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电化教育论文

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1 共33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分层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探究
【第一章】分层教学中微课的设计研究绪论
【第二章】分层教学和微课程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第三章】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4.1】高级办公自动化微课程的设计
【4.2】高级办公自动化微课的实现
【第五章】分层教学、微信平台和具体学科微课程整合实验研究
【结语/参考文献】 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微课程是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一种革新的教学方式,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制作微课程,将这种新型的资源和方式用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查缺补漏以及复习巩固,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

  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数量、内容以及微课程应用情况分析,总结了微课程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微课程在分层教学中的可行性,归纳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分析,总结微课程的设计原则,在原有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分层教学的需求构建了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并对每一步骤进行具体分析,为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可供参考的流程,便于教学者设计和应用微课程。

  再次,以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模式为模型,通过调查分析和设计开发的前端分析,设计了《高级办公自动化》微课程,实现微课程支持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为分层教学与具体学科微课程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

  最后,开展了微课程支持下的分层教学,在提高不同层级的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上能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习者效果较好,论证了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合理性,具体学科微课程和分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拓宽了微课程的实践研究。

  本文的研究是单一学科的整合研究,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微课程与多学科的实践研究,因此整合微课程与分层教学的优势应用于多学科的研究还未能展开,微课程结合分层教学的普遍价值还有待研究。此外,虽然本次研究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但是由于个人时间、精力以及研究水平等各方面的相关客观及主观因素,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思考还不够严密,论证不够严谨和全面。最后,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单一具体学科微课程和分层教学的整合,研究范围有限,研究试验的试验样本还有待于扩大,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文研究的具体学科微课程与分层教学的有效整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拓宽了微课程的应用范围,为其他学科微课程的研究提供了思考。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贺斌。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 杨俏炜。 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0:164-165.
  [3] Bridget McCrea.(2010,NOV.10)。 Teaching in One-Minute Snippets.Retrieved on Jan.20,2014
  [4]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Screencasting[J]. 2006.
  [5]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11):15-19.
  [6] 黎加厚。微课程[J]. 苏州教育信息化,2014,02:11-13.
  [7] 刘素芹。学校课程体系的新元素--微型课程[J]. 软件导刊, 2007(1):16-17.
  [8]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1-65.
  [9] 黄建军, 郭绍青。 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5):31-35.
  [10] 王帅。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0(2):42-45.
  [11] 井维华。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评析[J]. 中国教育学刊, 1999(3):39-41.
  [12] 陈巧芬。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 现代教育技术,2007,09:16-19+15.
  [13] 陈巧芬。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 现代教育技术,2007,09:16-19+15.
  [14] 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西南大学,2009.
  [15] Mischel W. Process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4, 7:249-292.
  [16] Baddeley A D.Is working memory still working?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1,(11):851-864
  [17] Van Gerven P W M, Paas F, Schmidt H G. Memory load and the cognitive pupillary response in aging[J]. Psychophysiology, 2004, 41(2):167–174.
  [18] 许芳。 不同任务情境下认知方式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9] Richard E. Mayer.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 1996 (4)
  [20] 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1] 王靖, 刘志文。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9):30-32.
  [22] 何宏耀。 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模式与方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23(4):242-244.11, 09(2):51-53.
  [23] 卜彩丽。 ADDIE 模型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4,24:90-93.
  [24] CarolineCrawford. Non‐linear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eternal, synergistic design and develop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2004 (4)
  [25] 刘晓芳,骆毅。 我国分层教学的历史演变[J]. 南都学坛,2006,02:41-42.
  [26] Postlethwaite K. Differentiated science teaching : responding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o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7] Slavin R E. Ability Group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57(57):293-336.
  [28] 李长勤。 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9] Zemira R. Mevarech,Shulamit Werner. Are mastery learning strategies beneficial for developing problem solving skills?[J]. Higher Education . 1985 (4)
  [30] 叶琳。 分层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31] 刘晓芳,骆毅。 我国分层教学的历史演变[J]. 南都学坛,2006,02:41-42.
  [32] 姜玉华。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分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学校体育, 2008(11):32-33.
  [33] 刘运华, 衷克定, 赵国庆。 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34] Shieh Davi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tion,2009,55(26):A1,A13
  [35] Khan S.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M]. Hodder And Stoughton Ltd. 2012.
  [36] 蔡姿云。 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特点及启示[J]. 软件导刊, 2014(5):175-177.
  [37] 赵瑞。 可汗学院课程学习经历带来的思考[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5):41-45.
  [38] Yates D. Introducing the WebM format[J]. Australian Pc User, 2011.
  [39] 梁乐明 , 梁锦明 . 从资源建设到应用 : 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8):71-76.
  [40] 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1):65-73.
  [41] 胡铁生。 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10):13-15.
  [42] 胡铁生 , 黄明燕 , 李民 . 我国微 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 其启示 [J]. 远程教育 杂志,2013,04:36-42.
  [43] 李玉平, 刘静波, 付彦军。 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44] 刘名卓,祝智庭。 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45] 赵毅。 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6] Blueprints for complex learning: The 4C/ID-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2002 (2)
  [47] [美]R.M.加涅(R.M.Gagne)等着,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8] 坦尼森。 教学设计的国际观[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9] Allan J A, Schaefer D, Stocks N. Improving the learning needs survey by using four approaches.[J].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2005, 34(1-2):84-6.
  [50] Christison M A.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 2003
  [51] (瑞士)B.英海尔德(BarbelInhlder)等着,李其维译。学习与认知发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2] 向伟 .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10,20(2):119-1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