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布局分析
3.1 新校区功能布局的影响因素
校园功能布局属于空间分区的一部分,大学新校区可以划分为教学工作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教工生活区、后期服务区等类型,在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对功能区进行的增减及合并。新校区的功能布局就是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织形态,目前大学新校区校园形态呈现出城市化、巨型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功能布局规划时除了考虑各功能分区之间的相关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包括新校区的地理条件、功能定位、城市空间区位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1、地理条件
大学新校区所处的地理条件属于客观影响因素,是影响大学新校区功能布局的自然因素。在进行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地理因素进行勘察,了解新校区所处区域的地理风貌,在遵循周边地形及自然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新校区的规划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对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时首先需要对新校区的地理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坚持自然景观为支撑,人工改造为辅助的原则,有效利用地形等自然条件,营造生态和谐、高效利用的静态空间环境。
例如山区校园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各功能区规划相对分散,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轴线,地理条件影响较大,布局模式没有规则,道路不连续,多为弯曲、回旋路段;平原地区的校园规划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小,布局模式多样化,道路多为直线形,道路联系各功能区的同时引导校园发展,通常能够形成通透的景观轴线。
2、功能定位
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定位是影响其功能布局的核心因素,对新校区进行功能定位可以将其划分为综合型职能模式、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创新创业型发展模式三种类型。不同的功能定位模式对功能区的布局要求截然不同,布局形态差异较大。
四川大学双流校区是典型的生态型校园,校园将河流、绿岛作为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打造“曲水环绕、绿岛成荫”的生态主题,追求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按照简洁、明晰的布局结构,采用轴向和组团式开发并重的模式,对新校区进行规划建设,校园道路采用环状曲线型,连接各功能区,沿道路打造校园绿色走廊,形成丰富的景观体系;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多学科、高水平、教育教学领先的综合型大学,其规划同时强调人性化、生态化、网络化和生长化四个方面,校园布局采用“一心两轴”的形态,校园交通安全、流畅。
3、城市空间区位
大学新校区所处的城市空间区位是影响其功能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新校区的功能布局时需要分析新校区与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区位关系。根据新校区的性质、规模等特点,大学新校区与城市以及周边区域的结合方式有所不同,由于新校区城市空间区位对新校区出入口的设置、功能分区的布置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确定新校区与城市之间是分离关系、边缘关系还是融合关系。
3.2 新校区功能布局的协调性分析
3.2.1 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城市的快速扩张以及大学新校区的改扩建都对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大学新校区为满足长远的教育教学需求,对新校区设施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用地规模较大。为促进大学新校区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化解两者之间的用地矛盾,需要做到新校区的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大学新校区的选址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域,随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周边区域土地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图 3.1 所示为大学新校区建设与城市用地结构发展之间的联系,最终大学新校区建设用地将发展成为集教育、居住、交通、商业、工业等多种用途于一体的城市用地。大学新校区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园区内部的建筑和基础设施,还包括对外交通、关联产业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大学新校区与城市的联系。
另外,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依照城市的建设方针,依托城市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的用地需求,对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合理定位,制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土地利用开发目标。结合新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规划,为缓解新校区的土地利用与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在扩展城市用地的同时注意园区内部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尽可能提高新校区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保证正常功能得以发挥的情况下对校园用地进行前瞻性思考,提高土地利用率并预留一定的储备资源,短期可作为绿化用地或者户外活动场所。
3.2.2 校园交通与功能布局相协调
大学校园开放性较强,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性建筑逐渐向周边居民进行开放,另外大学新校区与城市的联系较为紧密,外部进入校园的车辆和人流快速增加。交通是实现新校区各功能区之间联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因此理想的新校区规划应当保证良好的交通配套设施以及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新校区的交通组织一般是借助道路、节点、标志物等元素,与校园功能布局相协调,最终实现内外畅通的交通联系。
道路体系根据交通量预测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道路断面形式,实现各功能分区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内部为避免人车冲突,尽量减少机动车辆的进入,可在外围规划主干路供机动车行驶。
停车场是校园交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各功能区和重要的建筑物均应根据停车需求配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位和非机动车停车区,例如在报告厅、体育场等短时需求量较大的场所应做好停车位的配建以及停车区域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另外,新校区的出入口始于城市市政道路进行直接衔接的节点,在部分配备内部微循环公交的大学新校区可以在这些交通集散地建设大型的停车设施,然后通过内部交通工具进行疏散,一方面可以节约校园道路空间的占有率,另一方面便于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与管理。
在大学新校区内部,除了道路交通体系之外还有四通八达的步行交通系统,这些步行交通网络遍布在校园各建筑之间,将各个节点及活动场地联系起来。不同功能区内部步行交通体系通常是单独设计,然后通过主干路进行衔接,作为学生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步行交通系统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另外步行系统还是景观建设的一个方面,休闲步行道路的设计注重流线的使用,与草地、树木结合,两侧设置石凳、花坛等进行点缀,营造休闲舒适的步行环境。
道路设施是沟通新校区不同功能区的纽带,主要作用是疏散和组织校园内的人流、车流,一方面道路是进行功能分区的重要边界线,但是它同时也是连接各节点的重要网络,同时还是重要的活动空间。校园道路在考虑与功能布局相协调的基础上还应该分析交通量、道路情况、交通方式等因素,预测交通冲突情况以及交通运行状况,保障对外与城市道路系统能够有效便捷衔接,对内运行安全、畅通。
3.2.3 校园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分析
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干扰,按照城市生态空间理论进行分析,新校区的建设较为迅速,短时间内将城市的边缘地带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区域中心。大规模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生态空间呈现出严重的不稳定性,因此在校园规划布局的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问题,校园景观规划应当紧密结合新校区的功能布局。
校园生态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绿地系统的建设,绿地系统通常是包括公园、水面、湿地、各类绿化,在进行校园生态景观建设时应当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保护景观多样化同时维持生态稳定。在有条件的新校区可以考虑在校园内部建立生态公园,一方面可以优化生态系统,美化校园,营造安静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休闲娱乐,接触大自然的重要平台。校园景观建设是有期限的,但是生态环境的复苏建设却是持久的,不仅仅在新校区的建设阶段,更多的是在长期的试用阶段坚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实现校园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3.3 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布局模式
3.3.1 中心辐射的布局模式
中心辐射的布局模式通常以校园景观核心、教学工作区组团或者其他具有核心功能以及引导作用的组团作为功能布局的核心,向四周呈现出放射状的布局模式,其他功能区分别沿着放射线分布在核心区的四周。这种布局模式的优点在于各功能区距离中心节点较近,可以以中央核心区为过渡实现对向功能区的连接。如图 3.2 所示为中心辐射的功能布局模式示意图。
1、平面结构
中心辐射的大学新校区在平面结构中具有一个布局核心区,以布局核心为基点按照疏密有致、适度聚集的原则对不同功能组团进行布局规划,最终形成辐射骨架,环形支撑的功能布局模式。
如图 3.3 所示为上海大学新校区布局规划方案,新校区以绿地为中心,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别位于中心的东西两侧,环抱绿地中心,北侧为文体活动区,南侧为后勤服务区,四大功能区为主题形成新校区中心辐射的功能布局。
2、道路交通
中心辐射的新校区道路体系呈现放射形的路网形态,道路系统以布局中心点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通常与环形路网相配合组成环形放射的骨架路网形态。上海大学新校区骨架路网布局形态如图 3.4 所示。
3.3.2 带状组团型的布局模式
带状组团的功能布局模式是指各功能区进行布局时以一定的轴线为基准,功能区组团分布在轴线两侧,通过道路系统与主轴线连接。带状组团的功能布局模式示意图如图3.5 所示。
1、平面结构
带状组团的功能布局模式的平面结构有明显的发展轴带,且各功能区之间的界线较为明确,各功能区组团分布在发展轴带两侧。这种布局模式下为方便学生的生活,通常将生活区组团与文体娱乐组团布置在轴带一侧,将公共教学组团布局在轴带的另一侧,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
图 3.6 所示为河北工业大学新校区规划方案,对新校区功能布局模式进行分析,新校区以一条东西向校园主干路作为发展轴带,学生生活区划分为两个地块,均分布在轴带的北侧,在学生生活区组团中间为后勤服务区和文体活动区。轴带南侧考虑到教工生活区对外联系的密集性将其规划在轴带的最西端,紧邻教工生活区为包括各学院行政管理在内的其他功能区,然后是包括科研、教学、公共知识空间形成的公共教学组团。为满足新校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为师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轴带中部规划生态邻里组团,作为新校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2、道路交通
带状组团的功能布局模式道路交通形态较规则,发展轴带沿线通常规划校园主干路,各功能组团与发展轴带之间的联系道路与轴带主干路一起构成校园道路交通主骨架,各功能组团内部建筑之间用次干路或者支路进行补充,进而形成完善的校园道路交通系统,该功能布局模式下校园道路体系通常呈现为鱼骨型道路,河北工业大学新校区道路交通布局形态如图 3.7 所示。
3.3.3 多组团分散式的布局模式
多组团分散式的新校区功能布局模式是将“组团型”的概念引入到功能布局模式研究中,为了缩短学生在各功能区之间的路程,以组团的形式提高功能区之间的协调性以及组团功能的完整性。多组团分散功能布局模式大多将传统的功能分区布局与功能组团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规划,其布局示意图如图 3.8 所示。
1、平面结构
多组团分散式的新校区功能布局模式就是各功能分区的布置没有严格的轴线引导,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分散在新校区用地范围内,在进行功能区具体布置规划时结合校园用地结构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的内在联系,功能布局方式呈现组团化,例如为实现较高的生活学习效率,可以考虑将教学区与部分生活区进行组团设计。
如图 3.9 所示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布局规划方案,新校区由核心公共教学组团、公共体育组团、产业园区、后勤管理区、行政管理区以及学生生活区组团组成,其中公共体育组团位于新校区的东南部,与两处学生生活区组团毗邻,便于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使用,公共教学组团位于新校区的中间部位,便于与其他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
2、道路交通
多组团分散式的新校区功能布局模式通常采用直线型和环线型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各组团之间的便捷联系,有利于各功能组团的功能实现。
如图 3.10 所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道路以环校园弧线道路作为新校区道路主骨架,同时也是将各功能区组团进行联系的主要道路,组团内部则主要为步行道路交通系统,将车行道和步行道有机结合,实现组团内部五分钟的步行时间目标。
3.3.4 节点网格式功能布局模式
节点网格式的功能布局模式是指各功能区建筑按照网格状进行布局,网格状的建筑格局便于各个方向功能区之间的联系,网格状布局向外延伸形成多个节点,这些节点处通常作为公共空间进行开发,以提高资源的共享度。
1、平面结构
校园整体格局呈现网格状,各功能区之间的配合较为灵活、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增强,网格状的布局形式具有较强的贯通性。网格节点式的布局模式在形成多个独立空间的同时又巧妙地将各独立空间进行贯通,增强校园在整体格局上的完整性。
如图 3.12 所示为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方案,校园主入口正对景观轴带,将新校区分割为东、西两区,网格节点式的布局模式主要体现在新校区西侧建筑布局方面,网格状的布局方式将各个建筑连通在一起,在连通处形成多个节点。生活区建筑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生活区建筑平面结构呈现折线状,以折线走向为基准,各个建筑相互错落,整体呈现出网格状的布局模式。
2、道路交通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内部教学区组团是一个大的交通网络,在该区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道路交通设施,建筑之间通过长廊、地面步行系统进行联系,呈现出绿色低碳的校园交通特点。如图 3.13 所示,环线道路布局形态将各功能分区连接起来,也是车行交通的重要载体,在各功能区内部以步行交通系统为主。
3.4 本章小结
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对新校区功能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地理条件、功能定位及其在城市的空间区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从土地利用、校园交通、生态景观三个层面对新校区进行功能布局的协调性分析;最后介绍了大学新校区功能布局的四种典型模式,分别为中心辐射的布局模式、带状组团型的布局模式、多组团分散的布局模式和节点网格式功能布局模式四种类型,分析不同功能布局模式下新校区的平面结构和校园道路网络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