流使用的也是汉语。一位被访者称:我们一般都用汉语跟别人交流,有时候来自不同地区的回族人说话我们也不太懂,汉语是很方便的,只有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的时候,才用阿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群体绝大多数人在语言问题上已经很好的适应了现在的生活。

  2.居住格局。

  居住格局是研究两个不同群体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生活中呆在自己住所的时间是相当长的,邻居的民族属性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必然会产生影响,所以居住格局不仅影响到某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而且通过这种机会的交往也会对他们自身的本民族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保持产生影响,因此居住格局这一变量是我们必须调查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关被调查者邻居民族成分的调查结果,可见有 23.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邻居是汉族,74.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邻居是回族,还有 2.3%的被调查者的邻居是其他少数民族。这一结果表明,当今在兰州工作、定居的穆斯林群体内部整体的居住偏向聚居,但也有部分穆斯林呈现出与主流社会群体混杂居住的模式。由于饮食问题和宗教信仰大部分穆斯林都选择了在回族聚居区生活,这样使他们生活更方便而且更有安全感。

  这一点,我们在访谈中也多次听到被访者谈起:我们是跟着亲戚来到兰州的,住在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很方便,有很多清真餐馆,而且有事的时候大家还能相互帮助相互照应。另一位被访谈者说道:住在别的地方谁也不认识,住在这里有很多亲戚朋友,离清真寺也特别近。从中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态度不是很主动的,他们更愿意住在回族聚居区,不仅生活方便,而且还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因素。另外还有小部分群体是混杂居住模式,由于这种居住格局的邻居是不同民族的,所以这种格局一方面影响了他们与群体内部的交往,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外部交往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但是,这种与群体外部交往的条件是否会真正的被少数民族群体利用,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邻居的民族成分与邻里关系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结果表明如果回族是他们的邻居,那么有 75.0%的人表示邻里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而邻居是汉族的被调查者中,只有 30.0%的人认为他们和邻居的关系是非常融治的,另外邻居是其它少数民族的被调查全部都认为他们的邻里关系的程度是比较融洽。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邻居是汉族的被调查者中,还有 5.0%的人选择了邻里关系为不清楚,这从侧面反映出研究对象群体还是与自己民族的邻居交往比较频繁,关系融洽,他么与汉族的邻居来往比较少甚至处于比较陌生的关系,在以下被访者的访谈中也体现出了这个问题。

  一位被访者说:我的邻居是有回族也有汉族,一般和回族的邻居来往的稍微多些,有时候还去他们家里坐坐,跟汉族邻居只是见面打个招呼,基本不了解人家的事情。

  另外,大部分的少数民族还是喜欢跟本民族的人做邻居,从表 2-10 中反映出当问到"您希望自己的邻居是什么民族"时,有 40.7%的人选择的是回族,仅有 2.3%的人选择的是汉族。虽然之前的数据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与汉族邻居的关系为融洽或者一般,并且数据结果也显示有 57%的人对自己的邻居是什么民族保持了无所谓的态度,但是据仔细观察和深入访谈,被调查者的实际想法可能与调查结果不是十分一致,实际上,他们还是比较期望与回族朋友做邻居的,这从一位访谈者口中也得到了证明。一位中年男性在访谈中谈到:虽然大部分人说无所谓,但其实我们还是觉得跟本民族的人做邻居比较好,因为价值观念、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各方面都比较合得来嘛,没有什么大的忌讳和冲突。

  3.娱乐方式。

  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种宗教信仰的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他们业余时间的娱乐活动也会带一些宗教的色彩。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兰州定居的穆斯林宗教意识有些淡化,他们的娱乐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首先,他们在空闲时也是一些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比如看电视、打牌、听音乐等多种娱乐方式:其次,他们也会参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被调查的群体在个人娱乐方式上呈现比较丰富多元的特征,选择各种娱乐方式的都有,而且选择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也不在少数,这说明他们的一部分娱乐休闲方式还是跟宗教信仰有关的,这也有利于他们保留民族文化的传统。一位中年人说:我平时就爱看看电视、打打牌,也没什么别的爱好,有时候也参加穆斯林举办的活动。可以看出参加宗教活动依然是他们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有一位在行政单位工作,现在已经退休的穆斯林老人说:

  我平时就散散步呀,以前在单位的时候有什么活动,我也参加,唱我们的回族民歌,有时候也跟同事和老乡聚聚,退休后就没有机会了,平常就散散步,也没什么活动场地,最多打打牌。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参加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也跟单位组织有很大关系,而且也隐约感觉到被调查者有点无奈和孤独,社区没场地也不组织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娱乐活动和精神生活。

  4.社会交往。

  4.1 内部交往。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基础,来自不同地区的穆斯林群体所使用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有地缘关系的成员之间的交往要明显的比跟其他地区的人员交往频繁,特别是老乡间的内部交往较频繁,关系比较亲近。因此,在兰州定居的穆斯林内部交往也具有老乡色彩,呈现出地域性。

  其中一位被访者说:不同地方来的方言也不一样,和老乡交流起来是最简单的,和汉族交流也没什么,我们都会汉语嘛,和老乡来往的还比较频繁。另一个退休的老年人说:和其他的穆斯林有时候也在一起见面,特别是一些老乡,还有从老家来的人。

  该群体内部交往还有一个比较显着的特征是带有小团体性。那些相似年龄的很早来兰州的一些人交往的比较密切,因为当时人数不是特别多,居住格局又相对聚集,这些背景都促成了这部分群体方便集中,相互了解。90 年代之后来兰州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居住格局也比之前分散了一些,而且他们从事的职业也逐渐多元化,所以让大部分人集中起来往来已没有可能,根据职业或者地缘关系进行小团体内部交往的特点就非常明显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说:平时就是跟一些同龄人交往的比较多,闲暇时经常在一起打牌,或者一起去上网。还有一位卖日化用品的中青年女性这样说:跟别的穆斯林认识的也不多,除了住在一起的,就是跟我在一起卖东西的这些挺熟的,经常一起聊天,有事情也可以帮忙。此外,他们内部的交往也有一些微妙性。因为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穆斯林群体内存在教派分歧,例如有一位中老年人说:某个清真寺管理的很不好,他们那派人真是??

  不太好说。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社会交往对象同质性较高,但是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差异。

  少数民族群体之间的内部交流不仅加深了民族认同,拉近了本民族成员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给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之间提供认识和交流的机会,扩大他们的关系网络,有利于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寻求更多人的帮助,让他们在大部分是汉族的城市中找到了心理归属和认同,重要的是这也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造了更多的环境和条件。

  4.2 外部交往。

  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中生活,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主流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学习和工作都必须要跟外部打交道,和汉族人互动,另外他们自身的生活也离不开社会的供给,衣食住行都不是靠他们自己就能完全解决的。所以他们与汉族的交往情况如何是考量他们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维度。

  下面的表 2-12 的数据结果显示,有 80.20%的被调查者是回族朋友比较多,有 12.8%的人表明自己汉族和回族朋友比例差不多,仅有 7%的人是汉族朋友比较多。可以观察出,被调查群体与汉族群体之间的交往远远比不上他们群体内部的交往。他们和非本民族朋友的关系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我们大概设想的应该是建立在工作基础上,但是从之后的调查中却看不出这个结论。

  选择与他族朋友的关系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有 17.4%,选择建立在真实感情基础上的有 72.1%.可见该群体与外部的交往大多都是建立在真实情感上的,这可能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他们绝大多数从事的是清真餐饮业、日化用品、建筑等,在工作中大多需要深入交往的还是本民族的成员,跟他族人员在工作中的接触不是太多,这就决定了他们结交的汉族朋友大多数并不是通过工作的这个平台来展开的,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跟他族朋友的关系是建立在真实感情基础上的,而不是工作基础上。从他们朋友的民族成分的统计数据以及深入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关系网络通常局限在和本民族群体的内部交往中,与其他不同民族群体很少交往,民族成分和地缘以及宗教信仰是他们选择朋友时注重考虑的,所以该群体的社会网络的"强关系"特征格外明显。这样的社会网络决定了穆斯林内部的向心力比较强,这就意味着当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时,主要依靠"强关系"来解决难题。

  当问到"别的民族对回族或回族文化感兴趣时,您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有 38.4%的人表示自己会积极地介绍,55.8%的表示会简单的说几句,只有 5.8%的人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一方面体现出该群体依然是传播和介绍他们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另外也流露出该群体在与其他民族的人们有文化方面的交流时,呈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态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