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国产爱情类型片的时代与文化成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正式踏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国产电影仅在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已经足够说明,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黄金时代”.爱情电影作为类型电影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要不断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以及电影市场的变化。电影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艺术真实,这也就决定了电影是反映和隐喻现实的艺术性创作。之于贴近日常生活和人们内心情感的爱情片更是如此。“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如果他想要自己的爱情电影抓住观众,除了要讲述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之外,还要让故事及故事的讲述方式符合时代的欣赏视角和价值观念,赋予观众一个心理上能说服自己的爱情体验。”[5]
新世纪以来的国产爱情类型片在描述这种爱情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类型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探讨国产爱情类型片类型风格的时代和文化成因是体现爱情片现实观照和文化关怀的需要,也是国产爱情类型片自身类型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商业诉求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消费水平也普遍提高,植根于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接受。消费文化体现出来的是针对现代社会存在的一种“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消费的目的不是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被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6]在这种消费文化语境的影响下,“消费爱情”成为国产爱情类型片商业性探索进程中的崭新节点。随着类型化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国产爱情类型片在兼顾自身类型样式的多样创新的同时,又深入挖掘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潜质和档期效应,促使爱情类型片在商业性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新世纪以来的爱情类型片越来越多地按照商业片的制作和发行模式以求抢占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商业化运作和市场化营销也是爱情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影产业化逐步推进以后,类型化与商业化、市场化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宣传营销还是档期安排都是从爱情类型片的电影市场需求出发,也是在不断满足观众消费心理的改变。
《失恋 33 天》选择在 2011 年 11 月 8 日上映,赶在“世纪光棍节”(2011 年 11 月 11日)之前以正视失恋和治愈情伤的造势宣传抢占“光棍节”档期的有力竞争位置,借助微博、网络社区、搜索引擎和手机应用软件等途径实现短时间里的大范围宣传营销,确保“光棍节”到来之时已经拥有足够的网络影响力和受众基础,并持续针对影片和花絮等进行热议和讨论,用最低的成本和最有效的网络营销创造了出人意料的票房奇迹,也成为爱情类型片成功的典范。治愈系的失恋题材与网络上大行其道的“光棍节”自嘲精神两者之间的贴合与相关性也是影片能够掀起广泛热潮的重要原因,故事内容与风格样式本就十分“接地气”和讨巧,将美好爱恋的逝去与人物内心承受的痛楚以一种诙谐幽默又不失温情暖意的方式展现出来,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真实情感历程,于残酷无情的现实中之中容括着情感的真实变故和失恋后的个人生活,也符合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稍纵即逝的爱恋和转瞬成空的情感。如果说影片所展现的失恋情景只是为了让结局的圆满更为动人,那么影片落幕后呈现的一段段真实存在的失恋小故事则是真真切切地在拷问失恋的人们如何看待曾经的感情以及展现他们如今的内心状况。这种电影“彩蛋”带来的不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而更多的是发人深省的反思和感怀,而这也是影片所要传达出来的一种直面失恋窘境和执着追求爱情的主题意蕴与深刻思索。爱情的逝去成为了电影里的大众消费品,消费爱情的结束与重新启程,品味失恋这个五味杂陈的情感变故,引起的是一个令广大观众深刻认同与共鸣的情感话题和拷问爱情的命题。《失恋 33 天》正是牢牢把握住了商业化的市场需求和受众审美需求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从而使得影片既受到广泛好评,又在票房上成绩出众。
自从《失恋 33 天》小投资高收益大获成功之后,“光棍节”档期就成为各式各样的爱情类型片着力竞争与争取的目标。此外,许多新兴的爱情电影档期也逐渐开始影响着中国电影档期格局的,诸如“1·11”、“5·20”、“11·1”等从网络流行文化衍生而来的电影档期为爱情类型片进一步争夺市场,减少同类影片的竞争压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很多中小成本的爱情类型片也得到了突围和闪光的机会。虽然与爱情有关的电影档期越来越多,但是相比“暑假档”、“国庆档”、“贺岁档”而言,爱情所能主导的电影档期很难形成长时间的规模与影响力,这就需要影片在恰逢良机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类型化成熟度与增强调动市场消费的能力和票房号召力。
明星效应之于爱情片也是一针强心剂,众多的一线男女明星都曾出演过爱情片,他们为国产爱情片增添了广泛的“粉丝”关注度和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影片大力宣传的卖点和看点。《非常完美》、《一夜惊喜》、《我愿意》、《我知女人心》、《最爱》、《单身男女》、两部《画皮》等各种样式的爱情类型片无不是大牌明星领衔主演,仅在阵容配置上就做到了夺人眼球,令人充满期待。更不必说诸如《全城热恋》、《爱 LOVE》和《北京爱情故事》等大杂烩、故事集式的电影,更可以称得上是群星璀璨,熠熠生光。爱情类型片不仅有已成名的明星大腕助阵,也可以通过影片的巨大影响力来造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既是不以演员阵容来作势,这就消减了由明星出演所带来的扮演感和间离效果,讲述的故事是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普通人的青春岁月与爱情经历,更能让观众融入到剧情之中获得情感认同与共鸣。随着两部影片的持续升温和票房上的高歌猛进,这两部片子的主演们身价暴涨,迅速蹿红。反而是因为爱情影片使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为人们所熟知,并逐渐成为真正的明星。被称为“粉丝电影”的《小时代》不仅依靠了一众主演明星,更是依靠着郭敬明自身的粉丝群体引起了热潮,其电影系列已经出到了第三部,虽然每一部都饱受争议,但是三部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 13 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系列电影的票房记录,不得不说这是电影在商业性上的巨大成功与突破。
如今的国产爱情类型片已经在票房成绩和商业性开发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合理适度地进行商业化包装和运作,将商业性元素融入到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过程之中,在保证艺术品质和新颖创新的同时实现产业化进程中国产爱情类型片商业化与类型化的协调统一。
第二节 女性意识背景下的“小妞电影”
现代爱情类型片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消费心理的变化,其对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折射也愈发明显。“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女性的地位、消费品味也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看,女性消费将主导社会消费潮流。”[7]
如今 80 后、90 后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流人群,这其中女性相比男性而言更乐意选择与日常生活和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爱情片。而情侣和夫妻之间往往是女性掌握着影片选择权,这就使得爱情片具备了一定量的受众基础。如今许多的国产爱情类型片也更为注重女性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从女性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运用女性的思维去求解当下的爱情命题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一方面是电影中的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特质和自立自主的精神追求,且与男性处在平等层面甚至是更加突出的主体性位置上。另一方面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审视爱情,描述的是贴近女性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的现实情况,体现着女性地位和话语权的提升,传达出女性特有的爱情价值观和婚姻观。爱情类型片里女性意识的凸显既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现实社会女性地位和思想觉悟提高的结果,又是细化电影市场、明确受众群体和迎合受众审美趣味的必然要求。而一大批年轻的女性电影创作者也逐渐崭露头角,并能够更为准确地从女性的视点和内心出发来完成爱情片的故事讲述、情节构造和情感表达。女性作为爱情电影创作的主体和核心,能够引起女性观众自身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她们跟随着影片中的主人公一起或是回顾逝去的青春和爱情,或是憧憬着美好爱恋的不期而遇,或是体味着爱情的求之不得,又或是在婚姻的折磨中难以取舍,这各式各样的女性情感体验和真实可感的生活化情景都会成为打动女性观众的重磅“催泪弹”,而深入内心的触动和对爱情的反思与求索也正是这些爱情类型片得以引起广泛热议和收获不俗成绩的关键原因。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表现了女性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与爱情的观念。一个女人年轻的时候就爱上了隔壁家的一个男人,而此后的两次重逢,这个男人都没能记起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将自己的爱深深地满藏在自己的心中,即使是怀上了这个男人的孩子,她也并没有阐明自己的情感,当面向那个男人表露心意。整部电影就是以这个“陌生女人”为主观视点,刻画了一个具有深层女性意识的女人怀揣着自己的爱走完自己的一生,她从未表示出自己的爱意,也不需要这个男人知道自己对他的爱,她只跟着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前行,因为在她的意识里,爱情是自己的事,自己有选择权和话语权。女性在面对爱情时往往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却将这种不平等打破,女性不再受制于男性的性别优越感,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主选择品质,模糊了男女之间强烈的性别差距,从而凸显出让女性观众拍手叫好与感同身受的女性存在意识。