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同时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新的转变。由于高等教育能够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对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重视,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为各个行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十二五”期间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得到显着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得到丰富,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同时通过教育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实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飞跃,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扩招潮流。在高校扩招初期,由于我国大学生数量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力度不足,因此建议并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据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扩招计划的实施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的录取人数逐年递增。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步伐,大中专学校的新生数量逐年递增,扩招给大学校园建设本身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校园扩招速度较快,原有的校园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状教学要求,因此,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校园建设的潮流。很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需要,通过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新建等不同方式进行校园建设,校园建设规模扩大,缓解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困境,适应了教学需求的增长。
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满足未来的教学要求,许多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较大,功能设施配备齐全。由于大学校园属于一种社会性较强的场所,进出人员及车辆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大学校园里机动车辆较多,高峰时段往往与校园内部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产生冲突,进而给师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近十年来校园交通事故频发,2005 年 6 月北京某高校一学生横穿马路接听电话被汽车撞成重伤,2006 年中国人民大学发生宝马撞人事件,2008 年仅上海各高校就发生交通事故20 余起,2009 年 2 月 27 日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发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撞事件,致骑车人重伤,同年这一幕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重演,2010 年一段“2006 年到 2009 年华中科技大学发生 35 起大小车祸”的视频,也让大学校园交通事故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
因此,在校园管理过程中应对校园交通给予重视,保证高校道路交通安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三项基本要素组成,交通管理与规划工作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对交通特性的分析基础之上。由于校园功能布局对于交通设施的设计规划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影响较大,因此可以考虑将校园功能布局与交通特性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校园功能布局研究
Abu-Obeid, Natheer[7]在对校园空间布局下个人领域及隐私容忍度研究的过程中,对校园功能布局进行论述,这项研究基于不同的空间布局可以影响领土权和隐私的容忍范围,认为功能布局与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文章共研究了五种类型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对各类布局模式下的建筑和景观因素进行分析。
Marco, Jose Luis[13]关于功能布局中的一个多目标函数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在功能布局中涉及到很多布局参数,随着功能布局模式的改进,布局参数也应当重新考虑,文章定义了一个多目标函数,将功能元素及交通、社会经济等成本因素考虑进去用来评估功能布局的可行性,并未替代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Al-Homoud, Majd[25]对大学校园空间处于隔离状态下,学生群体的社会活动进行分析,以 Jord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约旦科技大学)校园为背景,方差分析表明在功能划分较显着的封闭空间内行人流量较小,分区之间的联系较少,反之行人流量较大,表明交通活力受到校园功能布局的影响。
2、交通特性分析
在校园交通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对路径选择进行认真研究,由于路径选择是决定交通流向的关键因素,国外在路径选择方面的研究较多。Hill 在 1982 年对路径选择与行为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交通参与者的路径选择过程与其他行为相似,都属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19].之后的一些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最短路径选择模型并指出出行过程中的舒适度也是影响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
针对拥堵状态以及高密度的交通环境,交通运行状态以及组织研究对于突发事件下应急疏散组织工作十分重要。Helbing 通过研究认为在高密度的环境下,交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干扰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交通参与者自行组织交通,为避免冲突有时会形成类似车道的带状行人流[7].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校园功能布局研究
功能布局一般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应用较多,根据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城市用地进行布局规划,进而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各功能用地之间的协调。传统的大学校园功能布局方式是将教学区、学生宿舍区、运动区、试验区等各功能区分别规划设计,各个分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刘亮,常成云[5]等人以南京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布局规划方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组团型”校园布局规划指导下提出了校园生态邻里组团、共享教学组团和体育共享组团三种组团布局思想。
宋金玉,李建[9]对我国高校校园传统功能区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校园功能布局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对大学校园功能布局的调整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在文中以大连理工大学凌水河校区为例,分析功能布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各个功能分区提出调整建议,使功能布局趋于合理化。
2、交通特性分析
校园交通特性分析属于园区交通特性分析的一种,王跃辉,赵斌等[11]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对管控区内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从围栏区、出入口、管控区不同乘此对交通来源、组成以及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控制及诱导策略,以保证园区内部交通安全、快捷、有序运行。
李娟,石建军等[15]通过对石家庄和广州两个城市的居民交通出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总结出不同城市功能布局模式下居民的相互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并对功能组团格局下城市道路网的形态、道路网结构和交通出行特性进行分析,提出在功能组团格局下道路交通运营组织策略。
周逸湖、宋泽[21]对校园规划以及交通设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将其长期从事校园规划的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文中对校园道路的特点、道路规划原则、机动车道以及非机动车道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完整介绍。
涂慧君对包括规划、景观、交通在内的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进行了系统总结,对我国现阶段校园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和设计体系,将规划、景观与交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17].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国内很多学者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功能布局模式、土地利用模型以及交通特性分别进行研究,并对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有的学者从布局的中观层次角度出发,研究了功能布局模式与交通之间的作用原理,该研究将交通可达性、交通边际效用及城市土地利用混合程度等作为参数,建立了功能分区与交通关系模型。国内外学者对于功能布局以及交通特性分析做了大量的研究,鉴于对研究成果的论证和实践,将功能布局与交通特性分析相结合,进行新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发挥这些研究成果的时间价值,为改善校园交通环境,保证交通安全、和谐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微观方面对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进行的研究较少,目前我国大学新校区建设十分普遍,校园布局规划工作也被提上日程,许多学校为满足日益增加的教学需求,在新校区的建设运营过程中仅仅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后期运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作为大学校园管理者,我通过总结发现校园交通对师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在知识经济型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必要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畅通的校园交通环境,完善校园交通体系建设。本文从校园功能布局的视角出发,首先对我国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布局进行研究,然后基于不同的功能布局模式,对校园交通特性进行分析,从而为校园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优化交通组织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来讲,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校园功能布局规划研究与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校园功能布局与道路交通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校园功能布局规划设计理论,为新校区规划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2)校园是大量行人与机动车进行集散的场所,通过分析校园的功能布局模式以及对应的交通特性,可以对校园内的交通组织提供依据,保证交通运行线路的合理性,同时可以知道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提高运行效率。
(3)交通问题是园区规划的关键,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保证园区内部高效运行,本文将校园功能布局与交通相结合进行分析,对以后的校园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反馈协调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高校功能进行多视角分析,根据高校的功能特点对高校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判断功能定位的合理性,并对大学校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别研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校园功能布局模式的分析以及典型布局模式下的交通特性分析。其中在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分析章节首先结合实际总结校园功能布局模式的影响因素,结合功能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阐述了功能布局的相关理论,并对新校区不同布局模式进行介绍和比较。随后,本文选取几种典型的布局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在不同的布局模式下所对应的校园交通特性。在交通特性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对校园交通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对静态交通设施的规模指标进行论证,然后对交通流进行时空特性分析,最后对校园内部的道路网密度与交通量进行适应性分析。在论文的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以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际应用。
1.4.2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结合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绘制论文技术路线如图 1.3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