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与展望
结论
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交通阻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城镇发展现状,尤其是土地资源浪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及雨洪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本文从理性增长的角度,提出了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解决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这一新的规划理念。本文通过论述 LID 的内涵、控制目标、应用原则及技术措施,分析了LID 的技术体系的特征及综合效益,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该技术在小城镇建设应用的技术路线、控制目标的选择、实施及 LID 设施的组合应用,表明LID 技术与传统雨水系统相比更能模拟自然水文特征,更能解决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LID 是一种新的小城镇发展技术,该技术通过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等技术措施,从源头到终端全过程应用下渗、储蓄、调节等方式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延长径流时长,降低径流污染,以开放式的排水方式保证开发前后的水量平衡,实现自然的水文特征。
(2)在小城镇建设中,应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并统筹协调小城镇专项规划,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等,以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基本功能规划为基础,综合考虑多项技术措施,实现LID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
(3)LID 控制目标的选择应根据开发区域的水文貌特征、土地布局及生态环境特点确定,然后通过确定相关指标如绿地率、水域面积率及径流系数、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等,优化组合 LID 技术措施。
(4)本文模拟利用 LID 技术,设想对关中地区某县一号社区及壹号大道进行改造。通过对比分析改造前后的径流系数、雨水外排量,水量平衡等,表明 LID 技术在解决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
(5)关要镇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案例表明,运用广义 LID 技术对小城镇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低影响开发改造,对优化特色小城镇空间规划布局,实现特色小城镇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及特点,并在小城镇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化广场方面的进行实施,包括控制目标、控制指标的选择及 LID 技术设施规模的计算及应用,为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及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理念。但由于研究周期及作者研究水平的限制,本文对低影响开发技术并未做到全面的阐述,还有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分析完善,主要体现在:
(1)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不但在小城镇建设中适用,更适用于大中小城市新建住区、城中村改造及新区规划。其内涵并不局限于雨洪管理上的定义,还可以是广义的低影响开发,即城镇化建设对居住者的生活、居住环境的低影响;对区域特色、产业结构、城镇文化内涵的低影响;对城镇规划、区域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低影响等。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的实施也不仅仅局限于城镇道路、城镇建筑与小区、城镇绿地、广场中,应贯彻城镇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及详细规划之中。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对广义低影响开发的含义、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在城镇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中的应用只是给予简单的研究,所以,LID 技术的广义内涵、应用范围及技术体系路线的贯彻实施都还需进一步研究及扩展。
(2)由于时间、篇幅及本人能力有限,本文没有对 LID 技术设施的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及实施评估进行研究。
(3)LID 的控制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效果应通过跟踪工程建设实例确定,由于具体条件限制,目前无法真正实现。后续研究需要在跟踪实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及成本效益方面深入研究,对 LID 的技术效果进行跟踪检测,以确定其控制目标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城镇化: 前景、战略与政策[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0:133-138
[2]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 2014-07-17(4)
[3] 王如松。 新型城镇化, 生态要优先[N].中国建设报, 2010-01-10(3)
[4] 郭晋珉。 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3:19-22
[5] 陈晓明, 岑 慧。景观生态评价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运用--以《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广角, 2011 (7)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
[7]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ducing storm water costs through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EB/OL]. 2007-11-02
[8] 王建龙, 车 伍等。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法[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6(12):5-10
[9] 费孝通。 小城镇--大问题[J]. 社会研究, 1983
[10]袁中金等。 小城镇生态规划[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11]王勇等。 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小城镇发展中的应用[J]. 城市问题, 2002(6)
[12]方创琳。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地理研究, 2005
[13]Lian Scholes, D. Michael Revitt,J. Bryan Ellis.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the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storm water pollutant removal potential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 88 (3): 467-478
[14]Elliott A. H, Trowsdale S. A. Water localisation and reclamation: Steps towards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3 (4): 437-447
[15]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nd low-impact development center.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A literature review [EB/OL]. Gov/owow/nps/lid/lid, 2010-03-10
[16]侯改娟。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14
[17]徐 涛。 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效应研究[D].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何爽等。 基于SWMM模型的低影响开发模式雨洪控制利用效果模拟与评估[J]. 水电能源科学,2013 (12)
[19]唐绍杰, 翟艳云等。 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地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 建设科技,2010 (13): 47-55
[20]顾朝林等。 论中国建制镇发展、地域差异及空间演化[J]. 地理科学, 1995(3): 208-216
[21]郭元阳。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战略[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2]简兴华, 黄昆。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例分析与前景预测[J]. 经济研究,2010(3): 28-39
[23]王志宪。 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4]王志宪, 吕霄飞。 中国小城镇概述[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1
[26]邹远修。 中国小城镇的曲折发展及其原因[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版), 2003(3)
[27]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R]. 北京, 2000
[28]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报, 1984(4)
[29]尚 娟。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1世纪科技与社会发展丛书(第六辑),2012
[30]周维博。 水资源综合利用[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31]温 娟, 骆中钊, 李燃。 小城镇生态环境设计[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 2011, 200
[32]王朝晖。“精明累进”的概念及其讨论[J]. 国外城市规划,2000 (3): 33- 35
[33]ICMA and the Smart Growth Network. Getting to Smart Growth II: 100More Policies for Implementation[OL]., 2002
[34]车 伍, 吕放放, 曾捷。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雨洪控制利用[C]. 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
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 2010
[35]夏晓鸥。胶东半岛个性化城镇分类研究--以威海市为例[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6]Prince George's County, Maryland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grams and PlanningDivision. Low Impact Development Design Strategies: An Integrated Design Approach [M]. Prince George's County, Maryland. 2000
[37]尹澄清。《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原理和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8] 屋顶绿化建筑物要求与设计[EB/OL].
[39]王 丹。 寒地城市屋顶花园设计研究, 2003 (12): 27-28
[40]Roy-Poirier A, champagne P, Asce AM, etal. Review of bioreten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design: past,present, and futur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136(9): 878-889
[41]车 伍, 李俊奇。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2]向璐璐, 李俊奇等。 雨水花园 [J]. 给水排水, 2008(06): 47-51
[43]王丹绮, 王隆昌。 人行道透水性铺面之效果评估:以台北市北安路为例[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0, 32(2): 71-77
[44]宋志斌, 张梅芳, 王保春。 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试验研究[J]. 混凝土,2008(6): 94-95
[45 赵飞等。透水铺装雨水入渗收集与径流削减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 2011(S1): 254-258
[46]赵 芳。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12
[47]U.S.EPA. Pilot Projects for LID Urban Retrofit Program in the Anacostia River Watershed Phase III[M]. Final Technical Report, 2006
[48]赵 兵。 LID 技术及其应用[R].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49]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技 术 指 南 - 龙 康 污 水 处 理 设 备 - 龙 康 给 排 水 设 备 [EB/OL].
[50]住房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S].2014
[51]GB50318-2000,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52]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53]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54]GB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5]DB11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这将是我人生之中最难忘也是最有意义的时光。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首先要感谢导师马恒升老师,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马老师自始至终给予了我不懈的支持与悉心的教导。马老师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令我敬佩。同时,马老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谦虚厚道的人格魅力为我今后工作和生活做出了榜样。本论文从确定方向到开题,到最终论文完成,马老师每一步都用心教诲,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此我向马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及最深切的敬意!
其次要感谢张静晓老师在学术上对我的指导,为我积累知识、开放视角及顺利完成论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还感谢同门师兄妹在论文撰写过程给予我的帮助,感谢舍友对我的支持,在你们的帮助下使我顺利完成论文。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
祝愿所有曾经帮助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一生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