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庄子自由观的内容与特质

时间:2015-06-09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4417字

  一、自由与“逍遥”
  
  (一)自由
  
  对于政治领域中的自由概念,穆勒在其被公认为自由理论经典着作的《自由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就直陈其所欲讨论的自由:“并非意志自由……而是公民的或社会的自由:亦即社会能够对个人正当行使的权利之性质与界限。”穆勒所谓公民或社会的自由,即政治领域中的自由概念,这是我们讨论自由首先要厘清的一点。

  黑格尔一方面认识到必然性对自由的制约作用及其联系。他指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另一方面认为国家是绝对观念的化身,是自由的真正主体。自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通过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伦理制度所给予人的一种地位。

  由以上几种观点可知,自由就是指不受限制或阻碍。我们说一个人是自由的,是指他或她能够不受威胁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强制,自愿地实现或不实现某一行为。自由是自由与法律二者逻辑地和历史地发展的统一。它以个体为社会最后的实体,对独立的自我的承认是自由的重大前提。自由是以人工文明的营造为目标的,希望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它属于文化或文明,而文明要驱逐粗俗、野性的自然。因此,人类的自由就意味着对自然最大限度的征服。

  (二)“逍遥”
  
  庄子所谓的自由可以用“逍遥”来概括,“逍遥”的字面意思是指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但是“逍遥”在庄子的思想中不仅包括这个意思,还具有多层含义。

  第一,无拘无束的状态。在内篇《逍遥游》中,庄子回答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意在说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人只有得道,游心于道才可以逍遥。逍遥在这里意指一种无拘无束 ,悠然自得的状态。

  第二,批判儒家的礼仪习俗。《大宗师》:“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解释说那些人的精神与天地造化同为一体。此处的“逍遥”是批判儒家的礼仪习俗,反衬出道家的超凡脱俗。庄子主张真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礼仪习俗只会给人带上枷锁,增加负担,造成人的本性的缺失。

  第三,真人境界。在外篇《天运》中,庄子借老子之口说:“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

  古者谓是采真之游”.此处的“逍遥”指的是真人得道之后的自发自为的世界,接着庄子用“无为”解释“逍遥”.“无为”即惟道是从,自然而然。这显然是针对世俗的礼仪、知识文化而言的。

  庄子主张自然而然,要维护原初的生命本质。

  总结以上几点内容,可以说庄子的自由的最完整的意思是“强调野性的、原始本初的、自然的随机的、不受干扰束缚的状态和思想活动”.它强调人的精神的自然化,主张人性的回归,遵循精神融于自然。它不仅包括人类自身的逍遥,还包括世界万物的逍遥,从而刻画出道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而西方的自由指的是人的一种权利,主要强调摆脱束缚的状态。尽管两个概念有相通的地方 , 但是却不尽一致 , 不可混为一谈。可以说,庄子的自由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精神自由。

  二、庄子自由观的内容==庄子认为形体生命由“命”支配,人是无能为力的。在无道的社会之中,生命是最重要的。于是,他选择做一个庸常的人,自愿埋没才能,游于人世之中,对世界的一切是非感情都不动心、不动情,追求精神上的超越。

  (一)安命无为
  
  庄子自由观的基础是安命无为 , 它基于庄子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庄子观察到当时的社会道德败坏,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横征暴敛庄子认为这是一个无道的社会。世俗的人被外物所牵绊,心灵被扭曲,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庄子不想陷入世俗之中,于是他选择做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庄子对他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归之于“命”的安排,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这一命运。

  既然“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想要保全生命,就只有安命无为。显然,安命无为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纯然被动的。庄子说:“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自己没有一种固定的形式,也不拿一个固定的规矩来束缚自己。 显然,这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处事方法,不主动、不出头,湮没自己的才华,不为别人所注意。社会的无道,命运的无常,人不能决定命运,但又无法逃避命运。这一切将庄子推上了安命无为的道路。

  (二)逍遥游
  
  形体生命由“命”决定,这是人力无可奈何的领域,但是人却可以决定自己的心灵。庄子的伟大在于他的心灵追求,一种游心于道,与大道为一的绝对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逍遥游是心游于心造的境界之中,是精神的自由。庄子用一个“游”字描述心灵在大道中的状态。“游”意指心游。庄子多次提到游:《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庄子的逍遥游一方面是无奈的,另一方面又是悠然自得的。

  庄子深深地洞悉社会的黑暗,毫无希望可言。形体生命听凭“命”的摆布,人力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人又无法逃离这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处于世俗之中。为了保全生命,庄子不惜埋没自己的才能,做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安命无为。尽管如此,庄子的逍遥游又体现了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当别人为世俗的祸福得失担心、焦虑、欢喜、癫狂的时候,庄子却超脱于世俗之外,对世俗的功名不屑一顾,保持内心的一片祥和。

  (三) 追求真知
  
  庄子首先批判语言的不准确性。庄子对语言抱有一种深深的怀疑态度。其次,庄子揭示出世界万物的相对性,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庄子认为世界充满了相对性。他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通过揭示出客观世界的相对性,万物都存在自己的标准,一个齐一的标准是没有,社会的争辩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庄子认为事物的标准不尽一致,人们的辩论只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强加于物。这是与道相悖的。

  庄子在对世俗知识进行否定之后,揭示了他所追求的真知,即对道的体认,对道的直观。关于道,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认为道是真实地存在的,它无形无相,用肉眼看不见而只能用心来体会。庄子所说的道为真知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使真知成为可能。

  三、庄子自由的特质
  
  庄子的自由思想是以大道作为根本立足点,以达道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庄子的自由思想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侧面,具有丰富的特质。

  (一)纯粹个人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思想涉及的是个人的精神境界,是绝对的精神自语 , 因而是纯粹个人的自由。他所提出的至人、真人或神人的自由表现得遗世独立,清新脱俗。庄子对他周围的人都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他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虽然命运决定了他不可逃离社会,混杂于人群之中,但庄子对世俗的一切是非感情都漠不关心。人也可以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境界之中,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必考虑他人的存在。人们与其把希望寄托给现实中的君主或是理想中的上古圣王,还不如自救。虽然人无法改变社会和命运,但是人可以说服自己,坦然地接受这一切。人的形体可以随顺于世,但心灵却可以在个人的精神境界之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显然,庄子的自由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

  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是在社会之中进行讨论的,那么就必然会受到制度、法律的影响。个人自由与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与国家的自由民主是紧密相连的。而庄子的自由是一种“无待”的自由,它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于无穷的精神境界 ,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自由。

  (二)否定偶然的自由
  
  在庄子的哲学之中,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否定偶然的自由。庄子认为现实社会的一切都是由“命”决定的。

  庄子的命意指一种不得不然的趋势。《达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命是无法认识所以然的,是没有原因可寻的。在《大宗师》中,庄子借子桑之口:“我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其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4][P208] 子桑穷尽其智慧来思考,难道是父母想让他这么贫困的吗?天地没有私情,难道是天地偏私而造成他的贫困的吗?显然,这都不是使他贫困的原因,那到底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子桑不得而知,就只能仰天感叹道,这应该就是“命”吧。由此可见,“命”带有一种假设的意义,任何事的结果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就不得不说有“命”的存在,但是,究竟“命”又是什么呢,其实“命”确实存在吗,却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只好将那些无法解释的又不得不然的趋势称之为“命”.因此,庄子的哲学中不存在偶然性,他片面夸大必然性是为了让人安命无为,将所有希望寄托于精神境界之中。

  西方的自由思想认为人类通过理性能够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最大限度地征服自然。因而,它承认必然的存在,但是却从未表明要彻底地否定偶然。显然,否定偶然的特征为庄子自由观所特有。

  (三)超越世俗知识的自由
  
  庄子批判世俗社会的文化知识,他的自由观是超越世俗知识的。庄子追求真知,即对道的直观,对道的体认。庄子认为世俗的知识是虚假的,并非真而不妄的知识。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就是要忘记知识,忘记形体外物。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样的,庄子也认为,世俗的知识是得道过程中的一道障碍,是要被“损”的对象。庄子还提到:“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庄子还多次借寓言批判象征世俗知识的儒家礼仪文化,他认为,相对于道而言,人是富余的,富余虚假的知识,人应该摒弃它们,否则就会造成其自然本性的缺失。在西方的自由思想中,理性和知识是人类的强大武器,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和知识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不断改造自然,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

  而庄子的自由观却是以不可知论为前提的,认为世俗的文化只会增加人的负担,成为人得道逍遥的障碍。因此,庄子的自由是超越世俗知识的自由。

  参考文献:

  [1]John Stuart Mill,Utilitarianism, Liberty,RepresentativeGovernment,Introduction by A. D. Lindsay (London:J.M.Dent Sons,1910)。P65.
  [2]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Introduction by Paris:A.F.Levy Gray,1908.P12.
  [3] 约翰·罗尔斯 . 正义论 [M]. 何怀宏 , 何包钢 , 廖申白译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P208.
  [4] 陈鼓应 . 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P29-30P195 P578 P494 P140 P125 P129 P150 P54 P88 P181 P144 P84 P117P84 P108 P168 P49 P498 P208 P150 P94 P205 P18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