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吸烟的危害论文(精选最新范文推荐)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6-21 共15227字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但吸烟人数仍在成倍增长,吸烟人群亦呈低龄化的趋势。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达280万之多,烟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吸烟不仅对吸烟者自身有危害,其产生的烟雾也会使周围人群被动吸烟。下面是关于吸烟的危害论文,以供参考。

  吸烟的危害论文第一篇:兰州市七里河区18 ~ 90岁常住居民2012与2017年吸烟状况比较

  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2012年及2017年居民吸烟情况、戒烟状况及变化趋势和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控烟措施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采用《兰州市成人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对兰州市七里河区所属9个街道、6个乡镇居民的吸烟和戒烟状况、人口学信息等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分析该地区居民吸烟状况及影响吸烟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2012年共调查15 489人,粗吸烟率为22.38%,2017年共调查4 549人,粗吸烟率为29.65%,居民吸烟率2017年高于2012年(P<0.05);相较于2012年,2017年居民吸烟人群有年轻化趋势,18~29岁居民吸烟率从3.44%上升到23.90%(P<0.05),30~39岁居民吸烟率从19.33%上升到27.17%(P<0.0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吸烟危险性高于女性(OR=40.83),农村居民吸烟风险性大于城市居民(OR=1.82),职业是农民的吸烟风险性高于非农民(OR=2.26),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居民的吸烟风险性降低(OR=0.91)。结论 该地区2017年吸烟率明显高于2012年,控烟形势严峻,应加大控烟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男性居民的吸烟控制,减少吸烟烟雾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同时,戒烟影响原因调查显示,担心吸烟影响健康是戒烟的主要原因,说明提高居民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对戒烟和减少吸烟行为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吸烟;流行状况;居民;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moking situation,smoking cessatio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esidents in 2002 and 2007 in the Qilihe district of Lanzhou.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9 communities and 6 towns in Qilihe district in 2012 and 2017 separately. "The Lanzhou Adult Health Behavior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moking status,smoking cessation and demography of residents.Results 15 489 resid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in 2012,and 4 549 inpiduals investigated in 2017.The crude smoking rate of residents in Qilihe district was 22.38% in 2012,and the rate was 29.65% in 2017.The smoking rate in 2017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2012(P<0.05).There was a trend that more young residents smoking in 2017 than 2012.The smoking rate of adult aged 18 to 29 increased from 3.44% in 2012 to 23.90%(P<0.05),and the smo-king rate of residents aged 30 to 39 increased from 19.33% to 27.17%(P<0.05).The results of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of smoking in men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in women(OR=40.83).Rural residents had a higher risk of smoking than urban residents(OR=1.82),and farmers had a higher risk of smoking than non-far-mers(OR=2.26).Bu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smoking.We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the risk of smoking of residents decreased(OR=0.91).Conclusion The smoking rate of residents in 2012 was higher than 2017.Tobacco contr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especially for males and residents li-ving in rural areas,to reduce the health impact of smoking smoke on residents.The main reason for quitting smoking is to worry about the health effects of smoking,which suggests that improving residents' awareness of the harm of smok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quitting smoking and reducing smoking behaviors.

  吸烟被认为是目前造成人类多种疾病和早死的主要的、可预防的致病危险因素,烟草危害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社会问题[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全世界的吸烟人数已达到10亿,到2025年全世界吸烟人数将达到16亿。而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死亡,其中50%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如果吸烟状况不改变,本世纪将有超过2亿中国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导致经济生产力下降,并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堪承受之重[2]。吸烟与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早死及社会经济损失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包括肺部相关疾病、癌症及心血管疾病[3]。2015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人群吸烟率与五年前相比没有显着变化,为27.7%。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2.1%,女性为2.7%[4]。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已起草并逐步实施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按照《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细则》,兰州全面取消限烟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为了解本地区居民“禁烟令”颁布对居民吸烟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于2012年底及2017年底对兰州市七里河区常住居民吸烟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和比较2012和2017年居民吸烟率、戒烟情况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居民吸烟及戒烟的可能原因,为下一步开展控烟工作及疾病预防提供工作依据和数据支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解兰州市居民吸烟状况,本研究随机抽取七里河区作为调查对象。于2012年12月,以兰州市七里河区所属9个街道、6个乡镇总人口数为基数,采用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市七里河区18岁以上常住人口(居住6个月以上)16 000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失访、无应答等因素,共发放问卷17 953份,回收16 753份,删除问卷漏答关键项目达三项以上、重要信息缺失和问卷选项呈明显规律的无效问卷1 264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5 489份,有效率86.28%。2017年12月采用全覆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抽取七里河区所属9个街、6个乡镇每个街道/乡镇随机调查18岁以上常住人口(居住6个月以上)各300人,共发放5 000份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 549份,有效率为90.98%。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参照“全球烟草监测系统”的标准问卷[4],自制《兰州市成人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个人信息部分和烟草使用情况两部分内容,个人信息部分主要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人口学信息。第二部分包括烟草使用情况,主要调查居民的吸烟状况,包括现在是否吸烟(指过去吸烟达到100支并且调查时仍存在吸烟行为)及吸烟频率(每天/周吸烟支数);戒烟情况,包括戒烟持续时间、何时戒烟、戒烟的原因等。

  1.2.2 研究指标与定义

  吸烟率:为现在吸烟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即:(现在吸烟者/被调查人数)×100%。戒烟比:定义为现在和既往每日吸烟者中已经戒烟的比例(已经戒烟人数/现在吸烟人数+既往吸烟人数)×100%。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预防工作人员组成,统一经过培训后开展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当日检查回收,由审核员对当日调查的问卷进行审核,对缺项、漏项等不合格问卷及时调查补充或剔除。质控人员抽取1/10问卷进行电话回访,对调查结果进行抽查,不合格问卷进行剔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2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对不同组间吸烟行为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012年共调查15 489人,其中男性7 716人,女性7 773人;城市11 373人,农村4 116人;年龄范围为18~90岁,平均年龄(48.27±17.60)岁。2017年共调查4 549人,其中男性2 098人,女性2 451人;城市3 470人,农村1 079人;年龄范围为18~90岁,平均年龄(43.74±17.94)岁。见表1。

  2.2 2012年和2017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吸烟情况比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2012年粗吸烟率为22.38%,2017年粗吸烟率为29.65%,居民吸烟率2017年高于2012年(χ2=54.16,P<0.05)。

  不同年龄居民吸烟率有所不同,2012年和2017年居民吸烟率最高的年龄集中于40~70岁居民。2012年居民吸烟率在30岁后明显上升,在30~70岁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在70岁之后,居民吸烟率明显下降。2017年居民吸烟率在18~69岁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在70岁之后,居民吸烟率下降。但相较于2012年,2017年居民吸烟人群有年轻化趋势,18~29岁居民吸烟率从3.44%上升到23.90%(P<0.05),30~39岁居民吸烟率从19.33%上升到27.17%(P<0.05)。见表1。

  城市居民2017年吸烟率为27.20%,高于2012年(20.00%,χ2=184.30,P<0.05),吸烟率上升了7.20%。农村居民2017年吸烟率为37.35%,2012年男性吸烟率为28.96%。2017年农村居民吸烟率高于2012年(χ2=44.02,P=0.011),吸烟率上升了9.39%。2012年与2017年吸烟率都呈现出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的状况。

  表1 2012年与2017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吸烟情况比较 

  注:*为2012年和2017年居民吸烟率比较,P<0.05。

  2.3 兰州市七里河区不同性别居民吸烟情况分析

  2012年和2017年男性居民吸烟率均远高于女性(P<0.05),男性2012年吸烟率为42.15%,女性为2.77%,吸烟率性别比为15∶1;2017年男性居民吸烟率为60.82%,女性为1.92%,吸烟率性别比为31∶1,吸烟人群以男性为主。见表2。

  表2 2012年与2017年兰州市不同性别居民吸烟情况比较 

  注:*为男性居民与女性居民吸烟率比较,P<0.05。

  2.4 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吸烟(吸烟=1;不吸烟=0)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连续变量)、文化程度(连续变量)、职业、家庭年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吸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女性为对照,男性吸烟危险性是女性的40.83倍;农村居民吸烟风险性大于城市居民(OR=1.82);职业是农民的吸烟风险性高于非农民(OR=2.26);文化程度是吸烟的保护因素,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居民的吸烟风险性降低(OR=0.91)。见表3。

  2.5 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戒烟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2017年戒烟比为17.07%,2012年戒烟比为7.49。总体上2017年戒烟比高于2012年(χ2=101.06,P<0.05)。见表4。

  表3 居民吸烟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2012年与2017年兰州市城市居民戒烟情况比较 

  注:*为2012和2017年居民吸烟率比较,P<0.05。

  2.6 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戒烟的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同时对戒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担心吸烟会影响身体健康(未患病)是戒烟的最主要原因,占戒烟人数的51.00%,其次是已患有疾病,占戒烟人数的21.00%,家人反对和医生建议也是戒烟的原因,分别占戒烟人数的11.00%和10.00%。见表5。

  表5 兰州市七里河居民戒烟原因构成 导出到EXCEL

  n,%

  3 讨论

  3.1 该地区吸烟行为有年轻化趋势

  本次调查显示,2017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吸烟率为29.65%,高于2012年的居民吸烟率(22.38%,P<0.05),吸烟人群有增长趋势,同时,也高于2017年上海市成年居民吸烟率(26.89%)[4],控烟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2017年18岁以上居民吸烟人群有年轻化趋势,18~29岁居民吸烟率从2012年3.44%上升到23.90%,30~39岁居民吸烟率从19.33%上升到27.17%。提示与五年前相比较,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吸烟年龄的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及学习压力增大有关。该地区今后的控烟工作应向年轻人倾斜,特别是18~29岁人群。众所周知,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烟草的危害性就越大[5]。有研究显示,吸烟行为的养成主要在青少年阶段,因此加大对中学生及大学生群体的吸烟相关教育及行为干预,对降低整个人群的吸烟状况至关重要。青少年群体正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定型时期,同时也是学习阶段,进行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例如向青少年传授烟草危害知识,改变其信念、态度、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相关观念等方法教导青少年学会抵制社会影响的技巧,能有效地减少或推迟成年期的吸烟[6]。

  3.2 吸烟人群主要以男性居民为主

  全球范围内,约47%成年男性和12%成年女性是吸烟者[7]。《2015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人群吸烟率为27.7%,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2.1%,女性吸烟率为2.7%[8]。本次研究显示,本地区吸烟人群也是以男性为主,2012年男性居民吸烟率为42.15%,女性为2.77%,吸烟率性别比为15∶1;2017年男性居民吸烟率为60.82%,女性为1.92%,吸烟率性别比为31∶1,这与国内其他调查结果一致[2]。提示男性吸烟者仍然是本地区控烟的重点防控人群。全国范围来看,男性是吸烟的主要人群,这可能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及男性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有关。调查发现,在对吸烟与疾病关系的认知上,女性、不吸烟者的相关吸烟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男性、吸烟者。因此,注重对男性吸烟危害的防控要从转变观念,提高知、信、行入手,提高男性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及主动预防意识。同时,烟草烟雾也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污染物,全世界有40%的儿童和35%的女性不吸烟者也会接触到二手烟。有研究显示,烟草中的尼古丁暴露对胎儿有明显的神经毒性,与各种出生不良结局相关[3]。因此,控制男性吸烟人群,可以进一步保护女性和儿童避免接触到二手烟。

  3.3 农村居民吸烟行为居高不下

  本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居民吸烟率2017年快速上升,从2012年45.86%上升到2017年70.78%,并且开始吸烟的年龄低于城市居民,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研究基本一致[9,10,11,12]。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居民中实施控烟措施,对帮助“禁烟令”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次研究发现近五年农村居民吸烟率居高不下,并且2017年比2012年明显上升,控烟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农村地区控烟的策略和措施,是降低本地区吸烟率和更好地实现全面戒烟的重要内容。与城市人口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和经济社会特征方面有许多特殊性,目前的控烟策略和措施对农村人口控烟尚缺乏针对性。同时,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本次研究发现,文化程度与吸烟率成负相关,吸烟率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相似[13,14,15,16,17]。文化程度较低者对吸烟有害健康的理解有限,大部分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但并不知道有哪些危害及危害的严重程度,因此仅仅宣传“吸烟有害健康”对于这部分人群还远远不够。使用图片或者电视、媒体广告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更加形象地展示吸烟的危害,也更容易被农村居民所接受。

  3.4 健康教育对戒烟行为有促进意义

  戒烟因素分析发现,担心吸烟会影响身体健康(未患病)是戒烟的最主要原因,与Robert 等[1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健康教育和提高居民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对戒烟及降低吸烟率具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认为,使用各种媒体[19],例如电视、网络、报纸及烟盒等方式宣传吸烟的危害是行之有效的减少吸烟和提高戒烟成功率的方法[20]。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担心吸烟影响今后的健康是戒烟的主要原因,也说明提高居民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对戒烟和减少吸烟行为有积极作用。提示在今后的控烟工作中,应加强对烟草危害的宣传,特别是针对中学、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3]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Tobacco smoke and involuntary smoking(IARC monographs programme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volume 83 Lyon)[M].France:ARC,2002.

  [4]吴龙辉陈亦芳,王海燕,等.上海市金山区15~69岁常住居民烟草流行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2):134-145.

  [5]刑睿新疆高校大学生控烟倡导促动能力建设的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3.

  [6] England LJ .Aagaard K,Bloch M,et al.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nicotinea transdisciplinary synth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emerging tobacco products[J].Neurosci Biobehav Rev,2017(72):176-189.

  [7]世界卫生组织烟草调查问卷[EB/OL.[2019-12- 05] https : //www. who intobacco/publications/survillance/tqs/zh/.

  [8]张克春姚捷刘翔,等某市大学新生吸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03-305.

  [9] Ezzati M,Lopez AD.Estimates of glob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omking in 2000[J].Lancet,2003(362):847-852.

  [10]杨焱,屠梦吴,付晓霞,等.《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概要[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 10(2):85-87.

  [11] Berg M,Jaakkola MS, Woodward A,et al. Worldwide burden of disease from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from 192countries[J].Lancet,2011,377(9760):139-146.

  [12] Gould TJ,Leach PT.Cellular,.molecular,and genetic substrates underlying the impact of nicotine on learning[J].Neurobiol Learn Mem,2014(107):108-132.

  [13]郭晓雷,马吉祥,李文,等山东省部分城乡居民吸烟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1):13-15.

  [14]周旭辉,苏中华.邓慧琼.等湖南省怀化地区城乡饮酒吸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 15(4):352-354.371.

  [15]马冠生,孔灵芝.栾德春等.中国居民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3(5):165-199.

  [16]林熙,钟文玲,林曙光.福建省成人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2):1-3.

  [17]王昕.农村居民烟草暴露情况及烟草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8] Robert JW,O'Loughlin EK,Dugas EN,et al.Reasons for quitting smoking in young adult cigarette smokers[J].Addict Behav,2018(77):28-33.

  [19] Durkin E,Brennan M,Wakefield M.Mass media campaigns to promote smoking cessation among adults:an integrative review[J].Tob Control,2012,21(2):127-138.

  [20] Hammond D .Health warning messages on tobacco products:a review[J.Tob Control,2011,20(5)-327-337.

  吸烟的危害论文第二篇:吸烟对急性心肌模死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是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心肌梗死的影响贯穿始终。戒烟能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再梗死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吸烟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吸烟;急性心肌梗死;戒烟;

  Abstract: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that endangers the life of patients and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Smo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Quitting smok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einfarction rate and mortalit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smoking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研究表明,吸烟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风险是从不吸烟者的6倍,而通过戒烟可将这一风险降低至与不吸烟者相似的水平[2]。中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吸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吸烟率已在下降,如美国和日本在过去的10年间烟草的消耗量减少了10万吨,预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未来的10~15年有望实现零增长,而中国在过去10年间烟草消耗量增加了75万吨,吸烟率仍在上升,预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会增长[3]。中国在戒烟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现就吸烟对AMI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希望对中国的戒烟工作有所帮助。

  1 吸烟对心肌梗死发病的影响

  1.1 吸烟引起AMI可能的机制

  吸烟会产生4 000多种化学物质,在这些化学物质中,导致AMI的关键成分可能有尼古丁、烟焦油、CO、有毒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吸烟引起的效应主要包括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及破裂。究其原因,一方面,烟雾中的尼古丁、苯并芘、氮氧化物、多种氧自由基、CO和重金属颗粒等有害成分通过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血小板活化等方式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4,5]。另一方面,长期吸烟者血管炎性反应增强,斑块内巨噬细胞增多;另外,吸烟者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强,会过度降解血管基底膜[6],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及破裂。再加上尼古丁的拟交感作用,导致心率加快,机体耗氧量增加;CO竞争性地结合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心肌的氧供减少。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AMI的发生。

  1.2 吸烟对AMI患者年龄和性别特异性

  1.2.1 年轻的吸烟者AMI风险更大

  吸烟是STEMI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对年轻男性。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比不吸烟者和既往吸烟者早约10年[7,8]。Lloyd等[8]研究了英国约克郡2009—2012年的STEMI患者,他们将年龄分为<50岁、50~65岁和>65岁三组,将吸烟情况分为吸烟者、既往吸烟者以及不吸烟者,发现<50岁组吸烟者STEMI的风险是不吸烟和既往吸烟者的8倍,50~65岁组是5倍,>65岁组是3倍。国内张妮等[9]研究也发现吸烟对青年男性致病风险最高,青年男性吸烟者患STEMI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7倍,在中年男性中为5倍,老年男性中为4倍,老年女性中为5倍。年轻的吸烟者STEMI的风险更大的原因可能有:一方面,年轻的心肌梗死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相对较少,因此吸烟的作用相对突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吸烟是STEMI最强大的危险因素,因此吸烟患者发病年龄提前大约10年。

  1.2.2 女性吸烟者AMI的风险更大

  吸烟对不同性别AMI患者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多个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早期的一些研究认为,吸烟对男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更大,或者吸烟的风险在性别上无差异。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吸烟对女性AMI的风险更大。挪威的一项研究对2 281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中位时间为8年的随访,将患者预期寿命和实际死亡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女性吸烟者比男性吸烟者多丢失1.9年的寿命,女性既往吸烟者比男性既往吸烟者多丢失1.8年的寿命[10]。来自丹麦的一项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年龄<50岁女性吸烟者STEMI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9.88倍;而相同年龄组的吸烟男性STEMI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78倍[11]。英国的Palmer等[12]首次将吸烟对性别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女性吸烟者STEMI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6.62倍,而男性吸烟者STEMI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40倍。虽然不同的研究在具体数值上存在差异,但最后的结论一致,吸烟对女性的危害更大。在中国,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女性吸烟者较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尤其是英国,男女吸烟比例比较接近,对于研究吸烟危害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则相对容易。

  1.3 被动吸烟的危害

  被动吸烟也就是平常说的“二手烟”,主动吸烟对心肌梗死的危害是公认的,然而被动吸烟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大型的病例对照研究INTERHEART发现,被动吸烟对不吸烟者和既往吸烟者的危害比吸烟者要大,被动吸烟引起的心肌梗死占男性不吸烟者心肌梗死的10.8%,占女性的18.6%[13]。挪威的Iversen等[14]研究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与心肌梗死的关系也得出类似结论,他们对24 968例参与者进行了为期11年的随访,发现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对女性的危害更大。女性20%的心肌梗死归因于被动吸烟,而与吸烟者生活30年以上将增加女性心肌梗死的风险40%。

  1.4 不同类型的烟对AMI的影响

  电子烟的出现已有十余年历史。作为可燃烟的替代品,电子烟被宣传为一种比传统香烟安全,可自我控制尼古丁的戒烟装置。然而,目前对电子烟帮助戒烟的证据十分有限,且作为电子烟使用者最常见的使用模式——电子烟和传统香烟的双重使用,会使吸烟者暴露于更多的苯并芘,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产品都更易导致心肌梗死,从吸传统烟到电子烟,在降低AMI风险方面无任何获益[15]。

  水管吸烟是一种将烟草烟雾经过水过滤后再通过软管吸到嘴里的吸烟方式。利用水管吸烟的人数在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有数百万水管烟烟民[16]。研究表明,每天水管吸烟吸收的尼古丁相当于10支普通香烟的量,长期使用水管吸烟会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风险增加3倍[17]。来自黎巴嫩的一项关于水管吸烟和普通烟的研究发现:严重吸烟者心肌梗死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87倍,而水管吸烟者心肌梗死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329倍[18]。

  2 吸烟对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尽管吸烟的危害众所知周,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Helmers在研究中首先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有更低的死亡风险。随后,大量的研究发现,吸烟者在心肌梗死后生存率反而提高,这一矛盾的现象被称为“吸烟者悖论”。

  对于“吸烟者悖论”的存在,研究者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研究者认为悖论的存在不是因为吸烟有任何好处,而是因为吸烟者心肌梗死的年龄普遍较年轻,年轻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相对较少,在治疗方面也更加积极,因此预后较好[19]。也有研究认为,“吸烟者悖论”的存在是因为吸烟患者在氯吡格雷的治疗中获益更大[20,21]。吸烟能诱导体内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A2的增加,而氯吡格雷在体内通过细胞色素P450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因此吸烟患者体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增多,抗血小板作用更强[22]。Aune等[23]研究发现“吸烟者悖论”的存在可能是因为吸烟患者对于溶栓治疗的获益比不吸烟者大,因为观察到“吸烟者悖论”的研究都是以溶栓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然而,在以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心肌梗死治疗金标准的今天,对于“吸烟者悖论”的认识依然存在争议。因为有的研究者在调整了混杂因素的干扰后,“吸烟者悖论”现象消失了。英国的Steele等[7]对3 133例STEMI患者分别进行1个月、1年和3年的随访,发现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的STEMI患者3年死亡率提高(HR 1.35,95%CI1.04~1.74),而既往吸烟者3年死亡率与不吸烟者相似(HR 0.99,95%CI 0.76~1.28),对于1个月和1年死亡率,三者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来自瑞典的一项大型国家队列研究,研究吸烟与心肌梗死后5年内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对30 61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58年,发现吸烟是心肌梗死后死亡的强预测因素。相对于吸烟者,不吸烟者的HR为0.44(95%CI 0.36~0.55),而既往吸烟者的HR为0.56(95%CI 0.47~0.67)[24]。也有研究在调整了混杂因素的干扰后,“吸烟者悖论”现象依然存在。来自中国的一项前瞻、多中心和大样本的观察性研究发现,吸烟患者院内死亡率低于不吸烟患者,在调整了重要的混杂因素后结果依然不变(OR 0.78,95%CI 0.69~0.88,P<0.001)[25]。同样,来自美国的一项大型研究在研究吸烟的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时也观察到“吸烟者悖论”的存在[26]。

  虽然在PCI治疗的年代,仍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悖论”现象的存在,但这不应被当成鼓励患者吸烟的理由。吸烟的危害十分明确,“吸烟者悖论”的存在可能是某些潜在的原因还未被发现。

  3 戒烟的获益情况

  3.1 无烟立法后心肌梗死的获益情况

  自2003年WHO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获得通过后,世界各地相继进行公共场所无烟的立法,无烟立法能使不吸烟者免于二手烟的伤害。中国天津在2012年5月31日开始进行无烟立法,Xiao等[27]对天津2007—2015年AMI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无烟立法后,年龄>35岁的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逐年下降16%,他们推断在未来的3.5年内,将有20%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无烟立法而免于死亡。

  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也在2012年进行无烟立法,Weaver等[28]对印第安纳波利斯和马里昂县心肌梗死患者月入院率进行研究,发现这两个地方心肌梗死月入院率分别下降20%和25%,不吸烟者心肌梗死月入院率下降21%,既往吸烟者下降28%,吸烟者下降26%。

  3.2 戒烟后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

  吸烟者STEMI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6倍,通过戒烟可将这一风险降低到不吸烟者的水平[2,8]。然而,对于戒烟后需多长时间心血管疾病风险可降低到不吸烟者的水平,目前的结论还不一致。英国的Palmer等[12]在研究吸烟对心肌梗死性别的差异中发现,既往吸烟者(发病前戒烟28 d以上)和不吸烟者STEMI的风险相似,他们推断戒烟后STEMI风险可在几周或几个月内迅速消除。尽管对于吸烟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很难消除,但对于血栓形成和动脉痉挛引起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可在戒烟后很快清除[29,30]。然而,Ding等[31]研究发现,吸烟引起的冠心病风险在戒烟后需大概20年的时间才能降低到不吸烟者的水平。Duncan等[32]对Framingham心脏疾病研究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与吸烟者相比,重度吸烟者戒烟后5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显着降低,然而与不吸烟者相比,戒烟后5年内风险依然很高,需10~15年才能接近不吸烟者。

  3.3 心肌梗死后戒烟的获益情况

  心肌梗死后继续吸烟是心肌再梗死和死亡的强预测因素,与不吸烟者相比,心肌梗死后持续吸烟患者新的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高2.5倍[29],而戒烟可将再梗死率和死亡率降低30%~50%[33]。美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AMI后持续吸烟与更多的心绞痛以及更差的生活质量有关,而戒烟患者心绞痛以及生活质量与不吸烟者相当[34]。

  4 总结

  吸烟的危害是公认的,尤其对于年轻的吸烟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提前大约10年。戒烟的好处也是公认的,冠心病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前戒烟,可在几周到几个月内将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到不吸烟者水平;在心肌梗死后戒烟,可降低再梗死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然而,中国的吸烟状况不容乐观,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吸烟率已在下降时,中国的吸烟率反而在上升。对于个人而言,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应下定决心早日戒烟;在国家层面,应花更多的精力加大控烟力度。

  参考文献

  [1]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the INTERHEARTstudy):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4,364(9438):937-952.

  [2]Steele L,Lloyd A,Fotheringham J,et al.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obacco smoking and incidence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 ardial infar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 Postgrad Med J,2015,91(1079):492-496.

  [3]Hoffman SJ,Mammone J, Rogers van Katwyk S,et al.Cigarette consumption estimates for 71 countries from 1970 to 2015:systematic collection of comparable data to facilitate quasi-experimental evaluations of national and global tobacco control interventions[J] BMJ,2019,365(2231):1-9.

  [4]Freitas F, Brucker N,Durgante J,et al.Urinary 1-hydroxypyrene is assoc iated with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4, 11(9):9024-9037.

  [5]Kianoush S,Yakoob MY,AI-Rifai M,et al.Associations of cigarette smoking with subclinic al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EL SA-Brasi(The Brazilian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ult health)[J].J Am Heart Assoc ,2017 ,6(6):e005088.

  [6]Newby AC.Dual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atrixins) in intimal thic kening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J]. Physiol Rev,2005,85(1):1-31.

  [7]Steele L,Palmer J,Lloyd A,et al.The impact of smoking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 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trospective cohort outcome study at 3 years[J].JThromb Thrombolysis,2019,47(4)-:520-526.

  [8]Lloyd A, Steele L,Fotheringham J,et al.Pronounced increase in risk of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er smokers[J].Heart,2017,103(8):586-591.

  [9]张妮,向定成,张金霞等吸烟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9):858-861.

  [10]Grundtvig M,Hagen TP, Amrud ES,et al.Reduced life expectancy after an incident hospital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tion-ffects of smoking inwomen and men[J].Int J Cardiol,2013, 167(6):2792-2797.

  [11]Gleerup HB ,Dahm CC,Thim T,et al. Smoking is the dominating modifiable risk factor in younger patients with STEMI[J]. Eur Heart J Acute Cardiovasc Care,2020,9(1):70-75.

  [12]Palmer J,Lloyd A,Steele L.et al. Differential risk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ale and female smokers[J].J Am Coll Cardiol,2019,73(25):3259-3266.

  [13]Teo KK,Ounpuu S,Hawken S,et al Tobacco use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in the INTERHEART study:a 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6, 368(9536):647-658.

  [14]Iversen B,Jacobsen BK,Lochen ML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24,968 men and women during 11 year of follow-up:the Tromso Study[J] Eur J Epidemiol,2013,28(8):659-667.

  [15]Bhatta DN,Glantz SA.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adults in the US Population Assessment of Tobacco and Health[J].J AmHeart Assoc ,2019,8(12).e012317.

  [1 6]Bhatnagar A,Maziak W, Eissenberg T,et al.Water pipe(hookah) smok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2019, 139(19):e917-e936.

  [17]Sibai AM,Tohme RA,Almedawar MM,et al.Lifetime cumulative exposure to waterpipe 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theroscleros is,2014,234(2)-.454-460.

  [18]Platt DE,Hariri E ,Salameh P,et al.Association of waterpipe smoking with myoc ardial infarc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catheterized patients[J].Inhal Toxicol,2017 ,29(10):429-434.

  [19]Gourlay SG, Rundle AC, Barron HV. Smoking and mortality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 tion: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 ardial Infarctio

  n2(NRMI 2)[J].Nicotine Tob Res , 2002, 4(1):101-107.

  [20]Chen KY,Rha SW,Li YJ,et al."Smoker,s paradox' in you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 ardial infarction[J].Clin Exp PharmacolPhysiol,2012,39(7):630-635.

  [21]袁志敏.吸烟对抗血小板药物类效应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3):364.

  [22]Gurbel PA, Bliden KP, Logan DK,et al.The influence of smoking status on the pharmac 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clopidogrel and prasugrel:thePARADOX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13,62(6):505-512.

  [23]Aune E,Roislien J,Mathisen M,et al.The 'smoker,s paradox"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BMC Med,2011,9(97):1-11.

  [24]Ek A, Ekblom O,Hambraeus K,et al.Physical inactivity and smoking after myoc ardial infarction as predictors for readmission and survival:results from theSWEDEHEART-registry[J].Clin Res Cardiol,2019, 108(3):324-332.

  [25]Song C.Fu R,Dou K,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 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multic 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China[J] BMJ Open,2019,9(8):1-7.

  [26]Gupta T,Kolte D,Khera s,et al. Smoker,s paradox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 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J].J Am Heart Assoc ,2016, 5(4):e003370.

  [27]Xiao H,Zhang H,Wang D,et al.Impact of smoke-free legislation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motality:Tianjin,China,2007-2015[J].Tob Contr0ol,2020,29(1):61-67.

  [28]Weaver AM,Wang Y,Rupp K.et al. Effects of smoke-free air law on acute myoc ardial infarction hospitalization in Indianapolis and Marion County,Indiana[J]. BMC Public Health,2018, 18(1):232.

  [29]Rallidis LS,Pavlakis G.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smoking cessation in those with premature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 ardial infarction[J].Curr Opin Cardiol,2016,31(5):531-536.

  [30]Girard D,Delgado-Eckert E Schaffner E,et al.Long-term smoking cessation and heart rate dynamics in an aging healthy cohort:is it possible to fully recover?[J] Environ Res ,2015, 143(2015):39-48.

  [31]Ding N,Sang Y,Chen J,et al.Cigarette smoking,smoking cessation,and long-term risk of 3 maj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J]J Am Coll Cardiol,2019,74(4):498-507.

  [32]Duncan MS,Freiberg MS,Greevy RA Jr,et al.Association of smoking cessation with subsequent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AMA,2019,322(7):642-650.

  [33]Critchley JA,Capewell S .Mortality risk reduction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cess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 JAMA,2003. ,290(1):86-97.

  [34]Buchanan DM,Arnold SV,Gosch KL,et al Association of smoking status with angina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5,8(5):493-50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