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 论
5.1 苹果树腐烂病绿色防控试验。
本研究明确了掺有勃生肥的壤土泥对苹果树腐烂病病斑的治疗防控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苹果树腐烂病斑刮除后包上掺有勃生肥的壤土泥在 3 种处理中腐烂病复发率最低,与对照常规药剂甲硫·萘乙酸防效相当,能够有效控制苹果树腐烂病。试验中 3 种防控处理对腐烂病斑刮治后伤口愈合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差异不明显。
5.2 频振式杀虫灯对苹果园害虫的诱杀效果研究。
明确了在苹果园内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对苹果害虫的诱杀效果。诱杀昆虫主要包括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所诱杀苹果害虫中食叶类害虫占主要比例达到 93.03%,食果类占 5.7%,枝干类害虫占 1.27%,主要种类包括铜绿丽金龟、顶梢卷叶蛾、鳃金龟、蚜虫、茶翅蝽等。被诱杀的天敌昆虫仅占诱虫总量的 2.99%,主要种类为瓢虫、草蛉、寄生蜂等。通过悬挂粘虫板和水盆对杀虫灯诱虫有辅助增强作用。
5.3 不同生物农药对梨网蝽、黄刺蛾及桑天牛幼虫的防效试验
明确了 1.3%苦参碱水剂对梨网蝽、黄刺蛾及桑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在 5 种生物农药中,植物源农药 1.3%苦参碱水剂表现最好,浓度为 0.0087 g/L 时对梨网蝽 7 d 防效为 90.05%,对黄刺蛾幼虫 3 d 防效为 85.6%;浓度为 0.13 g/L 时对桑天牛幼虫 15 d 防效为 92%.因此,1.3%苦参碱水剂可以用于苹果园绿色防控梨网蝽,黄刺蛾以及桑天牛的危害。
5.4 不同防控模式下苹果园害虫与天敌发生动态调查
初步确定了绿色防控苹果园害虫与天敌昆虫的发生动态,明确了利用天敌控制果园害虫的可行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药剂情况下,通过悬挂频振式杀虫灯、释放捕食螨--巴氏钝绥螨、悬挂性诱剂诱捕器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卷叶蛾、铜绿丽金龟、害螨、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等苹果园害虫的危害,维持了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平衡,对害虫控制效果与常规防控苹果园无显着差异。
参考文献:
[1] 赵玉山。 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浅析[J]. 科学种养, 2014, 9: 5-7.
[2] 李嘉瑞, 邹养军, 任小林。 刍议中国苹果产业现代化[J]. 果树学报, 2008, 25(3): 378-381.
[3] 赵玉山。 我国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J]. 河北果树, 2014(4): 1-9.
[4] 徐国良, 秦立者, 杜纪壮, 等。 太行山区有机苹果园主要病虫防控技术探讨[J]. 河北农业科学, 2012, 16 (5): 25-27.
[5] 李言鹏, 王玉华, 郭鹤群。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演化与区域比较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3, 22(3): 110-116.
[6] 曹克强, 胡同乐, 王树桐。 苹果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2013 年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82-84.
[7] 马锋旺。 世界苹果生产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发展的建议[J]. 果农之友, 2004, 2: 4-5.
[8] 张新生, 陈湖, 王召元, 等。 世界有机苹果生产与科研进展[J]. 河北果树, 2009,3: 4-5,7.
[9] 张建光, 刘玉芳。 欧盟成员国有机果品生产情况[J]. 中国果业信息, 2006, 23(1): 18-19.
[10] 周清, 邓健。 欧盟各国有机农业支持政策比较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08(9):220-223.
[11] 张建光, 李保国, 刘玉芳, 等。 关于我国有机苹果生产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 上海农业学报,2010, 26(1): 79-82.
[12] 张可, 张利沙, 蒋术, 等。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 07-08.
[13] 张纪兵, 胡云峰, 解卫华, 等。 关于新形势下中国有机产品发展的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2, 31(6): 1-3.
[14] 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 国内外有机苹果生产的病虫害防治[J]. 中国果菜, 2011, 12:40-42.
[15] 公娜, 李录堂。 美国苹果产业发展特征与启示[J]. 世界农业, 2013, 7: 85-88.
[16] Kathleen Delate and Heather Friedrich. Organic apple and grape performance in the midwesternU.S[J]. Acta Horticulturae, 2004, 638: 309-320.
[17] Duane W. Greene. Organic apple production manual[J]. Hort Technology, 2000, 10(4): 836-837.
[18] Delate, K., McKern, A., Turnbull, R., et, al. Latest trends in insect and disease management in organic apple systems in Midwestern USA and New Zealand[J]. Acta Horticulturae, 2010, 873: 243-251.
[19] 朱恩林译。 美国加州有机苹果生产中的病虫害管理[J]. 中国植保导刊, 2006, 4: 45-47.
[20] 吴丽群, 赵晓燕, 王少辉, 等。 欧盟有机农业的植物保护政策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 2012, 41(7);102-106
[21] 董金皋。 农业植物病理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46-247.
[22] 赵增峰。 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D]. 河北: 河北农业大学,2012.
[23] 王艳花。 美国有机苹果产业发展的实践及启示[J]. 农业经济, 2009,(5) : 35-36.
[24] 魏长宾, 孙光明, 李绍鹏, 等。 有机果品生产技术[J]. 广西热带农业, 2005,(2) : 48 -49.
[25] 刘奇志, 付占芳, 王玉柱, 等。 中国北方有机果园害虫防治建议[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6) : 296-298.
[26] 陈策。 果树的有机生产[J]. 果农之友, 2005, 2: 8-9.
[27] 柳林虎, 方剑, 于晓霞。 果园覆草效应及分析[J]. 果农之友, 2012, 8: 5.
[28] 沈剑, 郑国良, 王迦琳, 等。 套袋对果实品质影响研究现状分析[J]. 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2012, 26(4): 30-34.
[29] 岳彩辉, 毛丽。 0.3%苦参碱水剂防治苹果黄蚜药效试验[J]. 落叶果树, 1999(2): 5.
[30] 姬小雪, 乔康, 刘麦丰, 等。 2.5%鱼藤酮乳油防治甘蓝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 生物灾害科学, 2012, 35(4): 407-409.
[31] NY/T 2411-2013, 有机苹果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S].
[32] 陈策, 等。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J]. 2009.154.
[33] Handelsman J, Stabb E.V. Biocontrol of soilborne plant pathogens [J]. The plant cell, 1996, 8:1855-1869.
[34] 梁英龙, 陈俊伟, 吴江, 等。 果树有机生产技术概述[J]. 浙江农业科学, 2004, 3: 161-163.
[35] 赵国其, 林福呈, 陈卫良, 等。 绿色木霉对西瓜枯萎病苗期的控制作用[J]. 浙江农业学报,1998 (4): 38-41.
[36] 四川农大, 山东农大, 浙江农大, 等。 果树病理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2, (1)56-82.
[37] 宗兆锋,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原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8] 中国农科院果树所。 中国果树病虫志[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59.
[39] 王江柱, 侯保林。 苹果病害原色图说[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9.
[40] 张满良。 农业植物病理学[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41] 戴芳澜。 常见及常用真菌[M]. 科学出版社, 1973.
[42] 王金友, 李美娜。 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及发病因素研究[J]. 中国果树, 1991, (2): 14-17.
[43] 季兰, 贾萍, 苗保兰等。 苹果树腐烂病病害程度与树体及土壤内含钾量的相关性[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4 (2): 141-44.
[44] 陈策。 国外对于苹果树腐烂病、桃树腐烂病以及其他同类病害的研究近况[J]. 中国果树,1980, (增刊): 68-76.
[45] 曹克强, 王树桐, 胡同乐。 苹果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2012 年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15.
[46] 柯杨, 李勃, 马瑜, 等。 臭氧化植物油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简报[J]. 陕西农业科学,2012(3): 68-69.
[47] 关丽杰, 张寒末, 蔡丽丽等。 补骨脂提取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9(3): 358-361.
[48] 杨燕, 魏海娟, 赵震, 等。 植物提取物多羟基双萘醛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21-427.
[49] 原犇犇。 几种林木病原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活性物质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50] 邓振山。 赵龙飞, 张薇薇,等。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对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J].西北植物学报。 2009, 29(3): 0608-0613.
[51] 茆振川, 王桂荣, 魏建梅, 等。 木霉菌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J]. 河北果树, 1994,(4): 12-14.
[52] 李正鹏。 杨凌糖丝菌 Hhs_015 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 陕西: 西北农业学报,2012.
[53] 徐涛, 胡同乐, 王亚南等。 苹果树皮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对腐烂病的生物防治潜力[J].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39(4): 327-330.
[54] 马志峰, 王荣花, 贺宏年, 等。 EM 活性菌泥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2007,12(23): 299-301.
[55] 卫军峰。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药剂筛选和新方法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56] 吴玉星, 纪明山, 周宗山, 等。 苹果树皮内生细菌 HFn3 的筛选及其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作用[J]. 中国果树。 2013(3): 33-35.
[57] 程廉。 11371 发酵液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试验[J]. 生物防治通报, 1988, 3: 46-47.
[58] 段泽敏, 王贤萍, 周柏玲。 苹果树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02,30(4): 55-59.
[59] Shimazu A Y, Seto H. Propanosine (K-76), a new antibiotic active against Valsa malirma, thepathogen of apple canker disease. Agriculture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1983, 47(11):
2703-2705.
[60] 辽宁省熊岳农科所。 辽宁苹果腐烂病的综合防治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803-811.
[61] 焦荣斌。 防治果树腐烂病的新药-抗生素 S-921[J]. 河北农业科技。 1988, (3): 15.
[62] 马晓东, 卫军峰, 张王斌, 等。 1.2%瑞拉菌素 EW 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 2007, 46(2): 138-139.
[63] 刘扞中, 任庆棉, 刘立年, 等。 苹果属主要种质资源抗苹果树腐烂病性状鉴定[J]. 山西果树,1990,(2):5-8.
[64] 刘欣颖, 吕松, 王忆, 等。 苹果种质资源对苹果树腐烂病抗性评价[J]. 果树学报, 2011,28(5):843-848.
[65] Zhang Qingming, Wang Caixia, Yong Daojing, et, al. Induction of resistance mediated by an attenuated strain of Valsa mali var. mali using pathogen-apple callus interaction system [J].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Article, 2014, 2014: 201382.
[66] 叶文娣。 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67] 王清忠, 王次燕。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苹果园害虫结果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2004, 10: 47-48.
[68] 李晓刚, 金陵, 杨青松, 等。 几种生物农药田间防治梨网蝽药效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2006,5: 60-61.
[69] 周伯军, 王瞿华, 徐衡, 等。 刺蛾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18(6):149-150.
[70] 柏栋。 生物农药 BT 乳剂对苹果黄刺蛾的防治效果[J]. 北方果树, 1998(4): 12.
[71] 嵇保中, 魏勇, 黄振裕。 天牛成虫行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6(2): 79-83.
[72] 朱才熙。 果树天牛的种类与防治[J]. 农家之友, 2001(6): 25.
[73] 华南农学院主编。 农业昆虫学(上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1: 96-98.
[74] 华南农学院。 农业昆虫学(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1: 15-19.
[75] 仵均祥。 农业昆虫学(北方本)[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54-61.
[76] 王国平, 窦连登。 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精装)[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2: 34.
[77] 黄大庄。 桑天牛区域动态规律与综合治理[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9: 85-99.
[78] 黄大庄, 王志刚, 阎俊杰。 桑天牛幼虫活动的规律[J]. 东北林业大学报, 1997, 25: 83-86.
[79] 潘佑找, 王克兆。 果树天牛的简易防治技巧[J]. 江西园艺, 2003(3): 11-12.
[80] 高瑞桐, 李国宏, 宋宏伟, 等。 桑天牛成虫生活习性的进一步研究[J] . 林业科学研究, 2000,13(6): 634- 640.
[81] 贺春玲, 叶玉彩, 陈鲜霞。 桑天牛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陕西林业科技, 2005(3): 36- 40.
[82] 叶志毅, 刘红, 沈文静。 桑天牛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J]. 蚕业科学, 2002, 28(1):48- 51.
[83] 李娜, 张瑜, 王勤英, 等。 天牛钩杀器的研制及应用[J]. 植物保护, 2010, 36(2): 170-172.
[84] 肖英方, 毛润乾, 沈国清, 等。 害虫生物防治新技术-载体植物系统[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 28(1): 1-8.
[85] 肖英方, 毛润乾, 万方浩。 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29(1): 1-10.
[86] 王有年, 邢彦峰, 周士龙等。 观光桃园昆虫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生态位[J]. 林业科学, 2009,45(4): 88-94.
[87] 陈川, 唐周怀, 屈军涛。 等。 陕西苹果园的天敌昆虫资源及利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1: 36-39.
[88] 陈川, 唐周怀, 石晓红, 等。 苹园瓢虫的一利用与保护[J]. 西北园艺。 2001. 4: 45.
[89] 王大平。 苹果园夭敌对苹果叶蜻的控制作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7(3): 64, 72.
[90] 许建军, 冯宏祖, 李翠梅。 等。 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30(5): 690-695.
[91] 高克祥, 庞延东, 秦乃花, 等。 内生菌螺旋毛壳抗生素和水解酶的协同抗真菌作用(英文)[J].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6(4)347-358.
[92] 孟晶岩, 高忠东, 王贤苹, 等。 0.5% 苦参碱水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 2009, 37(2): 47-49.
[93] 杨美丽, 刘群英, 赵小弟。 苹果树腐烂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树干包泥"法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1, 2:26-27.
[94] 陈策。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78-183.
[95] Weller D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soilborne plant pathogens in the rhizosphere with bacteria [J]. Annu Rev Phytopathol, 1998, 73: 463-469.
[96] Ordentlich A, Elad Y, Chet J. The role of chitinase of Serratia marcescens in biocontrol of Sclerotium rolfsii [J]. Phytopathology, 1988,78: 84-88.
[97] 文兆明, 韦静峰, 彭有兵。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在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农学通, 2009, 25(03): 189-192.
[98] 姚俊蕊, 周世荣。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在苹果园最佳悬挂高度和诱杀范围试验[J]. 北京农业科技论文, 2007, 3:23-26.
[99] 王松梅, 高九思, 韩琥珀, 等。 苹果山楂叶螨生物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研究[J]. 山西果树,2004(6):7-8.
[100] 刘媛, 赵水清, 刘 强。 0.2% 苦参碱水剂对苹果刺吸式害虫的防治效果[J]. 北方果树,2010(6): 8-9.
[101] 韩红梅。 0.36%苦参碱水剂防治春尺蠖试验报告[J]. 河北林业,2008, 3: 53.
[102] 毕会涛, 张巧灵, 王 哲, 等。 常用杀虫剂对苹果园内七星瓢虫的毒杀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0): 6184-6185.
[103] 孔建, 王海燕, 赵白鸽, 等。 苹果园主要害虫生态调控体系的研究[J]. 生态学报,2001,21(5):789-794.
[104] 李志强, 梁广文, 岑伊静, 等。 有机管理对柑橘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恢复的作用[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8): 151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