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探究引言

时间:2016-05-08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834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困境分析
  【第一章】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探究引言
  【第二章】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培育概述
  【3.1】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调研基本情况
  【3.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3.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引 言

  目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在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做好人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就业的各种准备工作,尤其是做好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充分掌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是深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市的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和保定市的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为例,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找出制约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提升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1 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选题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国家出台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和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

  1.1.1 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出台政策给予支持和指导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技兼备型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将来的就业情况。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调整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支持方式和指导。

  2001 年 9 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发[2001]15 号)提出了职业道德的时代内涵,明确了劳动者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200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提出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2006 年 11 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该文件阐明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要突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手段。

  2010 年 3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可见职业道德教育已纳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

  1.1.2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客观要求。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更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统筹学生德、才两个方面共同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以此为动力促进自身技能和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优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资源配置,培育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模式,能够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提升,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实现校企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不断增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层次和质量,能够提高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1.1.3 企业用人标准提高,德技兼备是根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相关的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到企业后能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工作岗位,还要求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用人单位目前基本形成共识,道德方面站不住脚的学生,即使技能水平再高,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实际效益,只能让企业自食苦果。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所从事行业的职业素质,懂规则、讲程序和知礼仪,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具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时间意识。

  1.1.4 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高考实现了自身的大学梦想,希望大学期间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牢靠的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不仅是学生自身的愿望,也是其父母最为关心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偏重于理论讲解和技能口头传授,轻实践,更轻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学生就业不顺利。已经就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面对工作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和困惑,个人全面发展受到了阻碍。

  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人生价值的现实诉求,是指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自身的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和他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水平,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关键性因素。德、技的养成是通过日常学习、技能训练、道德素质教育、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和顶岗实践等活动来实现的,在技能实践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岗位技能实践为载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德、技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技能实践行为习惯养成促进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优良品质促进技能提升。

  这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就业,更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诉求的根本路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这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同时也体现在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上。然而,诸多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造成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必须寻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深化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研,客观看待河北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科学对策,最终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完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为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构建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抓手和发展途径。通过调研分析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增强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丰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内涵,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建新的载体和平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德技双馨、德技互促和全面发展,为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

  1.2.2.2 实践意义从学生的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社会交往和合作,增强自身走向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就业压力为学习动力,早日把自己塑造成企业需要的德技兼备的人才。

  从学校的角度看,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路径和方法,能够将生产和教育进一步有机融合,学校将为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赢共生的良性发展;也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德技兼备的人才来实现其良性发展。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职业技能方面,还需要认真考察所招聘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情况,这有利于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企业需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兼备的均衡型人才,有效的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实际效益,企业也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这样正规和统一途径来树立员工的道德准绳,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调查研究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借助资料查阅相关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根源、明确改进的策略,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引导、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五个方面,进行改善和升华,力求不断提升河北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关文献进行认真查阅、收集、分类、加工和整理,结合河北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立论依据。

  1.3.2.2 调查法学生调查问卷,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的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保定市的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了解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企业调查问卷,选取与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的相关单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单位或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掌握用人单位的职业道德标准,为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论证依据。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1.4.1.1 概括了国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差异李斌(2011)《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探索》中,指出国外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样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并在国内知名大学纷纷设立道德教育机构和道德教育实验室,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和日本。

  美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忠诚服务国家、适应本土文化,能明确公民权利和责任的"合格公民".在教育方法上,反对单纯的理论灌输,主张采用学生主动接受的方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实现途径上,除了进行课堂职业道德相关课程教学外,还通过校企合作、社区实践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英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首要目标是以"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诚实勇敢的人格和品质,鼓励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方法上,苏振芳(2003)在《西方主要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简介》中指出,"英国的学校大多是由教会控制,道德教育从初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道德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课程设置上,各门课程上尽量加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将宗教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

  鼓励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宗教活动,使学生接受社会岗位职业的道德规范。在实现途径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采用"寓教于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通过实行导师制,将教学和管理有机结合,使导师既从事教学又负责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率。同时,还采用校园环境美化和职业道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养成职业道德品格。

  日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伦理的教育,其教育机关出台有关规定:要求学校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渗透,带有浓重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设置上,日本东京大学设有教养学科,通过东洋思想、人类行动学、民族学、现代科学论、社会哲学、法学和政治学理论等科目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实现途径上,注重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校内的整洁美丽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校外公民馆、博物馆和城市公园等,渗透着职业价值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环境熏陶。

  1.4.1.2 总结了西方国家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曹俊明(2014)《西方五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特点及启示》、李洪辰等(2013)《国外高职院校德育实施对我国的启示》、陈淑萍等(2010)《中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中,归纳了西方国家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行体制,德育教育注重隐性教育、宗教教育、国民意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创业教育则是注重创业教育理念、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中心和流畅的技术转移机制;总结了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高职院校注重构建立体化的现代职教体系、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职教立法和战略管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用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专家治校和董事会决策、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贯彻人本主义的教学管理理念。刘新生(2005)《国外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启示》、王瑛(2009)《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总结归纳了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五个特点:①教育目标明确,多采用开放、自由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2]②凸显主体性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③把培养学生的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④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注重同生活紧密相联,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扩充、拓展、完善学生的道德;⑤职业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1.4.1.3 分析了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刘晓音(2010)《国外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研究》中指出,发达国家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其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更适用和有效。职业道德教育只能用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自主获得,而不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行灌输。比如,美国以约翰·杜威(John·Dewey)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就"反对教师将理论观念直接强加给学生的做法,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应当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得到道德训练,提高道德能力"[3].科尔伯格认为如果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那表示其道德水平大部分仅在道德发展的较低水平徘徊,主要表现为:出于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的动机出发而维护所谓"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4].所谓的"人本主义"还体现在西方学者对职业道德内容的理解上:即职业道德不仅体现了规则对职业者的限制,同时,它也应该能够帮助职业者发展职业前途和保护职业权利[5].

  1.4.1.4 阐明了国外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路书红(2001)《当代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苏振芳(2003)在《西方主要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简介》、刘晓音(2010)《国外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研究》、郭雅娟(2012)《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启示》,指出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开设目的明确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组织寓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目的明确,旨在全面陶冶学生人格的隐性课程。[6]

  "目前,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形态为:开设专业伦理必修课或核心课程,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道德讨论为主,同时辅以校内讲座和校外专门演习"[7]."例如日本高职院校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直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强调国家主义和团体主义,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8].

  1.4.2 国内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专家、师生和用人单位的共识。有关专家和许多教师围绕着这个问题,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1.4.2.1 总结、探讨了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李家祥等(2006)《职业道德教育》和杜新安(2010)《职业道德养成与就业指导》

  等著作和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专业、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如黄永秀(2008)《高职学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岳亮(2011)《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和廖杰(2011)《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意识培养》等论文中,以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内涵、特征、功能与作用为起点,研究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特征、形成和发展、社会作用,不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深入探讨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基本范畴,进一步诠释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核心和基本原则,厘清了职业道德教育和其他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

  1.4.2.2 国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借鉴和启示姜安心(2007)《国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王瑛(2009)《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刘晓音等(2010)《国外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研究》等论文和李斌(2011)《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探索》一书中,总结了国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路径和方法,通过分析国外院校在职业道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运用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提出改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1.4.2.3 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韩剑颖(2006)《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郑晓丽(2008)《高职生职业道德人格缺失及原因》,黄岩(2012)《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和徐振(2013)《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中指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人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诚信缺失、敬业精神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模糊;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基础性教育、养成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学校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是教师教授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受社会影响急功近利,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建设;在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中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少敬业奉献精神,看重岗位待遇,甚至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9]

  1.4.2.4 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初步探索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罗诗文等(2012)《职业道德与行为养成》一著中,侧重于文明行为养成、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情商的研究。传统文化挖掘和熏陶方面,王文静(2013)《儒家文化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探索了对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优秀教育成分的相应方法和途径,以期为企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职业道德隐性教育方面,罗宁(201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之思索 》中,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隐性教育的现状和时代意义入手,着重阐述了职业道德隐性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思路。

  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刘农责等(2009)《"认知,理解, 情感, 行动"四步教学法--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中,从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实效途径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他认为由"奎苏姆宾建议的'认知、理解、情感、行动'四个教与学循环步骤是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10].
  
  目前,国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大多以价值观培养为核心,强调个性的发展。在教学途径上,开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教给学生道德推理和自身调解技能;隐性课程则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行及后果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具备个人的担当意识。教学形式多样,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如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都强调了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就国内而言,国内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从基本理论分析、探讨开始,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与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从思想认知、现实实践、课堂教学的角度探索了提升国内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理解、掌握、实践的现状没有进行更加贴合实际的分析,对于存在问题的内容,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没有给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肯定,在教育教学的实施当中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就目前既有的资料来说,我国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中期刊论文居多,专著、硕博论文则相对较少,强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性研究,但是对于某些特殊地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