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分析
3.3.1 LID 技术与传统雨洪管理的对比分析
LID 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雨洪管理理念,与传统雨水系统相比更能模拟自然水文特征,实现自然水体循环,见下图 3.12.
在雨水管理观念、雨水处理措施及管理效果等方面,LID 和传统雨洪管理差别很大,具体的见表 3.14.
3.3.2 LID 技术措施分类及特点
LID 技术按照场地径流处理路径可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其技术措施包括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透水铺装、蓄水池等。这些措施根据不同功能原理,创造了不同的雨洪管理效果。其技术分类及特点分析见表 3.15.
3.3.3 低影响开发综合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1)进行城镇雨洪管理,解决内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水生态环境问题;2)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如通过绿色植被、湿地等的修复和滞留,可以明显扩大城镇“蓝”、“绿”空间,降低热岛效应;3)为更多生物和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2) LID 的技术效益
1)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可降低暴雨径流 30%-90%[48];2)可推迟暴雨径流峰值 5 至 20 分钟[48];3)LID 技术能降解径流中的磷、氮、重金属等,减小酸雨产生的可能性。
(3)经济效益:
1) 降低雨水资源利用成本;2)降低项目开发建设成本。由于场地平整、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场地铺装、景观建设等费用的减少使得 LID 项目开发成本低于传统模式。
(3)社会效益
1)LID 措施和景观规划结合,为居民提供了生态的休闲场地;2)居民参与,增强了环保意识。
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成功案例
3.4.1 项目概况
为更好的演绎“城市”主题,上海世博会专门设置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该区既是世博会主题呈现的载体,也是“展品”.世博会期间该实践区集中展示了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进行的各种最佳实践,其中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实践。该实践目标是在园区内收集 90%的雨水,并在 3 天内通过下渗、蒸发、回用等措施将收集的雨水消纳[48].
3.4.2 LID 雨水系统设计方案
“城市最佳实践区”由南北两区组成。北区面积为 7.13 hm2,收集雨水量为 929 m3,其中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及广场喷洒、洗车冲洗的雨水量为 89 m3/d,则 3 天可利用雨水量为 267 m3,而剩下的 662 m3雨水需要在 3 天内渗透或储蓄。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实践区北区设计了“活水公园”方案。该方案采用活水公园的水流循环系统调节,把荷花池改造成雨水渗透塘来使用,完成将 3 天内收集的雨水消纳成功,总体设计方案如图 3.13 所示。
活水公园内荷花池工程改造使用渗管下渗的方式,如图 3.14 所示。下渗管设有可人工启闭盖板。当径流高峰需要下渗时,开启盖板,荷花池内的溢流水量穿过下渗管进入碎石层中完成下渗;对于高温少雨的天气,通过关闭盖板来保持荷花池中的景观用水。
3.4.3 综合效益
(1)该项目已获得 LEED-ND 铂金级预认证授牌,是除北美地区以外首个获得该级别认证的项目。
(2)该项目对于 LID 雨水管理系统在城镇的实践应用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90%,有效降低雨水径流总量及径流污染带来的城市水环境污染[49].
3.5 小结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首层内涵是作为一种新兴的雨洪管理理念在解决城镇内涝方面的应用。该技术通过一系列分散管理的技术措施,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等,从源头上对雨水进行渗透、传输、储蓄、调节及截污处理,实现径流控制目标。同时低影响开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集约开发土地,保护自然水文特征,实现对生态体系的低影响开发。与传统雨水系统相比 LID 技术更能实现自然水体循环。
广义的低影响开发是指对开发区域特色的继承和管理。城镇规划方案的实施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特征相结合,对原有的规划布局及传统特色尽可能地降低冲击和保护,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最大化的继承和发展开发场地原有的景观特色,产业特色、民俗文化特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