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是学术论文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关键、具有战略性的意义.选题好,论文不一定好,但论文好,一定要选题好.选题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不低于四成.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选题这个环节.
论文怎样选题,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选题都有其特殊性;而且,选题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过基本原则也还是有的.关于选题的基本原则,笔者想强调八个字:下沉到点,点面兼顾.
1.下沉到点
选题一定要凝聚到"点"上,切忌"大而无当,浮泛不实".写论文最常犯的毛病,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好选大题目.前些年,据《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报道,该杂志经常收到以下题目的文章:《宇宙论》、《宇宙定律》、《世界的本原》、《自然层次原理》、《生命探索》、《论思维》、《辩证法辩证》、《粒子论》等.这样的题目,一本书写不完,一辈子研究不好.它们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而是一个领域,甚至是一个学科!选这种题目做论文,最终都只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为什么有的人易犯选题大、空、泛的毛病呢?原因是很多的,关键的一点,是这些人往往缺乏"问题意识".写论文、搞科研,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胡适一幅题词所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面对所研究的对象或经验事实,应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些人就缺少这个功夫.好像一个裁缝,买了面料,剪成一堆各种形状的东西,放这了,但不知道做什么衣服,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即科学前沿中的问题,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它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部分人不明白的问题,是所有人都不明白的问题,科学上还没搞清楚的问题;同时,也是比较成熟的问题,即有关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比较充分的问题.总之,当我们说选题要"下沉到点"时,这个"点"指的就是科学问题,而且明确到一句话能说清楚,一听就明白,让人觉得,对,这个问题是该解决了!
具体来说,"下沉到点"的"点",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它应该是具有新意的点,就是说,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研究过了但没有研究透的,感觉研究透了但是有分歧的,以及应该予以纠正、补充或是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比方说,笔者接触到的北京大学一位博士生,她的博士论文选了个题目叫"秋石源流研究".秋石就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春药,一种含有性激素的药.它是从人的尿液中通过配方萃取出来的.李约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古代26种最重要发明中的一种,也有人赞誉它为"古代药物化学之花".但是关于秋石是否真的含有性激素以及有几种配方的问题,学界至今没有定论.这个题目,特有新意,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呀!如果解决了,就能引起关注.
它应该是关键性的点.关键性的即是在学科发展中或者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当然如果二者兼具就更好了.一般地,在学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选题是最好的.期刊编辑通常强调选题要亮眼,什么样的题目亮眼?就是这样的题目!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亮眼吗?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亮眼吗?如果二者兼具,就更亮眼了!这也就是通常说的选题"高起点".选题选细枝末节,做那些内涵贫乏的文章,意义不大,没有影响.一个学科有待研究的问题就像一棵大树,彼此有机联系,地位不同.有树叶、树枝、树干、树根.上哪去选题?树叶吗?不,不要到树叶上去选题,至少得选个树枝,或者是树干,勇气大一点,经过可行性论证,也可以直奔树根.这样的选题,才具有关键性.爱因斯坦说得好:"我无法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专找最薄的部分在最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了很多孔."
它应该是前景广阔的点.即有进一步开发的余地,能够沿着这个点的方向继续做下去、做很长时间,甚至够做一辈子.选这样的题目就不能随便拍脑袋了,必须综合考虑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等因素.要把自己的选题置于整个研究领域来考虑,不可孤立地去选题.肯定要选一个点,但这个点不能脱离面,要使所选的点处于一个系列之中.就是说,选题要系列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题技巧,为什么呢?它最明显的优点就是"经济".系列化的问题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做完第一个题目就等于为第二个题目铺平了道路,甚至是做完了一半的工作.如果说,孤立地选题是事倍功半的话,那么选题系列化就是事半功倍.一般地,凡博士论文选题是沿着硕士论文方向做的,不仅省劲、做得快,而且也容易做得比较好.试想,已经思考了三年的题目再思考三、四年,还能做不好吗?
2.点面兼顾
选题一定要点面兼顾,把点置于面的整体当中,予以统筹考虑.贯彻点面兼顾原则,除了选题系列化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选点一定要考虑面的恰当性.点不是孤立的,它跟面息息相关,在哪个面即在哪个领域选题,是一个较之选题"下沉到点"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假如领域没选好,那么,要想在这个领域选择一个前景广阔的点是很难的.所以,论文选题,还涉及研究领域的选择,也就是科研方向的选择问题.
科研方向的选择,是每一位搞科研的人必定会遇到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科研方向选择得是否恰当,决定了一个人的学术高度和学术寿命.俗话说,"男怕找错行,女怕嫁错郎",同样,搞学术研究也千万别站错了队,站错队,后果十分严重.总之,在选择研究方向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最容易犯的偏差有三种:
一是变化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一个确定的领域.表面看,某些人发表的文章挺多,但若问,此人是搞啥的啊?谁也说不清,包括他本人,这不是一种悲哀吗?搞学问,一定要搞带记号的学问,人人都能说得清你是哪方面的专家.有的人喜欢跟着形势跑,这是肤浅的表现.
二是难度大.选择的研究领域,所需客观条件、主观条件都不具备,怎么去研究?选的研究方向太难,这在学术圈时有发生.有这样一位大学教师,他扬言要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结果研究了一辈子,直至退休,事业上一无所成,生活上穷困潦倒.由于选择研究方向时,对研究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又过高地估价自己,结果很惨.再如,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迹报道后,吸引了很多人继续做这项研究.中科院数学所的所长杨乐不断收到声称自己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来信,要求予以鉴定.杨乐不胜其扰,为此发表了公开声明,他说,我建议凡是以哥德巴赫猜想为研究方向的人,退出来吧.为什么呢?目前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数学工具还没出现,就是说条件不成熟.当然,上述两个例子,比较极端.通常情况下,研究方向不至于这么难,但是较之自己的实力和条件,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过难,这个情况还是常见的.
三是自由度低.即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大脑不能自由思考,手脚不得伸展.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而未知世界充满了大量偶然因素,各种各样的困难随时都可能出现,因此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必须保持自由.
自由,首先是心灵自由,其次是外部自由.心灵自由,是指思想超脱,摆脱名利羁绊,所选方向有可能使人一辈子陷进去出不来了,但就是这样,毫不动摇.这种做法和上面说的情况不同.上面说的是所选方向过难,不可企及、不自量力.这里是,难,但经过奋斗,成功还是有可能的.顺便说及,搞学术不可老是写些小文章、搞点小项目,要做高水平的学术,一定要炼好基本功.正像盖楼,要想把楼盖得高一些,地基必须打深、打宽、打牢.其中最当紧的就是要熟读本学科的经典着作.每个学科都有经典着作,要熟读经典着作.笔者有句座右铭:"半部论语治天下,十部经典傲学林",笔者不是主张骄傲,而是说,只要有十部经典着作烂熟于胸,在这个学科的同行面前,就有了底气.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先查一下所在学科的经典着作是什么,着眼于学科的历史发展、最新发展和国际视野,找出十本来,然后反复读,读透它!读透,就是搞清一本书的作者提了什么问题,怎么提的,怎么论证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然后再跟作者辩论,正确评价其长短;最后"接着说",超越原着,阐发自己的观点.南怀瑾知名度很高,南怀瑾的功夫就在这里,他闭关修行了两三次,躲进山林,隐居起来,啃四书五经.我们不一定隐居,但沉默两年行不行?不发论文、不做项目,只看书,把经典啃透了.这一点在青年教师中间非常值得提倡,笔者积三四十年科研之经验,有这么个体会:非淡泊无以明志,无宁静不能致远;淡泊、宁静的实质就是保持心灵自由.
外部自由,首先是指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伸到禁区里去了,意识形态不允许,那就需要再斟酌;其次是指研究的物质条件充分.现在搞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研究,常常有社会调查的问题,没有经费,寸步难行.另外,许多单位的统计资料不实,还不公开,这个学问没法做呀,外部条件不行!显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度低",主要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领域里的"外部自由"程度低.
上面,我们对选题要下沉到的点,做了许多限定,诸如要有新意、比较关键、有前景等等,那么,这样的点怎么去找呢?没有捷径,还是得从读书、查资料入手.通过系统、全面地查找与自己研究目标相关的资料,摸清研究现状、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所发现诸多问题的比较,找出自己中意的"点".
强调下沉到点,是不是就反对选择宏观题目?不是的,原则上说宏观的、微观的都可以选,不过选微观的比较好一点.特别是年轻人,科研经验比较少,选微观的容易些,而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可以收到以小见大、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论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是研究对象本身反映出来的,二者息息相关,密切相联.小问题做大、做深入,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大问题、触及到事物深层的本质.正如读一首或一组唐诗,譬如杜甫的《羌村三首》吧,对于该诗某一句的理解,可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它对于理解杜甫诗的思想和风格或许是一个小问题.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1962年杜甫诞辰1250年之际,山东大学杜甫专家萧涤非先生连续发表了两篇小文章,专门辨析《羌村三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一句中"复却去"的主语是谁的问题.当时,学界有三种观点:杜甫;娇儿;杜甫或娇儿均可.萧先生主张"杜甫"说.在这两篇小文章中,他把这个问题辨析得非常透彻,完全靠杜甫诗透露出的信息,一句句地引用.从杜甫孩子的年龄、《羌村三首》的写作时间、"不离膝"所表现的亲热程度,以及杜甫一贯对孩子的态度等,进行了多方面举证,最后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他的观点;同时充分展示了杜甫的匠心独运和为文风格.萧先生选用的题目也挺有意思,是《一个小问题,纪念大诗人》.他在文章中这样说道:"用这样一个小问题来引念大诗人,原本是不相称的,但如果通过这一问题的争论,使我们对诗人那种'细论文'的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扬,那么对我们学习、研究和批判继承文学遗产也将不是毫无意义的吧?"你看萧先生,一位唐代文学研究的权威,他为了论述杜甫"细论文"的精神,竟然选择了一句杜诗的主语辨析这样一个小问题.其结果,他对杜甫"细论文"精神的论述,达到了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的地步!
既然论文选题选微观的比较好,为什么又说选宏观的也行、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呢?这是因为,选宏观的题目易于高屋建瓴、统筹全局、直逼根本.特别是,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学养、有关的学术积累厚实,选宏观的题目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选宏观的题目,必须考虑怎么去写.不可面面俱到,要着眼于题目的整体,看哪个地方最关键,选择一个关键点,由此入手,向深处开掘.这样一来,仍然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