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定位及其构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66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校新校区交通设施布局探究
【第一章】高校校区交通系统构建研究绪论
【第二章】 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定位及其构成
【第三章】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布局分析
【4.1 - 4.4】步行交通特性分析
【4.5 - 4.7】新校区道路的基本特性分析
【第五章】实例分析——以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为例
【总结/参考文献】高校新校区交通规划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定位及其构成
  
  2.1 大学功能的概念
  
  2.1.1 大学功能定义及发展
  
  大学发展起源于公元 5 世纪,最早的大学为那烂陀寺(梵名 Na^landa^)。那烂陀寺以传统佛教为主,兼顾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以及医学等知识的传授。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的功能也不断的得到推进。自十一世纪九十年代,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学科,开启了人类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是单一地,仅仅局限于人才培养。十九世纪,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慢慢地这种办学理念被世界上许多大学了解并借鉴,从此大学被赋予第二项功能--科学研究,大学的功能得到丰富和拓展,从此由教育型向研究型转变。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社会服务纳为大学的新功能,把判断大学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增强了大学的社会性。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项功能相结合属于一种全新的高校教学新体制,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大学角色也逐渐发生改变,融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解决了教学、科研和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大学功能的一种经典表述,但是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还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未被充分认识和发展。当今,文化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软实力”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为民族的发展提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大学需要承担的一项新功能。国家对于大学的快速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尤其是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强调大学的发展要与四项功能紧密结合,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并对其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2.1.2 大学功能的多视角分析
  
  大学自其产生演变至今,其功能、理念和建设都不断发生改变和转换,其中对于大学功能的论辩也在不断延伸。大学功能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体系,但是古今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从不同的思维方式、遵循不同的标准对其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分割和辩证。总的来说主要从哲学的角度、社会学的层面、教育科学的角度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和辩证。
  
  在哲学的层面基本功能和特殊功能组成一对范畴,大学功能从这个角度分析也相应地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特殊功能两个方面。在哲学层面对大学功能进行分类的研究很多,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功能即大学的本体功能,较多的学者将教书育人归结于这一功能,相应地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定义为大学的特殊功能,即大学建设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演变的其他功能。
  
  社会学属于一种新兴学科,是从社会哲学发展而来,从社会学的角度依据人和社会这两个主体对大学功能进行分析。就大学的个人功能而言,主要体现在大学教育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仅仅局限于人才培养的层面;而大学的社会功能将大学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联系起来,由于社会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大学新校区建设是由于老校区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以满足急剧增长的教学需求,因此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发展预测,对新校区进行选址、规划与建设。大学新校区在建设、规划以及后期的管理过程中都要紧紧结合大学功能,两者之间属于一种相互反馈的关系,首先大学功能依托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得以实现,然后大学校园的建设和管理以大学功能为指导。因此大学新校区建设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功能分析与定位,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以功能实现为目标,满足未来的教学需求。
  
  2.1.3 新校区的功能保障
  
  新校区建设工作是在我国社会转型以及大学跨越式发展的特殊背景下展开,在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大学功能的塑造和实现。将功能实现作为大学新校区发展的应然状态,规范大学建设,提高满足各功能主体需求的能力,推动新校区的健康发展。在新校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各功能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将本体功能作为新校区发展的基准,实现大学功能的效用最大化和最优化。大学功能保障需要重视功能的整体性构建,优化大学功能结构,实现大学本体功能与衍生功能之间,以及衍生功能内部之间的协调,一次作为大学新校区功能实现的基础。为促进新校区的功能实现,需要更新大学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变革科学文化教育体制,积极推动大学的产学结合,重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而大学功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功能的实现应当建立在内在逻辑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因此应当做好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定位,作为大学新校区功能实现的前提。
  
  2.2 大学新校区功能定位及特点
  
  2.2.1 新校区功能定位的现实依据
  
  1、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新校区功能定位的基础因素,由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均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大学教育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撑,因此处于区域经济链条的顶端。目前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工业结构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大学功能定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与经济发展趋势相协调,有侧重地对大学功能进行构建与完善。
  
  (2)社会因素。大学校园属于一个开放性的场所,与社会之间有较强的联系,对大学新校区功能定位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体系两个方面。其中,城市居民作为影响大学新校区功能定位的主题之一,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就会对大学的功能定位提出不同的要求;政府制定的政策体系为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以及功能定位营造环境,通过政策支撑对新校区功能定位进行调整与优化。
  
  (3)文化因素。当前文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之一,知识型社会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大学的基本职能在于教书育人,担负着传播知识的职责,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都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对新校区进行功能定位时,首要考虑文化因素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新校区进行合理地功能定位,促进文化知识与产品生产之间的转换。
  
  2、定位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对大学新校区功能定位的过程中,应当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注意各功能分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保证新校区功能定位的完整性以及各功能空间上的连续性。为大学新校区构建一个完整的功能结构,将其建设成为规模庞大、功能齐全、各功能之间相互衔接的综合型园区。
  
  (2)多样性原则。大学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服务群体涉及面较广,为满足多个主题的需求,在对新校区进行功能定位时应当坚持多样性的原则。新校区多项功能进行组合,相互支撑,保证新校区功能的多元化和品质化,增加大学新校区的活力。
  
  (3)公共性原则。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校园与社会之间联系十分密切,为保证知识文化交流的广泛性以及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应当为大学新校区构建质量较高的公共空间,满足校内人员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空间需求,增强大学新校区的对外联系。
  
  (4)生态性原则。生态环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对各项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尊重、保护并有效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在校园景观建设时做到人工与自然相结合、互为补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环境。
  
  2.2.2 新校区功能定位特点分析
  
  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功能定位,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分析确定其功能布局模式的选取,以及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协调。新校区的功能定位首先就是明确其办学性质,高校的办学性质影响其功能定位的模式选取及其功能延伸,另外还需要对新校区的功能和用途以及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进而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分析。根据对我国高校功能定位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将功能定位分为三种类型。
  
  1、综合型职能模式
  
  这种功能定位模式下的大学新校区职能完善,兼顾多学科共同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另外基础教育工作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综合型职能模式大学新校区的构建不单单是由校园构成的公共核心区,新校区的功能定位一方面要满足教学科研以及以教学科研为主的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综合型职能需求还要做到产业、科研、教学、居住、娱乐、管理等多方面功能的协调,进而将大学新校区建设成为规模庞大的综合型区域。
  
  华东师范大学属于综合型大学之列,截至 2014 年,华东师范大学共设置有 21 个全日制学院,1 个学部,1 个书院,1 个管理型学院,含 56 个系院系,78 个本科专业。为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开展新校区的建设工作,并与 2004 年投入使用。华师大闵行校区坐落于闵行区紫竹园区,剑川路以南、东川路以北、虹梅路以西、莲花路以东,总面积约 121.4hm2.校园西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侧是紫竹科学广场东侧另有校区宿舍用地。如图 2.1 所示,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平面布局图,新校区的构建既包括教育教学设施,如图书馆、教学楼,又包括科研类设施,如实验楼、专业院系等,生活服务类设施包括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等,管理类设施如后勤保障部、校委会、审计部等相关部门,各类设施均衡布置,保证新校区综合职能的实现。
  
  2、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满足长期的教育教学空间需求,大学新校区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偏离市中心进行选址,并且用地规模较大。许多大学新校区位于市郊且周围环境较好,校园位于青山绿水间,具备理想的自然条件,对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十分有利,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依据天然优势同时结合校园环境的自身特征,形成了新校区建设功能定位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结合校园的文化元素进行人工改造,重视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发展,同时对各项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将活动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四川大学双流新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航空港经开区的白家镇和文星镇之间,规划范围内的用地主要为农田、池塘及农耕地,具备建设生态可持续型校园的自然条件。新校区建设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以生态绿岛作为核心,构建生态网络,追求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融合。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环境先行“的原则,采取轴向开发和组团式开发并进的方式,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形成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布局规划结构。
  
  3、创新创业型发展模式
  
  在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开始向经济型社会发展模式转变,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了转变,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三螺旋的制约模式,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发展模式下,创新创业型校园发展模式得以产生。这种发展模式超越空间的概念,属于理念上的一种突破,由研究型大学演变而来,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知识市场化相结合,承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
  
  创新创业型发展模式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其功能定位与布局规划紧密结合,为创新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在此基础上打破大学校园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用户之间的屏障,真正实现教研一体,学产并进的发展模式,创新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如图 2.3 所示。
  
  2.3 大学新校区的功能构成要素
  
  2.3.1 教育基础类构成要素
  
  校园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在于教育教学,是以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为主要目标的功能性区域,教育基础类设施是大学新校区的重要构成要素,其用地面积在大学新校区总用地面积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另外,对教育基础类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划分,又可以分为教学科研类设施和公共知识服务类设施要素。
  
  教育科研类构成要素主要是指用于知识培养、科技创新的场所,教学类构成要素以实体教学楼为主,另外还包括一些辅助的教学机构,科研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室、附属机构、科研单位等。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教学科研类构成要素属于内向型功能要素,主要面对老师和相关学生开放,是新校区功能要素的主体部分。公共知识服务类要素主要包括图书馆、展览馆、交流中心等,不仅服务于在校师生,还在促进校园文化传播、加强对外辐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基础类构成要素是新校区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建筑面积在新校区总建筑面积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表 2.1 所示,为部分大学新校区教育基础类建筑面积的统计情况。
  
  2.3.2 生活服务类构成要素
  
  新校区由于建设用地面积较大,生活区的规模也远远大于老校区的生活区,并且生活区功能较为完善,居住环境以及配套设施得到提升。新校区生活区与普通居住区存在一定的区别,居住人口年龄较为固定,文化背景相似,活动特点相近。由于新校区一般建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偏远区域,基于大学生的日常需求,大学新校区生活区不仅仅要满足学生的吃饭、住宿,还要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的场地。新校区生活服务类要素通常包括住宿区、餐饮区、活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等组成部分。
  
  住宿区是生活区的主体部分,调查表明学生一天内平均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住宿区度过的,住宿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的生活起居,其布局规划在参照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宿舍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提高居住标准、重视差异性设计、实现功能多样化,因此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学生新的需求,进而对住宿区的建筑布局进行优化。
  
  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现代化设备也被引入到餐饮业,餐饮区域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除了实现其基本功能,改善学生就餐环境之外,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融入,为学生营造一种”家“一般的归属感。大学生生源地遍布全国各地,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餐饮区对其功能进一步拓展,引进各地菜系,丰富了学生的就餐选择。
  
  校园商业服务设施往往是随着新校区的建设使用逐渐发展的,因此其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参与者主要是大学生,大学生消费特征表现出较强的共性,商业内容主要集中在商品零售、打印、理发、快递、修理等方面。商业服务设施在规划的过程中要与人口规模相适应,同时注意不同商业设施之间的协调,避免资源浪费,合理布设商业网点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
  
  目前很多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将餐饮、商业以及活动中心集中规划,提高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在生活区形成功能丰富的综合体建筑,将学生交流、购物、饮食、娱乐集中于一体。
  
  2.3.3 交通便利类构成要素
  
  交通便利类构成要素主要是指学校与外界以及校园内部各功能分区之间相互联系的设施。这些设施主要包括对外联系过程中的公共交通场站、短距离出行的慢行系统以及内部与校园人流、车流相适应的交通空间网络,为满足新校区师生的日常出行,可以用可达性指标对校园交通系统进行评价。考虑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分区特点以及人员出行特征,可以将道路系统作为新校区功能布局的骨架,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步行与非机动车作为主导方式。
  
  目前在新校区建设中对生态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交通空间的布局规划时应当对绿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在道路两侧种植常绿植物形成校园林荫道等特殊的交通空间。
  
  另外新校区交通便利类构成要素除了车行及人行设施外,还包括一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如路灯、指示牌、非机动车停车处、机动车停车场等。
  
  2.4 新校区功能分区及相关性分析
  
  美国建筑师墨菲最早于 1914 年提出大学校园功能分区布局的思想,并将其应用在清华校园的规划方案中。所谓的功能分区就是为了减少各建筑功能之间的相互干扰,将功能相似的建筑进行合并,进而将新校区划分为教学工作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教工生活区、后期服务区等类型。校园新校区划分为多个功能区,然后根据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程度,对各个功能区进行选址分析并对各分区进行独立布局规划和管理。
  
  相关性分析适用于确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独立性及关联性,是构建新校区总体框架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功能布局时应该首先进行的重要工作,有助于将新校区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区域。根据各功能区的构成、功能特点、交通联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坚持从整体到局部的渐进思维对各功能区进行相关性分析。文章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表 2.2 中新校区的功能分区结果对各功能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校园功能分区相关线图如图 2.8 所示。
  
  2.5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大学功能的定义及其发展,然后从多个视角对大学功能进行探讨,对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定位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在大学新校区的功能构成方面对其构成要素进行概括,将其划分为教育基础类、生活服务类和交通便利类三类要素,为避免各类建筑功能浪费,对功能相近的建筑进行合并,将大学新校区划分为教学工作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教工生活区、后期服务区等功能区类型,总结各类型功能区的构成及其特点,并对各功能区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